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 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整饬(chi)着落(zhdo)紧箍咒(gu)舐犊之情(shi) B.妊娠(chen)狡黠(jie) 沓纸(da)瞠目结舌( che ng) C.熨贴(yin)蹊跷(qiao)解剖图(pou)戛然而止(jid) *D.恪守(ke)龃龉(y)刽子手(gui)方枘圆凿(rui) 【A.着落(zhuo)B.妊娠(shen)、狡黠(xia)C.熨贴(y)】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铁肩担道义 著文章”,这是学界精英应该具备的素质,说白了就是“道德文 章”四个字。 ②目前,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字词的教学,以为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③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 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A.棘手忽略偶尔B.棘手忽视偶然 凇C.辣手忽视偶然D.辣手忽略偶尔 【①辣手:指老手、能手,形容非常厉害:也形容事情难办。棘手:指像荆棘一样刺手,形 容事情难办。对学界精英的评价用“辣手”的前一义项合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 明代杨继盛写的一副对联。②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多指有意的。忽略:没有注意,疏忽, 多指无意的。“以为是小儿科”表明是有意而为,用“忽视”符合句意。③“偶然”与“偶尔
2010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2010.3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2B 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 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整饬.(chì) 着.落(zháo) 紧箍.咒(gū ) 舐.犊之情(shì) B.妊娠.(chén) 狡黠.(jié) 一沓.纸(dá) 瞠.目结舌(chē ng) C.熨.贴(yùn) 蹊跷.(qiā o) 解剖.图(pō u) 戛.然而止(jiá) *D.恪.守(kè) 龃龉.(yǔ ) 刽.子手(guì) 方枘.圆凿(ruì) 【A.着.落(zhuó)B.妊娠.(shē n)、狡黠.(xiá)C.熨.贴(yù)】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铁肩担道义,___著文章”,这是学界精英应该具备的素质,说白了就是“道德文 章”四个字。 ②目前,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___字词的教学,以为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③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___在一个 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A.棘手 忽略 偶尔 B.棘手 忽视 偶然 *C.辣手 忽视 偶然 D.辣手 忽略 偶尔 【①辣手:指老手、能手,形容非常厉害;也形容事情难办。棘手:指像荆棘一样刺手,形 容事情难办。对学界精英的评价用“辣手”的前一义项合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 明代杨继盛写的一副对联。②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多指有意的。忽略:没有注意,疏忽, 多指无意的。“以为是小儿科”表明是有意而为,用“忽视”符合句意。③“偶然”与“偶尔
意思相通,但在用法上有区别。偶尔:与“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与“必然”相 对,表示意外。由于句意是“意外”地见到,选用“偶然”合适。】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为迎接亚运会,广州市各类整饰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荔湾骑楼的柱体横梁用青灰色 的文化砖点缀,传递着岭南悠久的历史;滨江路上那简约的欧式风格景观,与波光粼粼的珠 江交相辉映……人们在使出浑身解数装扮自己家园的同时,也提防着小偷借助整饰工程的脚 手架登堂入室作案。 A.如火如荼B.交相辉映C.浑身解数*D.登堂入室 【登堂入室: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用于小偷作案不合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某种能明显抑制 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利,首次把“知情权”放在权利的第一位,并且用“您 来称呼纳税人,这一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布匹面料制造商利用化学工程的研究成果,把大量蓝色、红色的轻薄梭织棉布投放市 场,供那些生产预防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产品的厂家选用 D.迪拜世界公司宣布暂停偿还部分债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振荡,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 中反映一个问题,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容易导致金融危机。 【A.“推重”与“药用价值”不能搭配,“推重”意为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 发明等。“推重”应改为“利用”。C.不合逻辑。“预防”“免受”两词连用不当,删去“预防” 或“免受”。D.结构混乱。“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一个问题”和“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个 问题”句式杂糅。取其中一句即可。】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 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 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 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 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 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 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 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 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 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意思相通,但在用法上有区别。偶尔:与“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与“必然”相 对,表示意外。由于句意是“意外”地见到,选用“偶然”合适。】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为迎接亚运会,广州市各类整饰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荔湾骑楼的柱体横梁用青灰色 的文化砖点缀,传递着岭南悠久的历史;滨江路上那简约的欧式风格景观,与波光粼粼的珠 江交相辉映……人们在使出浑身解数装扮自己家园的同时,也提防着小偷借助整饰工程的脚 手架登堂入室作案。 A.如火如荼 B.交相辉映 C.浑身解数 *D.登堂入室 【登堂入室: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用于小偷作案不合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某种能明显抑制 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利,首次把“知情权”放在权利的第一位,并且用“您” 来称呼纳税人,这一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布匹面料制造商利用化学工程的研究成果,把大量蓝色、红色的轻薄梭织棉布投放市 场,供那些生产预防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产品的厂家选用。 D.迪拜世界公司宣布暂停偿还部分债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振荡,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 中反映一个问题,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容易导致金融危机。 【A.“推重”与“药用价值”不能搭配,“推重”意为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 发明等。“推重”应改为“利用”。C.不合逻辑。“预防”“免受”两词连用不当,删去“预防” 或“免受”。D.结构混乱。“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一个问题”和“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个 问题”句式杂糅。取其中一句即可。】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5—9 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 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①,以留守功,增 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②寇.边。 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 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 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 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 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 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 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 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 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 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 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齐:指南北朝时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③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煕,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 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 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等 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 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 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 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 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 风尚教化遍及沧州,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 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 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 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煕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 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 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 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 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煕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 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 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 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 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 令狐熙在职几年后,向皇上上表说:“我寄居岭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已经六十一岁 了。才学浅薄,责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辖的地方十分广阔,安抚十分困难。我虽然未能马上 革除夷人旧习,但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如今我年纪老了,疾病又重,怎能当此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 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③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 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 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 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齐:指南北朝时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③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 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 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等 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 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 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 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 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 风尚教化遍及沧州,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584 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 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 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 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 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 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 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 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 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 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 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 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 令狐熙在职几年后,向皇上上表说:“我寄居岭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已经六十一岁 了。才学浅薄,责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辖的地方十分广阔,安抚十分困难。我虽然未能马上 革除夷人旧习,但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如今我年纪老了,疾病又重,怎能当此
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发下嘉奖诏书,不允许请辞,赐给他一些医药。后来因为 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 忧愤发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妄通宾客胡乱 B.时吐谷浑寇边侵犯 及上祠太山还祭祀*.恶其殷盛殷勤 【富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 B.熙乃晓谕之今者乃以手教相谕 C.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 D.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我辈其可违乎 【因为,介词。B.于是,连词/却,副词。C.“的”字结构,代词/无实义,表语气的提顿, 助词。D.他,代词/难道,表反问语气,副词。】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3分) ①寻授都督,转复官府都上士 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 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 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③④⑥ 【政绩,指的是官员在任期间的成绩。③表现令狐熙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所取得的成绩。④写 令狐熙果断审决滞留的案件,社会因而令行禁止,这是政绩的体现。⑥表现作乱的部落首领 在令狐熙的感召下,商讨归顺的情景,侧面体现其政绩。而①写令狐熙因为通晓经典而当了 官,并得到晋升,并非政绩。②写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政绩可言。⑤写太 祖任命令狐熙总领十七州的军事,并未涉及政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 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 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 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 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原文中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
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发下嘉奖诏书,不允许请辞,赐给他一些医药。后来因为 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 忧愤发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妄.通宾客 胡乱 B.时吐谷浑寇.边 侵犯 C.及上祠.太山还 祭祀 *D.恶其殷.盛 殷勤 【富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 B.熙乃.晓谕之 今者乃.以手教相谕 C.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 D.沧州吏民恐其.迁易 我辈其.可违乎 【因为,介词。B.于是,连词/却,副词。C.“的”字结构,代词/无实义,表语气的提顿, 助词。D.他,代词/难道,表反问语气,副词。】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 (3 分) ①寻授都督,转复官府都上士 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 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 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政绩,指的是官员在任期间的成绩。③表现令狐熙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所取得的成绩。④写 令狐熙果断审决滞留的案件,社会因而令行禁止,这是政绩的体现。⑥表现作乱的部落首领 在令狐熙的感召下,商讨归顺的情景,侧面体现其政绩。而①写令狐熙因为通晓经典而当了 官,并得到晋升,并非政绩。②写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政绩可言。⑤写太 祖任命令狐熙总领十七州的军事,并未涉及政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 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 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 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 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原文中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 分) 上 表 曰 臣 忝 寄 岭 表 四 载 于 兹 犬 马 之 年 六 十 有 一 才 轻 任 重 然 所 管
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 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②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断句与翻译](10分)(1)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 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优诏不许/赐以医药[4分。每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犬马之年六十有一”亦 可。](2)①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3分。“承”“类”各1分:大意1分。]②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 城。[3分。“锁”“诣”各1分;大意1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州, 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4分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1)“飘”“挂”用得好。[1分。答对两个1分,答对1个不给分。]飘,把游子思乡之泪 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 浓。[3分。分析1分,手法(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 思对即可给分。] 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 了乡愁的浓烈。[3分。分析1分,手法(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拟人等)1分,表达效果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 感。[3分。“高兴”1分,“伤感”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其恕乎! ”(《论语·卫灵公》)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杜甫《登高》)
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 重 寄 请 解 所 任 优 诏 不 许 赐 以 医 药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②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断句与翻译](10 分)(1)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 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优诏不许/赐以医药[4 分。每错、漏三处扣 1 分,扣完 4 分为止。“犬马之年六十有一”亦 可。](2)①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3 分。“承”“类”各 1 分;大意 1 分。]②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 城。[3 分。“锁”“诣”各 1 分;大意 1 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州, 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4 分)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 分) 【(1)“飘”“挂”用得好。[1 分。答对两个 1 分,答对 1 个不给分。]飘,把游子思乡之泪 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 之浓。[3 分。分析 1 分,手法(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等)1 分,表达效果 1 分。意 思对即可给分。] 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 了乡愁的浓烈。[3 分。分析 1 分,手法(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拟人等)1 分,表达效果 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 感。[3 分。“高兴”1 分,“伤感”2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