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速度/(kms-1) 6.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03691215 A.连续而不规则 1000 B.主要由岩石组成 2000 C.无固定空间位置 3000 D.主要由气体组成 暴4000 答案5.B6.A 5000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丁图层具有蒸腾作用,为生物 6000 图:乙图层具有下渗作用,因此为水图;水圈会下渗到岩 2.地震造成多条道路部分路段道路垮塌、涵洞坍塌和路基 石圈中,故丙为岩石图,甲为大气圈。第6题,乙图层为 下沉,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水图,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A.岩石圈 B.水圈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卡拉巴松地区的塔阿尔火山 C.生物圈 D.大气圈 喷发,给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读图,完成 答案1.A2.A 7一8题。 解析第1题,海洋地壳厚度一般为5一10千米,大陆地 地面 壳一殷较海洋更厚,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 震源位于地壳。第2题,道路垮塌、涵洞坍塌和路基下沉 发生在岩石图,故选A项。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 速度/kms-) 6 ) 度 7.受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33 D.地核 8.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答案7.D8.A 答案3.B4.A 解析第7题,火山喷发时主要涉及的是地球外部图层以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为3一6千 及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和地幔部分,对地核影响较小。 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选B项。第4题,此地震波速 第8题,喷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图,然后在 度在5千米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 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 千米处,选A项。 水面,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56题。 等级考·拓展提高 1.读地球内部圈层的局部示意图,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② 下渗 5.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软流层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A.① B.②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c.③ D.①+③ 26
地 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2.地震造成多条道路部分路段道路垮塌、涵洞坍塌和路基 下沉,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大气圈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海洋地壳厚度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 壳一般较海洋更厚,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 震源位于地壳。第2题,道路垮塌、涵洞坍塌和路基下沉 发生在岩石圈,故选 A项。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为3—6千 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选 B项。第4题,此地震波速 度在5千米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 千米处,选 A项。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6.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丁圈层具有蒸腾作用,为生物 圈;乙圈层具有下渗作用,因此为水圈;水圈会下渗到岩 石圈中,故丙为岩石圈,甲为大气圈。第6题,乙圈层为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卡拉巴松地区的塔阿尔火山 喷发,给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读图,完成 7~8题。 7.受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地核 8.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火山喷发时主要涉及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以 及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和地幔部分,对地核影响较小。 第8题,喷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 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 水面,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等级考 拓展提高 1.读地球内部圈层的局部示意图,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①+③ 2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答案B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解析由图中的莫霍界面以及软流层的位置可以判断① C.图中的各圈层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上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地授的一部分及整个地壳,为岩石图:③在莫霍界面以 答案4.C5.B 下,包含软流层,为上地授。 解析第4题,图中有水、植物、岩石和大气,所以体现出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2~3題。 的圈层有水圈、大气图、生物圈和岩石图。第5题,水圈 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图中可以显示出水、生物、大气、岩石 70 90 100 40 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可以判断各图 军木地C42子 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除 了太阳辐射能,还有化学能、重力能等。 70 70 70 20 晰层 挑战·创新 拉些 城市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2.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深度km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900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内部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2900 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表示( A.海平面 5150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 (1)不连续面A为 ,B为 答案2.D3.B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 何特征? 解析第2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 .D+E ,F+G 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第3题,地壳厚度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是从莫霍界面开始算起的,所以0千米处表示莫霍界面。 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4~5题。 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地幔地核 (3)利用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解析第(1)题,图中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地 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由于该界面以下是液态,故横波 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第(2)题,地球内部图层界线是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据此可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圈 4.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层。第(3)题,由于地震波穿过不同状态的物体时传播速 A.2个 B.3个 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横波只能穿过固体,所以可以根 C.4个 D.5个 据地震波波遠的变化判断地球内部各圈层是固态还是 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液态。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27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的莫霍界面以及软流层的位置可以判断① 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上 地幔的一部分及整个地壳,为岩石圈;③在莫霍界面以 下,包含软流层,为上地幔。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2~3题。 2.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内部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表示( ) 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 答案 2.D 3.B 解析 第2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 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 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第3题,地壳厚度 是从莫霍界面开始算起的,所以0千米处表示莫霍界面。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4~5题。 4.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图中有水、植物、岩石和大气,所以体现出 的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第5题,水圈 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图中可以显示出水、生物、大气、岩石 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可以判断各圈 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除 了太阳辐射能,还有化学能、重力能等。 挑战 创新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不连续面 A为 ,B为 ,地震波通过 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 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 ,D+E ,F+G 。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 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利用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解析 第(1)题,图中 A 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地 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由于该界面以下是液态,故横波 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第(2)题,地球内部圈层界线是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据此可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圈 层。第(3)题,由于地震波穿过不同状态的物体时传播速 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横波只能穿过固体,所以可以根 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判断地球内部各圈层是固态还是 液态。 27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普通性 特殊性 存在生命 天体与 天体系统 人类认识的宇宙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辐射 内部圈层 地球的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圈层结构 太阳活动 外部圈层 前寒武纪一藻类植物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古生代 蕨类植物 地球的历史 爬行动物 中生代 裸子植物 新生代 哺乳动物 被子植物 专题归纳突破 专题一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3.我国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分布的对比分析要点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地区 太阳辐射 对比分析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 如下: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排除纬度因素,侧重分析:①北方地 比南方地区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②夏季北 纬度差异: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南方地区 区丰富 方地区白昼较长,日照时间长 同纬度地区差异: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1)空间分布 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 西北地区 丰富 重点强调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 辐射弱 太阳辐射强 (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青藏地区最丰富 重点强调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时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 间长 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 川盆地。具体分布如图所示。 重点分析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 四川盆地贫乏 主要为北。 雨、雾天多 深居大陆内部,距 部分。甘肃南高,川西、川南 刨天气 镇北一部分 日照时问长 【典型例题1】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 海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 响。下图为某省级行政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 要为东北 水器在该省级行政区得到广泛推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 湖南东部 400 500 50 大。多 多晴朗天气 阴雨天气 200.年降水量/mm 主为四川 400 电区,其中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 ⊙0o城市 30 盆地地形,多阴南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 00 400 100 0. 3 100 2 28
地 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章末 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 体系构建 专题 归纳突破 专题一 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 如下: (1)空间分布 纬度差异: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纬度地区差异: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 辐射弱 (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 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 川盆地。具体分布如图所示。 3.我国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分布的对比分析要点 地区 太阳辐射 对比分析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北 方 地 区 比 南 方 地 区丰富 排除纬度因素,侧重分析:①北方地 区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②夏季北 方地区白昼较长,日照时间长 西北地区 丰富 重点强调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 太阳辐射强 青藏地区 最丰富 重点强调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时 间长 四川盆地 贫乏 重点分析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 雨、雾天多 【典型例题1】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 海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 响。下图为某省级行政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 水器在该省级行政区得到广泛推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3)工程探伤。 A.① B.② 在实际工程当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 C.③ D.④ 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影响,可能导致混凝土构 (2)推测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 件存在振捣不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 的是() 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 A.① B.② 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探伤。 c.③ D.④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震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 答案(1)A(2)B 地震波的利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解析第(1)题,降水量越少,大气中的云层就越薄,到 【典型例题2】假如人类可以穿越地心,某人从家中钻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①地的年降水量最少,所以太阳 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下列 能资源最丰富。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②地的城市最密 各题。 集,人口最多,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市场最广。 (1)在此人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专题二地震波及其应用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慢、莫霍界面、地核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 (2)如果利用地震波来寻找地下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 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 的结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 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1)判定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 名称 深度 纵波 横波 ② ③ ④ 莫霍 地面以下平均33传播速度明显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 纵波 界面 千米处 增加 增加 A.① B.② c.③ D.④ 古登堡地面以下约2900 传播速度突然 答案(1)D(2)A 完全消失 界面 千米处 下降 解析第(1)题,由地球的内部图层结构可知,从地表到 (2)应用于油田开发中。 地心依次是地壳、莫霍界面、地授、古登堡界面和地核。第 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 (2)题,若地下储有石油,因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横波到达 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 一定深度后会消失,故选A项。 支持。 第一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C.卫星 D.彗星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 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中一个可能乎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 A.太阳 B.地球 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1~2题。 C.行星 D.恒星 答案1.C2.D “蓝月亮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围绕行星运转,应当属 于行星的卫星,故选C项。第2题,行星不会发光,“蓝月 亮”不属于太阳系,其上的光照来自恒星,故选D项。 2016年8月12日,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 星雨,迎来了超常规模的大爆发,每小时天顶流量达150一 1.“蓝月亮”应属于( 160颗,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可轻松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 ) A.行星 B.恒星 英仙座距离地球约为2.5亿光年(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 年)。据此完成34题。 29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推测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 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降水量越少,大气中的云层就越薄,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①地的年降水量最少,所以太阳 能资源最丰富。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②地的城市最密 集,人口最多,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市场最广。 专题二 地震波及其应用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 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 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 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 的结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 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1)判定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 名称 深度 纵波 横波 莫霍 界面 地面以下平均33 千米处 传播速度明显 增加 传播速度明显 增加 古登堡 界面 地面以下约2900 千米处 传播速度突然 下降 完全消失 (2)应用于油田开发中。 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 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 支持。 (3)工程探伤。 在实际工程当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 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影响,可能导致混凝土构 件存在振捣不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 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 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探伤。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震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 地震波的利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典型例题2】假如人类可以穿越地心,某人从家中钻 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下列 各题。 (1)在此人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2)如果利用地震波来寻找地下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 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可知,从地表到 地心依次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和地核。第 (2)题,若地下储有石油,因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横波到达 一定深度后会消失,故选 A项。 第一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 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 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1~2题。 1.“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A.太阳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围绕行星运转,应当属 于行星的卫星,故选C项。第2题,行星不会发光,“蓝月 亮”不属于太阳系,其上的光照来自恒星,故选D项。 2016年8月12日,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 星雨,迎来了超常规模的大爆发,每小时天顶流量达150— 160颗,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可轻松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 英仙座距离地球约为2.5亿光年(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 年)。据此完成3~4题。 29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3.英仙座属于( 读下图,完成78题。 A.河外星系 8000 B.银河系 ① 的7000 人② C.太阳系 6000 D.地月系 5000 .④ 4.英仙座流星雨源于() 4000 ③ A.英仙座的恒星 300 90°95°100°105°110°115°经度 B.英仙座的小行星 我国沿30N太阳年辐射总量图 C.太阳系的彗星 D.太阳系的星际尘埃 7.①地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答案3.A4.D A.纬度 B.地势 C.天气状况 D.昼夜长短 解析第3题,英仙座与地球的距离大于银河系的直径, 8.太阳年辐射总量③地小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③地( 所以英仙座属于河外星系。第4题,流星是星际物质和 A.地势低,云量大 尘埃与大气摩擦产生的。 B.地势高,空气稀薄 读下表,完成5~6题。 C.纬度高,太阳高度小 行星与太阳距 D.纬度低,昼长短 大气及 表面平均 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名称离/108km 成分 温度/℃ 答案7.B8.A 解析第7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①地位于青藏 白天350. 极稀薄,气、 高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第8 水星 0.579 87.9天 58.6天 夜晚一170 钠(气体) 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③地位于四川盆地,②地 (固体表面 位于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因多阴雨天气,一年中获得的太 阳辐射总量小。 浓密, 480 金星 1.082 224.7天 243天 C02 (固体表面) 下图示意1961一2010年某市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 及总云量的多年变化曲线。读图,完成9~10题。 23小时 浓密 22 200 80 地球 1.496 1年 56分4积 N2、O2 (固体表面 总180 70总 60 5.下列关于表中各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140 B.水星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C.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20 9611968197519821989199620032010年份 D.金星固体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0- 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W·m-·-总云量% 6.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 9.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存在“液态水”有密切关系的是 A.1981一1985年,总云量比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的 ( 年际变化小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 B.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逐年减少 适中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④地球 C.总云量与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的变化趋势大致 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相反 A.①③ B.②③ D.总云量逐年增加 C.③④ D.①④ 10.图中显示出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因素是( 答案5.C6.D A.太阳高度 解析第5题,八颗行星的轨道排序由内向外为水星、金 B.天气状况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行星具 C.大气悬浮物含量 有同向性,水星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金星固体表面平 D.昼长 均温度为480℃,比水星高。第6题,由于日地距离适 答案9.C10.B 中,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的水以液态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1981一1985年,总云量的年际 形式存在。 变化明显大于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的年际变化:太 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并不是逐年 减少的;大部分年份总云量与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 30
地 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3.英仙座属于(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英仙座流星雨源于( ) A.英仙座的恒星 B.英仙座的小行星 C.太阳系的彗星 D.太阳系的星际尘埃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英仙座与地球的距离大于银河系的直径, 所以英仙座属于河外星系。第4题,流星是星际物质和 尘埃与大气摩擦产生的。 读下表,完成5~6题。 行星 名称 与太阳距 离/108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大气及 成分 表面平均 温度/℃ 水星 0.579 87.9天 58.6天 极稀薄,氦、 钠(气体) 白天350, 夜晚-170 (固体表面) 金星 1.082 224.7天 243天 浓密, CO2 480 (固体表面) 地球 1.496 1年 23小时 56分4秒 浓密, N2、O2 22 (固体表面) 5.下列关于表中各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星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水星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C.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D.金星固体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6.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 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存在“液态水”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 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 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八颗行星的轨道排序由内向外为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行星具 有同向性,水星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金星固体表面平 均温度为480 ℃,比水星高。第6题,由于日地距离适 中,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的水以液态 形式存在。 读下图,完成7~8题。 我国沿30°N太阳年辐射总量图 7.①地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势 C.天气状况 D.昼夜长短 8.太阳年辐射总量③地小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③地( ) A.地势低,云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纬度高,太阳高度小 D.纬度低,昼长短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①地位于青藏 高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第8 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③地位于四川盆地,②地 位于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因多阴雨天气,一年中获得的太 阳辐射总量小。 下图示意1961—2010年某市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 及总云量的多年变化曲线。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81—1985年,总云量比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的 年际变化小 B.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逐年减少 C.总云量与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的变化趋势大致 相反 D.总云量逐年增加 10.图中显示出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大气悬浮物含量 D.昼长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1981—1985年,总云量的年际 变化明显大于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的年际变化;太 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并不是逐年 减少的;大部分年份总云量与太阳总辐射年平均日总量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