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 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②古 答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①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 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纵波 划分依据地展波 横波 地球的内部 莫霍界面 圈层结构 不连续面 口古登堡界面 1.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 地壳 构的特点,培养综合思维 地 组成 地慢 物质组成和特点 2.通过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学习,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 地核 及相互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 日大气圈 组成 水圈 范围和特点 地球的外部 圈层结构 生物圈 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课前·基础认知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圈层划分 1.地震波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速度/(km.s-1) (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2 1 15 (3)圈层划分及特点。 H D00 ①地壳(H):由固体岩石组成,厚薄不一(海洋地壳 G 2000 薄,大陆地壳厚)。 是3000 ②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 张4000 软流层,科学家推断,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慢顶 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图。 5000 外核(F):液态的金属物质,外核物质的运 60009 ③地核 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1)分类:图中P表示纵波,S表示横波。 内核(E):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微拓展地震后不同地点人们的感觉差异 (2)特性 P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 气体传播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与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的感 觉是不一样的。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 (3)波速变化。 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发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生后,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 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莫霍界面 约33千米 该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 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澈点拨D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 古登堡界面 约2900千米 降,横波完全消失 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 和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 答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①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 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②古 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 构的特点,培养综合思维 2.通过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学习,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 及相互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课前·基础认知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P表示 纵波 ,S表示 横波 。 (2)特性 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 固体 传播 P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 固体、液体和 气体 传播 (3)波速变化。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约 33千米 该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 的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界面 约 2900 千米 纵波 的 传 播 速 度 突 然 下 降 ,横波完全消失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速度 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 莫霍界面 ,D为 古登堡界面 。 (3)圈层划分及特点。 ①地壳(H):由 固体岩石 组成,厚薄不一(海洋 地壳 薄,大陆 地壳厚)。 ②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 软流 层,科学家推断,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 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 岩石圈 。 ③地核 外核(F):液 态的金属物质,外核物质的运 动形成了地球的 磁场 内核(E):密度极大的 固体 金属球 微拓展 地震后不同地点人们的感觉差异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与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的感 觉是不一样的。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 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发 生后,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 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微点拨 1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 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1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微悬考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微点拨2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中的哪一圈层?该层的物质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1)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固、液、气三态的 提示属于地壳。该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厚度分布 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图层。 不均。 (2)由于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化,构成一个动态的图层。 1.大气圈 (3)各种水体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 水图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层。 分是氮气和氧气。 3.生物圈 2.水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 (2)范围: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 是海洋。 触带中。 (2)特点: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 (3)意义: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 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重难突破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 不连续面 特征 重难归纳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上,是地球 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 1.纵波与横波的比较 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 地壳 分类 纵波 横波 分比较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会 更厚,最厚达70千米;大洋部分 别称 P波 S波 比较薄,一般为5一10千米 莫霍界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 概念 上地幔 向一致 方向垂直 顶部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 上 面之间,占地球总体积的80%。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把地幔分为 速度 较快;固体中最快,气体 地 地软流层 较慢 幔 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 中最慢 上地暢 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推 传播 下部 断,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 状况 源地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 介质 下地幔 气体传播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古登堡界面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 液态的金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 外核 属物质 地幔分界,主要由铁和 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 3400千米。根据地震 核 波的变化,可以将地核 地物表现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固体 内核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金属球 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一 两“面”三“层”。 深度km ?情境体验 地壳 《地心游记》讲述了一位教授在一 . 900 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 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知前 2900 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 众软流层 行同样的旅行。他在某年带着侄子以 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由汉堡 5150 r 出发,到达冰岛后请了一位向导随行。 6370 他们三人按照前人所留信息,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 22
地 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微思考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中的哪一圈层? 该层的物质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提示 属于地壳。该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厚 度 分 布 不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由 气体 和 悬浮物质 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 分是 氮气 和 氧气 。 2.水圈 (1)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 是海洋。 (2)特点:水是 最活跃 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 面 物质迁移 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微点拨 2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固、液、气三态的 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2)由于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 化,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 (3)各种水体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 水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 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范围: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 接 触带 中。 (3)意义: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 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重难归纳 1.纵波与横波的比较 分类 纵波 横波 别称 P波 S波 概念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 向一致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 方向垂直 传播 状况 速度 较快;固体中最快,气体 中最慢 较慢 介质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 气体传播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 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地物表现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两“面”三“层”。 圈层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地 幔 上 地 幔 上地幔 顶部 软流层 上地幔 下部 下地幔 地 核 外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上,是地球 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 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 分比较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会 更厚,最厚达70千米;大洋部分 比较薄,一般为5—10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 面之间,占地球总体积的80%。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把地幔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 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推 断,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 源地 液态的金 属物质 固体 金属球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 地幔分界,主要由铁和 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 3400千米。根据地震 波的变化,可以将地核 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地心游记》讲述了一位教授在一 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 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知前 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 行同样的旅行。他在某年带着侄子以 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由汉堡 出发,到达冰岛后请了一位向导随行。 他们三人按照前人所留信息,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 22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下,经过3个月的旅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由于岩流的冲 A.①③ B.②④ 击,又从地中海一个岛上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C.①④ D.②③ (1)材料中讲述的故事可能发生吗?科学家利用什么手 (2)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A.a十b+c B.a+c+d (2)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 C.b+c+d D.c+d+e 构,你认为合理吗? 答案(1)B(2)A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c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提示(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该地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向地表传播,经过「界面时,横波和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图层,则 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变慢。第(2)题,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 的部分,即图中d以上,包括a十b十c。 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地幔(上地授顶部)。 重难归纳 典例剖析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比较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意义 地面 莫×① 使得地球上的温度 界 气体和悬浮 变化和缓,同时提供 由气体和悬 了生物生存所需的 面 物质,主要成 古登 堡② 大气圈 浮物质组成 分是氮气和 氧气。大气圈中的 ③ 的复杂系统 风、云、雨、雪等天气 ④面 氧气 现象,与人类息息 (1)从火山口喷发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相关 A①层 B.②层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 C.③层 D.④层 主体是海洋, 地理要素之一,在地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球表面物质迁移和 地表和近地 还包括陆地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水圈 表各种形态 上的河流、湖 能量转换中起着十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分重要的作用,是人 水体的总称 泊、沼泽、冰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川、地下水等 类和其他生物生存 和发展所不可缺 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少的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从火山口喷发的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 的软流层,②层为地慢。第(2)題,③层为外核,最可能为液 在大气圈、水圈与岩 态,横波不能通过。①层为地壳,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 石圈很薄的接触带 厚。②层为地授,横波能够通过。④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 中。生物从环境中 地球表层生涉及大气圈、 力和密度都很大」 获取物质和能量,同 生物圈 物及其生存 水圈和岩 环境的总称 石圈 时也在促进太阳能 学以致用 转化、改变大气圈和 水圈组成、改造地表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形态等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 2.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 对大气圈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 的影响 气温 400 对水圈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 物体内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 的影响 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向地 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 表传播时的变化有( 对岩石圈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 的影响 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④横波速度减慢 23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下,经过3个月的旅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由于岩流的冲 击,又从地中海一个岛上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1)材料中讲述的故事可能发生吗? 科学家利用什么手 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2)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 构,你认为合理吗?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提示 (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 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3)地幔(上地幔顶部)。 典例剖析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火山口喷发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从火山口喷发的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 的软流层,②层为地幔。第(2)题,③层为外核,最可能为液 态,横波不能通过。①层为地壳,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 厚。②层为地幔,横波能够通过。④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 力和密度都很大。 学以致用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 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向地 表传播时的变化有( ) ①纵波速度加快 ②纵波速度减慢 ③横波速度加快 ④横波速度减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 A.a+b+c B.a+c+d C.b+c+d D.c+d+e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c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该地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向地表传播,经过f界面时,横波和 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变慢。第(2)题,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 的部分,即图中d以上,包括a+b+c。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重难归纳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比较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意义 大气圈 由气体和 悬 浮物质组 成 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 浮 物质,主要成 分是氮气 和 氧气 使得地球上的温度 变化和缓,同时提供 了生物生存所需的 氧气。大气圈中的 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与 人 类 息 息 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 地 表各种形 态 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 还包括陆 地 上的河流、湖 泊、沼 泽、冰 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 地理要素之一,在地 球表面物质迁移和 能量转换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是人 类和其他生物生存 和 发 展 所 不 可 缺 少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 生 物及其生 存 环境的总称 涉及大气圈、 水 圈 和 岩 石圈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 在大气圈、水圈与岩 石圈很薄的接触带 中。生物从环境中 获取物质和能量,同 时也在促进太阳能 转化、改变大气圈和 水圈组成、改造地表 形态等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 2.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 对大气圈 的影响 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 气温 对水圈 的影响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 物体内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 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 对岩石圈 的影响 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23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方法技巧「 (1)图中数码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 地球外部圈层之歌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有地面。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气水生物图层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有三态。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生物生存三圈界,生命活跃添光彩。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 7情境体型 系是() A.①② B.②③ 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C.①③ D.③④ 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D”通信广播卫星发 答案(1)C(2)B 射到预定轨道。 解析第(1)题,地球的各个图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 水图、岩石图、生物图、大气图。第(2)题,“落红”属于生物 图,“春泥”属于岩石图。 学以致用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c (1)长征三号乙火箭穿过的大气圈的密度是否均一? (2)长征三号乙火箭穿过的大气圈中是否有生物存在? 8、 生物主要集中在地球圈层的哪个部位? (1)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提示(1)不均一。 A.A B.B (2)有。生物主要集中在大气图底部。 C.c D.D (2)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典例剖析 A.地球内部的能量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②③ B.太阳辐射 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C.地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蒸发 答案(1)D(2)B 解析第(1)题,图中表示大气图的是D,A表示岩石 图,B表示水图,C表示生物图。第(2)题,图中B圈层是水 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能量是地 壳运动、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的引力是重力能:人类活 动不是水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养分 随堂训练 2020年3月12日23时44分,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 D.只有左右摇晃 生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答案1.B2.A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一圈层?( 解析第1题,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且震源深 A.水圈 B.岩石圈 度为10千米,故位于岩石圈。第2题,纵波比横波传播 C.下地幔 D.地核 速度快,首先到达地面,使人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使 2.地震发生时,正在床上的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人左右摇晃。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2020年3月3日,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默拉皮火 C.只有上下颠簸 山喷发。据此完成3~4题。 24
地 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地球外部圈层之歌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有地面。 气水生物圈层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有三态。 生物生存三圈界,生命活跃添光彩。 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D”通信广播卫星发 射到预定轨道。 (1)长征三号乙火箭穿过的大气圈的密度是否均一? (2)长征三号乙火箭穿过的大气圈中是否有生物存在? 生物主要集中在地球圈层的哪个部位? 提示 (1)不均一。 (2)有。生物主要集中在大气圈底部。 典例剖析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②③ 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数码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 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2)题,“落红”属于生物 圈,“春泥”属于岩石圈。 学以致用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 A.A B.B C.C D.D (2)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地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D,A 表示岩石 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第(2)题,图中B圈层是水 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能量是地 壳运动、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的引力是重力能;人类活 动不是水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随堂训练 2020年3月12日23时44分,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 生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一圈层? ( ) A.水圈 B.岩石圈 C.下地幔 D.地核 2.地震发生时,正在床上的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且震源深 度为10千米,故位于岩石圈。第2题,纵波比横波传播 速度快,首先到达地面,使人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使 人左右摇晃。 2020年3月3日,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默拉皮火 山喷发。据此完成3~4题。 24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默拉皮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在地球内部主要存在于 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速度/kms-1) A.莫霍界面上部 1215 B.古登堡界面下部 1000 C.上地慢上部 2000 D.地核内部 300 4.默拉皮火山喷发的岩浆凝固后位于() 4000 A.地球的外部圈层 5000 B.上地幔 6000L C.下地幔 D.岩石圈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 答案3.C4.D 波,其判断依据是 解析第3题,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 (2)图中C一H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 幔上部,故C项正确。第4题,火山喷发,岩浆凝固转化 为岩浆岩,成为岩石图的一部分。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界面以上C代表 ,该界面以下E 读地球四个图层构成示意图,完成5~6题。 代表 大气圈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界 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 为态,F界面是 界面。 丙 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波速突然加快地壳 5.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地幔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3)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解析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 6.下列有关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有( 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 ①是有机圈层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③是质量最大的 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 圈层④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⑤存在于地球的外 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性状的变化。右 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 A.①②⑤ B.②③④ 震波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 C.③④⑤ D.①④ 界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 答案5.D6.D 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解析第5题,生物图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F界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界面以下物质非固态。 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图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岩石 再根据纵波通过F界面后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 图位于上述圈层的底部,水图位于大气图和岩石圈之间。 的密度成正比),判断F界面以下物质非气态,就只能是 第6题,甲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同时为地球上最大 液态。 的生态系统。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1.此次地震发生时,震源位于图中( A.①一地壳 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 B.②一地幔 度10千米。读图,完成1~2题。 C.③一地核 D.①一软流层 25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3.默拉皮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在地球内部主要存在于 ( ) A.莫霍界面上部 B.古登堡界面下部 C.上地幔上部 D.地核内部 4.默拉皮火山喷发的岩浆凝固后位于( ) A.地球的外部圈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 幔上部,故C项正确。第4题,火山喷发,岩浆凝固转化 为岩浆岩,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下列有关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 圈层 ④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⑤存在于地球的外 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岩石 圈位于上述圈层的底部,水圈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 第6题,甲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同时为地球上最大 的生态系统。 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 A、B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 C—H 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 界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界面以上 C代表 ,该界面以下 E 代表 。 (3)图中 F处,地震波 A 完全 ,地震波 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界 面以上的 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 G 物质状态 为 态,F界面是 界面。 答案 (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解析 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 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 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 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 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 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性状的变化。右 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 震波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 D 界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 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F界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界面以下物质非固态。 再根据纵波通过F界面后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 的密度成正比),判断F界面以下物质非气态,就只能是 液态。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 度10千米。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时,震源位于图中( ) A.①—地壳 B.②—地幔 C.③—地核 D.①—软流层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