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涵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旨 及基本内容。 (二)主题分析 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揭 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 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三)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 辅导活动的中心、主题主要是通过目的要求来体现的,可以说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没 有动力: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 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 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四)课前准备 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设计的过程,要根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创造条件, 确定活动场所,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事例,设计问卷,制作挂图,准备录音带、录像带等,从 而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其中有些准备工作可要求学生自己做。 (五)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是指对辅导活动中的方法、步骤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包括导入 课题、活动与训练、活动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渗透法和课外指导法等。 操作过程是程序设计的物化过程,是达成活动目的、获得理想效果的中心环节和决定因素。 (六)总结和建议 总结是指教师对辅导活动中同学发言、集体讨论的意见及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 到富有指导性的结论,可概括为几点或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思想行为 提出相应的希望和建议,以调节心态和指导行动。 第四章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接受和掌握文化 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主 要任务,是社会赋予的义务,也是促进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 有关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理论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小学生学习
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涵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旨 及基本内容。 (二)主题分析 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揭 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 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三)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 辅导活动的中心、主题主要是通过目的要求来体现的,可以说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没 有动力;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 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 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四)课前准备 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设计的过程,要根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创造条件, 确定活动场所,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事例,设计问卷,制作挂图,准备录音带、录像带等,从 而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其中有些准备工作可要求学生自己做。 (五)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是指对辅导活动中的方法、步骤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包括导入 课题、活动与训练、活动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渗透法和课外指导法等。 操作过程是程序设计的物化过程,是达成活动目的、获得理想效果的中心环节和决定因素。 (六)总结和建议 总结是指教师对辅导活动中同学发言、集体讨论的意见及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 到富有指导性的结论,可概括为几点或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思想行为 提出相应的希望和建议,以调节心态和指导行动。 第四章 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接受和掌握文化 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主 要任务,是社会 赋予的义务,也是促进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 有关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理论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小学生学习
心理辅导则着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辅导,目的在 于提高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一、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 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概括地说,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 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2、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指向学习目的的功能,调节、强化学习行为 的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着学习动 机的复杂性,因而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依据学习动机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学 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自 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等内在因素转化来的,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有着更大、更为持久的影响。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诸 如社会的要求、考试的压力、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赞许、伙伴的认可、评优秀学生、获得荣 誉称号和奖学金、报考理想的学校、求得理想的职业、追求令人向往和称羡的社会地位等激 发起来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和吸引力,因而外部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动机总体结构中的主 要组成部分。由于外部学习动机受外在诱因的影响,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因 而与内部学习动机相比,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可变性,诱因发生了变化,外部学习动 机的强度也随之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则有可能表现为患得患失,影响学习效 果。 家庭和社会要求内化的结果,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家庭意义和个人意义相联系的,是 指向未来的,即学习以后较久远的结果,因而对学习活动具有强而持久的动力作用。近景性 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是由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引起的。比如学习内容 有趣,学习后感到舒心、振奋,得到了理想的考试成绩,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等。近景性 学习动机的动力作用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比如,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考试成绩好的学
心理辅导则着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辅导,目的在 于提高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一、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 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概括地说,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 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2、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指向学习目的的功能,调节、强化学习行为 的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着学习动 机的复杂性,因而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依据学习动机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学 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自 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等内在因素转化来的,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有着更大、更为持久的影响。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诸 如社会的要求、考试的压力、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赞许、伙伴的认可、评优秀学生、获得荣 誉称号和奖学金、报考理想的学校、求得理想的职业、追求令人向往和称羡的社会地位等激 发起来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和吸引力,因而外部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动机总体结构中的主 要组成部分。由于外部学习动机受外在诱因的影响,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因 而与内部学习动机相比,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可变性,诱因发生了变化,外部学习动 机的强度也随之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则有可能表现为患得患失,影响学习效 果。 家庭和社会要求内化的结果,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家庭意义和个人意义相联系的,是 指向未来的,即学习以后较久远的结果,因而对学习活动具有强而持久的动力作用。近景性 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是由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引起的。比如学习内容 有趣,学习后感到舒心、振奋,得到了理想的考试成绩,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等。近景性 学习动机的动力作用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比如,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考试成绩好的学
科喜欢学,乐此不疲,甚至偏科,对自己不喜欢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科不愿学也不想学, 这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充分注意,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依据学习动机动力作用强度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通常,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总是由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若干辅助性学习动机构成的动机 体系。主导性学习动机动力强,起着主导性作用,而辅助性学习动机动力弱,起着次要的、 从属的、辅助性的作用。主导性学习动机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 其主导性学习动机可能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夸奖,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导性 动机即不再是为了得到夸奖,而是为了获得优异成绩,以便进入重点中学。一般来说,在某 个学年段,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而辅助性学习动机则可能有若干个。比如,争取好的 考试成绩,得到赞赏,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树立或改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均可成为辅助性学习动机,而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重点学校则可能始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的主导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只要其动力方向一致,符合社会要 求,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是有意义的,就应当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 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 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 习效果之间的必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而 矛盾性则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不好:学习 动机不好,学习效果好。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把别的同学都压下去,唯我独尊, 这种学习动机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也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取得好的成绩。由于学习动机与学 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错误动机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 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不 仅要重视学习动机的辅导,也要重视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辅导。 5、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增强。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好好学习,可 能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得到同伴的尊重和认可。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知 识经验的积累,其学习动机的结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其社会性意义越来越强。好好学习不
科喜欢学,乐此不疲,甚至偏科,对自己不喜欢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科不愿学也不想学, 这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充分注意,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依据学习动机动力作用强度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通常,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总是由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若干辅助性学习动机构成的动机 体系。主导性学习动机动力强,起着主导性作用,而辅助性学习动机动力弱,起着次要的、 从属的、辅助性的作用。主导性学习动机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 其主导性学习动机可能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夸奖,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导性 动机即不再是为了得到夸奖,而是为了获得优异成绩,以便进入重点中学。一般来说,在某 个学年段,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而辅助性学习动机则可能有若干个。比如,争取好的 考试成绩,得到赞赏,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树立或改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均可成为辅助性学习动机,而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重点学校则可能始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的主导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只要其动力方向一致,符合社会要 求,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是有意义的,就应当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 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 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 习效果之间的必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而 矛盾性则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不好;学习 动机不好,学习效果好。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把别的同学都压下去,唯我独尊, 这种学习动机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也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取得好的成绩。由于学习动机与学 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错误动机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 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不 仅要重视学习动机的辅导,也要重视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辅导。 5、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增强。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好好学习,可 能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得到同伴的尊重和认可。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知 识经验的积累,其学习动机的结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其社会性意义越来越强。好好学习不
仅仅是为了得到赞赏,而且是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学好本领为社会作贡献。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而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以内部 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低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即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考试 的压力,及批评、表扬、期待和激励。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增多,自我意识和自我 调控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学习的需要、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在学习动机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越来 越大,并逐步占有支配地位,成为学习动机结构的主导方面。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动力强度的持续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着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化。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受直接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一门课生 动、有趣、好玩就喜欢学,反之就不喜欢学:考试成绩好、常受表扬的课就喜欢听,否则就 不喜欢听。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理想和信念在其学习动机结构因 素中逐渐占有重要位置,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逐渐成为支配性的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转化 二、学习态度概述 (一)、学习态度的概念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 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比如学习认真、扎实,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上课精力集中、 认真听讲,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力求正确无误,在各门课程 的学习上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力求全面发展等,就是学习态度端正的表现。相反,不求进 取,及格就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作业不认真,在学习上怕苦 怕累,贪玩,不愿学习,借故请假、旷课甚至逃学等,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学习态 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习态度的结构 学习态度一般由对待学习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 学习结果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基于对学习的正确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往往是积 极上进的:相反,基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多半是消极的、错误的、不求 进取的。 学习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伴随着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是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凡是有利于满足学习 者主观需要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都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
仅仅是为了得到赞赏,而且是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学好本领为社会作贡献。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而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以内部 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低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即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考试 的压力,及批评、表扬、期待和激励。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增多,自我意识和自我 调控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学习的需要、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在学习动机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越来 越大,并逐步占有支配地位,成为学习动机结构的主导方面。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动力强度的持续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着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化。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受直接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一门课生 动、有趣、好玩就喜欢学,反之就不喜欢学;考试成绩好、常受表扬的课就喜欢听,否则就 不喜欢听。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理想和信念在其学习动机结构因 素中逐渐占有重要位置,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逐渐成为支配性的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转化 二、学习态度概述 (一)、学习态度的概念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 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比如学习认真、扎实,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上课精力集中、 认真听讲,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力求正确无误,在各门课程 的学习上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力求全面发展等,就是学习态度端正的表现。相反,不求进 取,及格就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作业不认真,在学习上怕苦 怕累,贪玩,不愿学习,借故请假、旷课甚至逃学等,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学习态 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习态度的结构 学习态度一般由对待学习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 学习结果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基于对学习的正确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往往是积 极上进的;相反,基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多半是消极的、错误的、不求 进取的。 学习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伴随着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是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凡是有利于满足学习 者主观需要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都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
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能够引起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不仅 取决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理解 程度。 学习态度中的意向因素是指指向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反应倾向,表现为学习的欲求和 指向。一般来说,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是其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产生的前提,没有认知就 没有情感,也无所谓意向。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感 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 而意向因素则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向因素,就没有行动,也就体现不 出学习态度的效能。通常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之间互为条件,相互 制约,协调一致,构成统一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发生影响。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性或矛盾性。比如对学习的重要性是理解的,但存在着厌倦心理,懒于学习,表现为消极的 学习态度。这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态度辅导要从多方面人手,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对学习 的认知,又要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方面地丰富小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强化其学习意向, 指导其学习行为,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一种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具有 选择性。就是说,学习者愿学什么,不愿学什么,喜欢何种学习方法,不喜欢何种学习方法, 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习得的。 就是说,学习态度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的经由学习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而形成的。 学习中的体验可以是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是失败的痛苦,可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 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然而无论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是消极的学习态度,既可以形成,也可 以改变,因而培养和辅导才是有意义的。 (三)、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 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 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 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
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能够引起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不仅 取决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理解 程度。 学习态度中的意向因素是指指向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反应倾向,表现为学习的欲求和 指向。一般来说,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是其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产生的前提,没有认知就 没有情感,也无所谓意向。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感 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 而意向因素则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向因素,就没有行动,也就体现不 出学习态度的效能。通常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之间互为条件,相互 制约,协调一致,构成统一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发生影响。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性或矛盾性。比如对学习的重要性是理解的,但存在着厌倦心理,懒于学习,表现为消极的 学习态度。这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态度辅导要从多方面人手,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对学习 的认知,又要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方面地丰富小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强化其学习意向, 指导其学习行为,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一种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具有 选择性。就是说,学习者愿学什么,不愿学什么,喜欢何种学习方法,不喜欢何种学习方法, 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习得的。 就是说,学习态度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的经由学习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而形成的。 学习中的体验可以是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是失败的痛苦,可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 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然而无论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是消极的学习态度,既可以形成,也可 以改变,因而培养和辅导才是有意义的。 (三)、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 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 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 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