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一)参考答案 1.【B】胴体dbng,乳臭未干xi 2.【C】①“望其项背”前加“难于”;③“无时无刻”不忘即“时时刻刻忘”,意思表达反了 3.【C】A“不单是”与“而是”搭配不当,“世界展览会”设置成“空间”、成为“场所”也搭配不当:B“转移市场无望”后 加“的情况下”,与前面的“在”形成照应,“影响”改为“导致”;D“建立”缺少宾语“国际制度”,加在“进程中”之前。 4.【D】⑤句的“这一比例”是关键,④句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故应为④③⑦⑤,首句总起为②,末句结束为① 5.【A】原文说的是“这个自然主要指人性”。 6.【B】不能无中生有地判断这些作品没有反映时代性和阶级性,遭受批判是因为作品有人情味。 7.【C】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的作品艺术性不强。 8.【B】鬻:卖。 9.【D】①句表达对“隐”的看法;④句是李姓朋友为娄公辩解的话。 10.【C】作者并没有断定娄公就是假隐士,“尖锐辛辣”也欠妥 11.(1)像盗跖一样行事,像伯夷一样说话,却说“我是个隐者”,(这样)可以吗?(“行”“语”“我隐者也”句式,各1分) 2)(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固”“所以”“子何疑焉?”句式各1分) (3)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文”“显”“焉用文之”“是求显 也”句式,各1分) 12.(1)卢诗格调高昂豪迈,许诗基调凄婉哀伤。卢诗写戍边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壮举,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 气概; 许诗写战士夜战丧生,秦人不知,犹寄家信,表现战争的残酷,寄托对戍士及家属的深刻同情,对战争的谴责 (2)卢诗情景交融。乌云掩月,一片漆黑,敌军出逃,宿雁惊起,月黑风高的夜晚,为事件设置特定的背景。正当将士准备追 敌之际,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刹那间雪花落满弓刀。此景场面宏大,气势不凡,渲染了豪迈雄劲的气氛,烘托了将士奋勇杀敌的 高昂情绪,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许诗仅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议论,不作渲染,而是选择典型事件,简单勾勒:桑乾河北一场夜战,半数战士丧生 未归,次日清晨,亲人犹寄家信,告知御寒衣物已经寄出。寥寥几笔,就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表现出来,平中见奇,耐人寻味。 13.(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晓来谁染霜林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提示:每句2分,意思解释对即可。(1)用反复强调攀登者是孤独的,也是超越庸众的。 (2)后悔的念头一闪而过,他想到也许可以退下山去,所以说似乎“有意”;攀登者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想退回去的念头所以 说似乎无意。 (3)攀登者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无论山顶上是什么,他只有奋力向上。攀登已不再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成了 必须完成的过程 15.提示:一点1分,概括2分。 (1)“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表明他不满现状,不甘平庸;“他相信……”表现他心存远大抱负和美好理想,有坚定的信念; (2)当发现山顶并没有自己希望的一切时,也为之失望和悲哀,甚至闪过后悔的念头; (3)但审视自己别无选择的处境后,他平静以待,决心奋力向上:;他担忧未到山顶便遭遇死亡,因为他不愿意让自己的身体沉 入山下的泥淖中;他宁愿让自己的尸体成为旗帜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写了攀登者在攀登途中由希望、憧憬到犹豫、彷徨,再到平静、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了一个为追求理 想在痛苦的探索历程中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先驱者形象。 16.提示:三种修辞指认准确3分,只要有两种分析较好即可得2分。 反复,“就这样忍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冋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反复岀现,强调攀登者 所遭遇的艰辛和磨难,刻画攀登者顽强坚毅的性格。 排比,“现在,他明白了。现在,他平静了。现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现在,他惟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将攀登者审 视别无选择的处境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刻画其平静、坦然、坚定的性格 比喻,“那时,岸壁将成为旗杄,而尸体将成为旗帜。”以旗帜喻尸体,形象鲜明,内涵深刻,昭示着攀登者虽然死在未竟的追求 中,但其精神不灭,将成为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的路标。 对比,“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他相信,在峭壁的上面,有清新的空气,有秀
2010 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一)参考答案 1.【B】 胴体 dònɡ,乳臭未干 xiù。 2.【C】 ①“望其项背”前加“难于”;③“无时无刻”不忘即“时时刻刻忘”,意思表达反了。 3.【C】 A“不单是”与“而是”搭配不当,“世界展览会”设置成“空间”、成为“场所”也搭配不当;B“转移市场无望”后 加“的情况下”,与前面的“在”形成照应,“影响”改为“导致”;D“建立”缺少宾语“国际制度”,加在“进程中”之前。 4.【D】 ⑤句的“这一比例”是关键,④句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故应为④③⑦⑤,首句总起为②,末句结束为①。 5.【A】 原文说的是“这个自然主要指人性”。 6.【B】不能无中生有地判断这些作品没有反映时代性和阶级性,遭受批判是因为作品有人情味。 7.【C】 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的作品艺术性不强。 8.【B】 鬻:卖。 9.【D】 ①句表达对“隐”的看法;④句是李姓朋友为娄公辩解的话。 10.【C】 作者并没有断定娄公就是假隐士,“尖锐辛辣”也欠妥。 11.(1)像盗跖一样行事,像伯夷一样说话,却说“我是个隐者”,(这样)可以吗?(“行”“语”“我隐者也”句式,各 1 分) (2)(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固”“所以”“子何疑焉?”句式各 l 分) (3)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文”“显”“焉用文之”“是求显 也”句式,各 l 分) 12.(1)卢诗格调高昂豪迈,许诗基调凄婉哀伤。卢诗写戍边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壮举,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 气概; 许诗写战士夜战丧生,秦人不知,犹寄家信,表现战争的残酷,寄托对戍士及家属的深刻同情,对战争的谴责。 (2)卢诗情景交融。乌云掩月,一片漆黑,敌军出逃,宿雁惊起,月黑风高的夜晚,为事件设置特定的背景。正当将士准备追 敌之际,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刹那间雪花落满弓刀。此景场面宏大,气势不凡,渲染了豪迈雄劲的气氛,烘托了将士奋勇杀敌的 高昂情绪,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许诗仅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议论,不作渲染,而是选择典型事件,简单勾勒:桑乾河北一场夜战,半数战士丧生 未归,次日清晨,亲人犹寄家信,告知御寒衣物已经寄出。寥寥几笔,就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表现出来,平中见奇,耐人寻味。 13.(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晓来谁染霜林醉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提示:每句 2 分,意思解释对即可。(1)用反复强调攀登者是孤独的,也是超越庸众的。 (2)后悔的念头一闪而过,他想到也许可以退下山去,所以说似乎“有意”;攀登者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想退回去的念头所以 说似乎无意。 (3)攀登者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无论山顶上是什么,他只有奋力向上。攀登已不再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成了 必须完成的过程。 15.提示:一点 l 分,概括 2 分。 (1)“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表明他不满现状,不甘平庸;“他相信……”表现他心存远大抱负和美好理想,有坚定的信念; (2)当发现山顶并没有自己希望的一切时,也为之失望和悲哀,甚至闪过后悔的念头; (3)但审视自己别无选择的处境后,他平静以待,决心奋力向上;他担忧未到山顶便遭遇死亡,因为他不愿意让自己的身体沉 入山下的泥淖中;他宁愿让自己的尸体成为旗帜。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写了攀登者在攀登途中由希望、憧憬到犹豫、彷徨,再到平静、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了一个为追求理 想在痛苦的探索历程中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先驱者形象。 16.提示:三种修辞指认准确 3 分,只要有两种分析较好即可得 2 分。 反复,“就这样忍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反复出现,强调攀登者 所遭遇的艰辛和磨难,刻画攀登者顽强坚毅的性格。 排比,“现在,他明白了。现在,他平静了。现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现在,他惟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将攀登者审 视别无选择的处境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刻画其平静、坦然、坚定的性格。 比喻,“那时,岸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以旗帜喻尸体,形象鲜明,内涵深刻,昭示着攀登者虽然死在未竟的追求 中,但其精神不灭,将成为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的路标。 对比,“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他相信,在峭壁的上面,有清新的空气,有秀
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现实的污浊平庸与理想的清新美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攀登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强烈愿望。 17.提示:提倡多元答案,可肯定,可否定,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见解平庸者,3分左右,挖掘深刻者可给满 18.(个人认为,这道题的题干表述得不是很明确,可能会给学生以误导)提示:每种一个,重复不算:言之成理即可。 如:一百减一,猜一个字谜底是“自”。用拆字法,“百”去掉上面的一横即为白。 半个月,猜一个字,谜底是“胖”,用合字法,“月”、“半”合成胖。 傻瓜,猜一个字谜底是“保”,用会意法,傻瓜即“呆人”,“呆”加人字旁就是“保”。 百年旧宅子,打一现代作家名,此灯谜采用会意法,“百年旧”即为老,“宅子”就是舍,谜底是“老舍”。 双喜临门,打一地名,此灯谜采用会意法,“双”为重复,“喜临门”意为庆祝,谜底为“重庆”。 19.提示:必须是新课程推荐名著;能揭示名著特点或主题。 《大卫·科波菲尔》——历经坎坷,追寻一生幸福:铭记恩情,回报一路温暖 《三国演义》一一三足鼎立,精彩演绎分合史话:龙争虎斗,乱世方显英雄本色。 《红楼梦》——十年辛酸苦著鸿篇巨制,生死离别情,泪洒大观园。 20.提示:符合身份,语言得体;“祝贺”的主题鲜明;修辞使用恰当:100字以上 相关背景资料:对于巴西总统卢拉而言,巴西成功申办2016年奥运会,足以令他在国际媒体面前喜极而泣。巴西的申奥之路曲 折漫长。1930年初于世界舞台边缘的巴西首次申奥,之后两次均失望而归。20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巴西再次争夺2004 及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却被国际奧委会批评为技术指标差强人意,最后早早出局。巴西痛定思痛,2007年成功举办了泛美运 动会,积累了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赛事结束不久,里约正式申办2016年奥运,最终在东京、马德里和芝加哥等强敌中脱颖而 出 巴西的胜利,表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将会改变,未来的世 界将会更加公平和合理,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动力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1.作文: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写作指导:小诗的关键词是“仰望”。仰望的方向是高处,如高处的风景,高尚的人格,高品位的人生,高格调的追求。“仰望” 是仰慕崇高,是追寻崇高,是以崇高净化鄙俗。所以,任何一种高品位的文化,高水准的文明,任何一种崇高的人生,崇高的行 为,任何一份崇高的品质,崇髙的精神,都可以入文;任何一个人(他人或自己)对崇高的理解、仰慕、敬畏、追寻,都可以人 文。甚至可以反意作文,写身处低俗现实(如冷漠、自私、庸俗、贫乏等)之中对崇高(善性、良知、正直、无私等)的仰望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常常要面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识取舍,面对种种现实困扰和低俗诱惑,从自身体 验出发表达在“仰望”中成长,更有价值 这样的题目与“境界”“品位”“追寻”“成长”“感动”“梦想”“精神家园”等表现人情人性人格之美的话题都是相通的,打通了 便比较容易写。写作时要注意选取具体而微的角度,运用具体可感的素材,避免空泛无物,避免刻板说教。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 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一定要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啊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 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 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忠实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 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岀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 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暗 指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騙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住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耸 起肩膀出入市肆,跷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至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 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像伯夷一样说话,却说‘我是隐者’,(这样)可以吗?我冒昧地问,娄公 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 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之所以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 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 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
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现实的污浊平庸与理想的清新美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攀登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强烈愿望。 17.提示:提倡多元答案,可肯定,可否定,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见解平庸者,3 分左右,挖掘深刻者可给满 18.(个人认为,这道题的题干表述得不是很明确,可能会给学生以误导)提示:每种一个,重复不算;言之成理即可。 如:一百减一,猜一个字谜底是“自”。用拆字法,“百”去掉上面的一横即为白。 半个月,猜一个字,谜底是“胖”,用合字法,“月”、“半”合成胖。 傻瓜,猜一个字谜底是“保”,用会意法,傻瓜即“呆人”,“呆”加人字旁就是“保”。 百年旧宅子,打一现代作家名,此灯谜采用会意法,“百年旧”即为老,“宅子”就是舍,谜底是“老舍”。 双喜临门,打一地名,此灯谜采用会意法,“双”为重复,“喜临门”意为庆祝,谜底为“重庆”。 19.提示:必须是新课程推荐名著;能揭示名著特点或主题。 《大卫·科波菲尔》——历经坎坷,追寻一生幸福;铭记恩情,回报一路温暖。 《三国演义》——三足鼎立,精彩演绎分合史话;龙争虎斗,乱世方显英雄本色。 《红楼梦》——十年辛酸苦著鸿篇巨制,生死离别情,泪洒大观园。 20.提示:符合身份,语言得体;“祝贺”的主题鲜明;修辞使用恰当;l00 字以上。 相关背景资料:对于巴西总统卢拉而言,巴西成功申办 2016 年奥运会,足以令他在国际媒体面前喜极而泣。巴西的申奥之路曲 折漫长。1930 年初于世界舞台边缘的巴西首次申奥,之后两次均失望而归。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巴西再次争夺 2004 及 2012 年奥运会主办权,却被国际奥委会批评为技术指标差强人意,最后早早出局。巴西痛定思痛,2007 年成功举办了泛美运 动会,积累了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赛事结束不久,里约正式申办 2016 年奥运,最终在东京、马德里和芝加哥等强敌中脱颖而 出。 巴西的胜利,表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将会改变,未来的世 界将会更加公平和合理,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动力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1.作文: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写作指导:小诗的关键词是“仰望”。仰望的方向是高处,如高处的风景,高尚的人格,高品位的人生,高格调的追求。“仰望” 是仰慕崇高,是追寻崇高,是以崇高净化鄙俗。所以,任何一种高品位的文化,高水准的文明,任何一种崇高的人生,崇高的行 为,任何一份崇高的品质,崇高的精神,都可以入文;任何一个人(他人或自己)对崇高的理解、仰慕、敬畏、追寻,都可以人 文。甚至可以反意作文,写身处低俗现实(如冷漠、自私、庸俗、贫乏等)之中对崇高(善性、良知、正直、无私等)的仰望。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常常要面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识取舍,面对种种现实困扰和低俗诱惑,从自身体 验出发表达在“仰望”中成长,更有价值。 这样的题目与“境界”“品位”“追寻”“成长”“感动”“梦想”“精神家园”等表现人情人性人格之美的话题都是相通的,打通了 便比较容易写。写作时要注意选取具体而微的角度,运用具体可感的素材,避免空泛无物,避免刻板说教。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 ‘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一定要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啊。”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 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 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忠实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 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 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暗 指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住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耸 起肩膀出入市肆,跷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至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 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像伯夷一样说话,却说‘我是隐者’,(这样)可以吗?我冒昧地问,娄公 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 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之所以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 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 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
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 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 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贞祐丙子(金宣宗贞祐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元某题写此篇。 2010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二)参考答案 1.【A】B遂sui,C矫jo,D解j。 2.【B】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此句指听话人听不懂,不合语境。 3.【C】A项反问也是一重否定,三重否定又成了否定,应去掉“没”字。B项是杂糅句,或去掉“在作怪”三字,或去掉“其 根本原因”。D项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事关……的全局” 4.【B】A项,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项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括号应放在“临川”后 5.【C】国学不能与文、史、哲并列。 6.【C】“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 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7.【D】A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部“是收录在新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且医家应归在“子”部。B国学在 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 C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 8.【D】计:为……考虑 9.B②是说萧嵩举荐韩休的原因,④是说有大臣认为韩休要求免除虢州的税赋是岀于私心,都与韩休严肃正直、不求名利无关 10.【C】“韩休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1.(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2)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 12.(1)梅。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两方面来写的: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 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4分)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地里赞颂梅花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4分) 13.(1)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2)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达则兼善(“济”亦可)天下 14.①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看透红尘纷争的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理解 ②中年时期,真正悟出了其中的哲理,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保持独立人格,是人生的精神财富。(6分) 15.(1)人生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打击,虽能给人带来痛苦,但只要经受住考验,就能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 以升华。(4分) (2)王维像爱因斯坦那样参透了万事万物的规律,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他的理解。(2分) 16.(个人认为,这道题的题干要求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学生不太好把握答题的方向)①用类比,把王维比作爱因斯坦,表 达了作者对王维的推崇和敬仰。②用排比,把王维诗中的意象拆开,组成两组排比句,既使语言有文采有诗意,有较好表达了抵 御物质诱惑,保持精神独立的思想。③用比喻,作者把王维诗中的意象“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竹喧”“莲动”“春芳” “王孙”等用来作比,新鲜贴切又生动形象 17.远离贪婪、附庸和嫉妒,拒绝物质的诱惑,追求高洁的情怀,保持独立的人格。(4分) 18.④①⑥②③⑤(4分) 19.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鯤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 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分) 20.该标识①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②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③圆弧的起笔自 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④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⑤整体图 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语句通顺,想象合理,主旨明确。标号为便于评 分而加,能答出3点要素即可)(6分) 21.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①“诗意与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型命题,审题时要深入思考两者的关系。不可狭隘地理解诗意,也不要机械地去解释
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 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 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贞祐丙子(金宣宗贞祐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元某题写此篇。 2010 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二) 参考答案 1.【A】 B 遂 suì,C 矫 jiǎo,D 解 jiě。 2.【B】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此句指听话人听不懂,不合语境。 3.【C】 A 项反问也是一重否定,三重否定又成了否定,应去掉“没”字。B 项是杂糅句,或去掉“在作怪”三字,或去掉“其 根本原因”。D 项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事关……的全局”。 4.【B】 A 项,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 项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D 项括号应放在“临川”后。 5.【C】 国学不能与文、史、哲并列。 6.【C】 “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 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7.【D】 A 历代中医古籍 l3000 余部“是收录在新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且医家应归在“子”部。B 国学在 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 C 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 8.【D】 计:为……考虑。 9.B②是说萧嵩举荐韩休的原因,④是说有大臣认为韩休要求免除虢州的税赋是出于私心,都与韩休严肃正直、不求名利无关。 10.【C】 “韩休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11.(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2)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 12.(1)梅。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两方面来写的: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 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4 分)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地里赞颂梅花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4 分) 13.(1)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 (2)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达则兼善(“济”亦可)天下 14.①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看透红尘纷争的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理解。 ②中年时期,真正悟出了其中的哲理,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保持独立人格,是人生的精神财富。(6 分) 15.(1)人生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打击,虽能给人带来痛苦,但只要经受住考验,就能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 以升华。(4 分) (2)王维像爱因斯坦那样参透了万事万物的规律,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他的理解。(2 分) 16.(个人认为,这道题的题干要求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学生不太好把握答题的方向)①用类比,把王维比作爱因斯坦,表 达了作者对王维的推崇和敬仰。②用排比,把王维诗中的意象拆开,组成两组排比句,既使语言有文采有诗意,有较好表达了抵 御物质诱惑,保持精神独立的思想。③用比喻,作者把王维诗中的意象“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竹喧”“莲动”“春芳” “王孙”等用来作比,新鲜贴切又生动形象。 17.远离贪婪、附庸和嫉妒,拒绝物质的诱惑,追求高洁的情怀,保持独立的人格。(4 分) 18.④①⑥②③⑤(4 分) 19.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 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 分) 20.该标识①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②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③圆弧的起笔自 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④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⑤整体图 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语句通顺,想象合理,主旨明确。标号为便于评 分而加,能答出 3 点要素即可)(6 分) 21.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①“诗意与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型命题,审题时要深入思考两者的关系。不可狭隘地理解诗意,也不要机械地去解释
现代化。诗意并不仅仅指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扩而大之,诗意可谓是传统的代名词。对传统,应作具体分析。并非凡是传统的 东西都己经过时,都应抛弃:不少传统的东西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勤俭节约,如乐于助人、奉献爱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审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意是文明的另一种含义”“永远不能失却的,是蛰伏于传统之上的诗意”这两句话。②要求写成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积累,举适当的例子,阐述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 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侍郎,担任知制 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 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 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这样做怕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 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韩休)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 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 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 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 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 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竞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 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的坚定、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 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也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 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 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 到了。唐玄宗曾时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 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却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 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考虑天下事, 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 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2010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三)参考答案 1.【D】A卓越zhuo,瓦刀w;B稍息sho,压轴大戏zhou:C嫉妒j,半身不遂sui。 2.【A】A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B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 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C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D比喻人品高尚 胸怀开阔 3.【C】A“危险、易燃、易爆物品”并列不当。B“产量”与“向前发展”搭配不当。D“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杂糅, 4.【D】这里的七个语句,在内容上属于两大部分:一是地理位置(空间),二是历史文化交流(时间)。在叙述时,应先空间, 后时间,这样才能和原语段语意相衔接。 5.【C】A自闭症并非因7号染色体发生变异所致,只是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B与被母亲冷落无关。 D“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仅是一种推测。 6.【D】A是法兰克福大学弗里茨·保斯特卡认为“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是无稽之谈”。B“埃迪的父母曾要求他做不 愿做的事,把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原文表述均是“也许”。C埃迪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然后找到 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 7.【B】“新疗法的诞生指日可待”无根据。 8.【C】让:谦让,推辞 9.【B】③是桓荣谦虚,④是桓荣有儒士风范,⑤是桓荣做事有礼 10.【C】与皇帝据理力争的是博士张佚。 11.(1)光武帝称赞张佚言之有理,说:“想要设置太傅的目的,是用来辅助太子的。现在博士都不以纠正我为难事,何况太子 呢? 2)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想到学习竟能获得像这样的好处啊!
现代化。诗意并不仅仅指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扩而大之,诗意可谓是传统的代名词。对传统,应作具体分析。并非凡是传统的 东西都已经过时,都应抛弃;不少传统的东西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勤俭节约,如乐于助人、奉献爱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审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意是文明的另一种含义”“永远不能失却的,是蛰伏于传统之上的诗意”这两句话。②要求写成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积累,举适当的例子,阐述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 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侍郎,担任知制 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 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 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这样做怕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 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韩休)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 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 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 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 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 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 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的坚定、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 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也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 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 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 到了。唐玄宗曾时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 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却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 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考虑天下事, 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 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2010 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三)参考答案 1.【D】 A 卓越 zhuó,瓦刀 wà;B 稍息 shào,压轴大戏 zhòu;C 嫉妒 jí,半身不遂 suí。 2.【A】 A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B 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 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C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D 比喻人品高尚, 胸怀开阔。 3.【C】 A“危险、易燃、易爆物品”并列不当。B“产量”与“向前发展”搭配不当。D“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杂糅。 4.【D】这里的七个语句,在内容上属于两大部分:一是地理位置(空间),二是历史文化交流(时间)。在叙述时,应先空间, 后时间,这样才能和原语段语意相衔接。 5.【C】 A 自闭症并非因 7 号染色体发生变异所致,只是科学家在 7 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B 与被母亲冷落无关。 D“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仅是一种推测。 6.【D】 A 是法兰克福大学弗里茨·保斯特卡认为“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是无稽之谈”。B“埃迪的父母曾要求他做不 愿做的事,把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原文表述均是“也许”。C 埃迪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然后找到 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 7.【B】 “新疗法的诞生指日可待”无根据。 8.【C】让:谦让,推辞。 9.【B】 ③是桓荣谦虚,④是桓荣有儒士风范,⑤是桓荣做事有礼。 10.【C】与皇帝据理力争的是博士张佚。 11.(1)光武帝称赞张佚言之有理,说:“想要设置太傅的目的,是用来辅助太子的。现在博士都不以纠正我为难事,何况太子 呢?” (2)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想到学习竟能获得像这样的好处啊!
12.(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 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岀“六 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 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 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13.(1)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 (2)天生我材必有用寻常巷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前事不忘 14.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2分)结尾“外面天 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2分) 15.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 子?这是怎么回事呢?(3分)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 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3分)(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 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16.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2分)西西洛悉心照料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 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竞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竞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2分)“看门人 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 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的发展又在情理之中。(2分) 17.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 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这种超越亲情的 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较之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深沉、更真切、更有意蕴,是更高境界的大爱。文章通过细 腻而感人的情节,表现了西西洛的人情人性之美,凸显出小说的主题,奏响了一曲人道主义的凯歌。(符合小说的主题,言之成 理即可) 18.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浔阳江畔失意文人泪洒司马青衫 19.“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成为怪胎”或“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出现怪现象” (5分。若答“文化独立性的衰弱降低了影响力”或“文化独立 性的衰弱使它受制于商业”可得3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0.含蓄幽默,一语双关,点出了两者的共性。(2分)泥瓦匠要高空作业,站在高处不头晕才能把活干好;(2分)做部长,身 居高位,要高瞻沅瞩、头脑冷静,才能把握时局。(2分) 21.作文: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写作指导:本题特点是“材料+话题+要求”,写作类型是命题作文。要写好这道题,在扣住题目的同时要着力分析所给的材料。 从材料内容看,“心灵应有的高度”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应该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要让自己的人生崇高,必须要让你自己的 心灵豁达、乐观、谦逊、宽容,时常想着别人。”这句话是要重点思考的。当然也可以由此想开去,如“诚信、自信、意志、品 质、坚韧”等都是可以入文的。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应有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本题写作的突破点。如果你选择的“心灵应 有的高度”是“心怀爱心赢天下”,那么你就要将“心怀爱心赢天下”的原因写出来.这样才能将“应有的”三个字展示出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年轻时求学长安,拜九江的博士朱普为师。家贫无钱,常常被人雇佣来补给自己,但学习精力充沛 不倦怠,(读书)十五年没有回家的打算。直到王莽篡位时他才回到家里。等到朱普去世时,桓荣奔丧到九江,(亲自)背土筑成 坟墓,(在这之后)就留下来教授学生,有学生数百人。等到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桓荣抱着经书和弟子们逃匿到山谷中,虽然 常常饥饿困顿但讲习不停,后来又客居江淮间教授学生。 建武十九年,桓荣六十多岁,才被任命为大司徒府属官。当时,显宗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讲解经书的官员,就提拔了桓荣 的弟子豫章的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曾经随口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拜沛郡的桓荣为 师。”皇帝立即召见桓荣。命令他讲说《尚书》,认为讲得很好。拜桓荣为议郎,赏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当有朝会,就 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皇帝称好。说:“得到你太晩了。”正逢欧阳博士职位空缺,皇帝想起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 经学方法浅薄,不如同门的同学博士彭闳,扬州的从事皋弘。”皇帝说:“可以,你前往吧,你可以胜任。”于是就拜桓荣为博士 引荐彭闳、皋弘做了议郎
12.(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 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 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 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 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13.(1)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前事不忘 14.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2 分)结尾“外面天 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2 分) 15.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 子?这是怎么回事呢?(3 分)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 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3 分)(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 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16.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2 分)西西洛悉心照料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 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2 分)“看门人 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 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的发展又在情理之中。(2 分) 17.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 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这种超越亲情的 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较之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深沉、更真切、更有意蕴,是更高境界的大爱。文章通过细 腻而感人的情节,表现了西西洛的人情人性之美,凸显出小说的主题,奏响了一曲人道主义的凯歌。(符合小说的主题,言之成 理即可) 18.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 浔阳江畔失意文人泪洒司马青衫 19.“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成为怪胎”或“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出现怪现象” (5 分。若答“文化独立性的衰弱降低了影响力”或“文化独立 性的衰弱使它受制于商业”可得 3 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0.含蓄幽默,一语双关,点出了两者的共性。(2 分)泥瓦匠要高空作业,站在高处不头晕才能把活干好;(2 分)做部长,身 居高位,要高瞻沅瞩、头脑冷静,才能把握时局。(2 分) 21.作文: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写作指导:本题特点是“材料+话题+要求”,写作类型是命题作文。要写好这道题,在扣住题目的同时要着力分析所给的材料。 从材料内容看,“心灵应有的高度”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应该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要让自己的人生崇高,必须要让你自己的 心灵豁达、乐观、谦逊、宽容,时常想着别人。”这句话是要重点思考的。当然也可以由此想开去,如“诚信、自信、意志、品 质、坚韧”等都是可以入文的。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应有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本题写作的突破点。如果你选择的“心灵应 有的高度”是“心怀爱心赢天下”,那么你就要将“心怀爱心赢天下”的原因写出来.这样才能将“应有的”三个字展示出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年轻时求学长安,拜九江的博士朱普为师。家贫无钱,常常被人雇佣来补给自己,但学习精力充沛 不倦怠,(读书)十五年没有回家的打算。直到王莽篡位时他才回到家里。等到朱普去世时,桓荣奔丧到九江,(亲自)背土筑成 坟墓,(在这之后)就留下来教授学生,有学生数百人。等到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桓荣抱着经书和弟子们逃匿到山谷中,虽然 常常饥饿困顿但讲习不停,后来又客居江淮间教授学生。 建武十九年,桓荣六十多岁,才被任命为大司徒府属官。当时,显宗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讲解经书的官员,就提拔了桓荣 的弟子豫章的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曾经随口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拜沛郡的桓荣为 师。”皇帝立即召见桓荣。命令他讲说《尚书》,认为讲得很好。拜桓荣为议郎,赏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当有朝会,就 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皇帝称好。说:“得到你太晚了。”正逢欧阳博士职位空缺,皇帝想起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 经学方法浅薄,不如同门的同学博士彭闳,扬州的从事皋弘。”皇帝说:“可以,你前往吧,你可以胜任。”于是就拜桓荣为博士, 引荐彭闳、皋弘做了议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