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 ⑩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6.“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5分)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 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 B“C “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 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 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参考答案 16.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 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 中山先生的资料 17.这篇文章采用了“总一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 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 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①D-①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8.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 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选A、E。(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 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 “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 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己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2008年高考全国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 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 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 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
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 年 10 月,上海 (原载 1936 年《中流》第 1 卷第 5 期) 16.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5 分) 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 分)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 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 “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 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 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参考答案 16.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 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 中山先生的资料。 17.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 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 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8.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 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选A、E。(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 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 “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 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三、(2008 年高考全国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 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 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 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
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 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 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晩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 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 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 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 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 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 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 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 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 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 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 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 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冋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 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 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参考答案: 14.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 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 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 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 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 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 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 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 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 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 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 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 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 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 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 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 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 年 10 月 1 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 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 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 分) 参考答案: 14.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15. (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17.第一问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 的变化。 四、(20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 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 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 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 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 火 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 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 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氵 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 处闹市,四周是煕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 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 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 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 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 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 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 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 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 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 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 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 去的灯……(文章有删改) 12.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17.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 的变化。 四、(20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 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 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 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 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 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 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 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 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 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 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 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 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 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 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 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 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 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 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 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 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 去的灯……(文章有删改) 12.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4.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 深刻含意? 15.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 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2.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13.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 无靠无助的心境。 14.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 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15.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 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答案非唯一,但要言之成理) 五、(2007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 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 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 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岀闯荡。在民勤 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 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 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 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 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 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 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 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 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 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 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 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 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 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14.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 深刻含意? 15.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 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2.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13. 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 无靠无助的心境。 14. 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 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15. 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 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答案非唯一,但要言之成理) 五、(2007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 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 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 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 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 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 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 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 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 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 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 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 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 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 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 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 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 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 么 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18、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6.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的答案区间在三、四两段。第一问需要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 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左公柳的时候,有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第四 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 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 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 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 17.(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 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第一句话要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前面有一句话,是答案的钥匙,“在戈壁大漠上赶路 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虽然大西北环境荒凉,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但 是从左公柳到民勤人,再到胡杨木,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生长着,面对这种悲壮的场面,任何到了此地的 人都会受到震动,受到升华。一个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孩子,自然不会懂事,自然长不大了 可一旦到了这里,他们就会被眼前坚韧顽强的生命所打动,从而迅速成长,学会坚强。第二句话则要综合 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 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18.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第一问的难点在于答题者要明晰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手法的领属关系比较 混乱,一般情况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设问、反问等8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4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 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 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 后扬等。从答案来看,显然是把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混在一起了,该题设问不够严密,如果问“第五段运 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的”,则更严密准确。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 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 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第二问是鉴赏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 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 么? 1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18、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6.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的答案区间在三、四两段。第一问需要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 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左公柳的时候,有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第四 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 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 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 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 17.(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 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第一句话要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前面有一句话,是答案的钥匙,“在戈壁大漠上赶路, 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虽然大西北环境荒凉,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但 是从左公柳到民勤人,再到胡杨木,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生长着,面对这种悲壮的场面,任何到了此地的 人都会受到震动,受到升华。一个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孩子,自然不会懂事,自然长不大了。 可一旦到了这里,他们就会被眼前坚韧顽强的生命所打动,从而迅速成长,学会坚强。第二句话则要综合 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 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18.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第一问的难点在于答题者要明晰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手法的领属关系比较 混乱,一般情况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设问、反问等 8 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4 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 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 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 后扬等。从答案来看,显然是把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混在一起了,该题设问不够严密,如果问“第五段运 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的”,则更严密准确。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 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 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第二问是鉴赏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 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