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刺血术 (节选) 刘少林刘光瑞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4月第一版
1 中 国 民 间 刺 血 术 (节选) 刘少林 刘光瑞 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 年 4 月第一版
第一章双针一罐 第一节三棱针刺血 针刺前,针具煮沸消毒,针刺部位,常规用75%酒精消 毒。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左手拿位患者针刺部位,在某 些穴位,需以左手作捏、按、提拿动作配合,便于找准放血 点。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下列各种刺法 1.缓刺:用针缓慢地刺入静脉0.5一1分深,随即缓 慢放血。适从于肘窝、胭窝部等处放血 2.速刺:用针迅速刺进0.5一1分深,挤出少量血液 适用于四肢末端十二井穴和十宣穴等 3.挑刺:用三棱针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适 用于胸背部和耳后等处。儿童挑疳积,也常用挑刺。 4.围刺:围绕病痛区,肿处四周点刺,一般常配合拔 火罐 5.丛刺:用三棱针在某一较小局部,多次点刺,使之 出血。丛刺多结合拔火罐 6.散刺:又叫豹纹刺,用于点刺较宽的面积或循经点 利,结合拔火罐、运走罐等方法,也可以用手拿提点刺部位 出血 7.顺利:由下向上作斜刺,在放血前可由上到下推至 放血点,以除恶血为主。 8.逆刺:由上向下作斜刺,在针刺前可由针刺点向上 下推揉,分推血液,然后针刺,以放邪气为主 六、注意事项 三棱针疗法针刺时不可过深,出血也不可过多,一般出 血后,要用酒精棉球擦揉按压止血。凡治疗部位都要严密消
2 第一章 双针一罐 第一节 三棱针刺血 二、刺法 针刺前,针具煮沸消毒,针刺部位,常规用 75%酒精消 毒。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左手拿位患者针刺部位,在某 些穴位,需以左手作捏、按、提拿动作配合,便于找准放血 点。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下列各种刺法: 1.缓刺:用针缓慢地刺入静脉 0.5 一 1 分深,随即缓 慢放血。适从于肘窝、腘窝部等处放血。 2.速刺:用针迅速刺进 0.5 一 1 分深,挤出少量血液。 适用于四肢末端十二井穴和十宣穴等。 3.挑刺:用三棱针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适 用于胸背部和耳后等处。儿童挑疳积,也常用挑刺。 4.围刺:围绕病痛区,肿处四周点刺,一般常配合拔 火罐。 5.丛刺:用三棱针在某一较小局部,多次点刺,使之 出血。丛刺多结合拔火罐。 6.散刺:又叫豹纹刺,用于点刺较宽的面积或循经点 利,结合拔火罐、运走罐等方法,也可以用手拿提点刺部位 出血。 7.顺利:由下向上作斜刺,在放血前可由上到下推至 放血点,以除恶血为主。 8.逆刺:由上向下作斜刺,在针刺前可由针刺点向上 下推揉,分推血液,然后针刺,以放邪气为主. 六、注意事项 三棱针疗法针刺时不可过深,出血也不可过多,一般出 血后,要用酒精棉球擦揉按压止血。凡治疗部位都要严密消
毒,防止感染。针刺出血者,可1日或隔日针1次,出血较 多时,一周针2次。针刺出气者,可1日3次,以肤红为度。 并常结合火罐拔吸,以肤湿为度。 第二节梅花针刺血疗法 第三节拔罐疗法 第二章辨血论 第一节辨血 五、气血与经络 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手阳明大肠经气血俱多 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足太阴脾经少血多气 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 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足少阴肾经多气少血 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 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 第二节辨血色 、血呈深红色 针刺部位出血后,血的色泽为深红色时,从中可以判断, 疾病多属于热症 血呈黑红色 凡在体表刺出血后,血的色泽为深红色,可分为外伤、 内伤辩证。1、外伤一般是在阿是部。多由于气血结聚所致, 青紫斑痕是由于局部络脉血溢所致。2、内伤:四肢深部内 伤,多因瘀血阻滞经络,头、身躯部内伤,多因恶血聚集脏 腑,一般是在属该脏腑部位疼痛。 三、血呈淡红黄色 般是在肘部、膝部关节处针刺出血,血的色泽为淡红
3 毒,防止感染。针刺出血者,可 1 日或隔日针 1 次,出血较 多时,一周针 2 次。针刺出气者,可 1 日 3 次,以肤红为度。 并常结合火罐拔吸,以肤湿为度。 第二节 梅花针刺血疗法 第三节 拔罐疗法 第二章 辨血论 第一节 辨血 五、气血与经络 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手阳明大肠经气血俱多 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足太阴脾经少血多气 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 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足少阴肾经多气少血 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 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 第二节 辨血色 一、血呈深红色 针刺部位出血后,血的色泽为深红色时,从中可以判断, 疾病多属于热症。 二、血呈黑红色 凡在体表刺出血后,血的色泽为深红色,可分为外伤、 内伤辩证。1、外伤一般是在阿是部。多由于气血结聚所致, 青紫斑痕是由于局部络脉血溢所致。2、内伤:四肢深部内 伤,多因瘀血阻滞经络,头、身躯部内伤,多因恶血聚集脏 腑,一般是在属该脏腑部位疼痛。 三、血呈淡红黄色 一般是在肘部、膝部关节处针刺出血,血的色泽为淡红
黄色,多为风湿痹症。 四、血呈青紫色 在背部、腹部、十指等部位针刺出血,色泽为青紫色, 多因寒邪入里,窜入机体,伤于脏腑机能 第三节辨刺血时血的动态 、出血清淡难凝 当针刺出血时,血液清淡而稀疏不易沉凝,是血虚的表 现。凡刺出血为清淡者,临床上多以放气为主,在对症刺血 ,血不止应禁刺。 二、出血沉凝易结 针刺出血时,血液容易沉淀并凝结,多因气虚所致,而 多实证。凡此类情况,可以泻血为主,兼调气补虚 三、出血缓慢 针刺肌肤后,出血缓慢,多需几次刺血,仍断断续续出 血者,多因气血亏虚,瘀血阻于脏腑,脏腑气机衰弱,气血 循环而不归经。在对症施治中,应充分掌握补泻关系,以放 气活血为主。 四、出血急促 针刺肌肤后,出血急促,多为热盛。施治中,应以放气 为主,兼刺血泻热。但凡有习惯性皮肤紫斑者,应禁针或慎 第四节辨其它 血挟脓汁 凡在针刺部位出现脓血,多因外伤后恶毒犯内或长久内 伤化脓所致。施治中多以刺脓排毒为主,在深部脓血可采用 放气活血化脓之法
4 黄色,多为风湿痹症。 四、血呈青紫色 在背部、腹部、十指等部位针刺出血,色泽为青紫色, 多因寒邪入里,窜入机体,伤于脏腑机能, 第三节 辨刺血时血的动态 一、出血清淡难凝 当针刺出血时,血液清淡而稀疏不易沉凝,是血虚的表 现。凡刺出血为清淡者,临床上多以放气为主,在对症刺血 时,血不止应禁刺。 二、出血沉凝易结 针刺出血时,血液容易沉淀并凝结,多因气虚所致,而 多实证。凡此类情况,可以泻血为主,兼调气补虚。 三、出血缓慢 针刺肌肤后,出血缓慢,多需几次刺血,仍断断续续出 血者,多因气血亏虚,瘀血阻于脏腑,脏腑气机衰弱,气血 循环而不归经。在对症施治中,应充分掌握补泻关系,以放 气活血为主。 四、出血急促 针刺肌肤后,出血急促,多为热盛。施治中,应以放气 为主,兼刺血泻热。但凡有习惯性皮肤紫斑者,应禁针或慎 针。 第四节 辨其它 一、血挟脓汁 凡在针刺部位出现脓血,多因外伤后恶毒犯内或长久内 伤化脓所致。施治中多以刺脓排毒为主,在深部脓血可采用 放气活血化脓之法
二、粘性白液 凡在四缝穴、背心、胸部、鱼际等处挑刺出白色粘性液 体,多因小儿疳积、水谷运化失调,气血机能不畅,局部络 脉供血不足所致。针刺四缝穴等处,可以起到调脾胃补虚损 的功效 三、白色粉质物 此多因络脉长久瘀气、瘀血阻结,失去血脉正常循 行,而在肌肤内转化成肿结 在民间中往往用挑刺挤压 除去肿结,消除后,就用一枚硬币贴于患处,然后用布包扎 7天后取下,肿结自然消失。如果不用硬币贴于患处,不几 日肿结会重新长起来 四、透明性水液 此病多为浮肿。…证不应多泻,可配合药物治 五、水珠悬罐 这种现象多属体内寒湿过重 凡以上现象,临 床上多采用走罐法驱寒邪,留罐法泻风湿 六、罐中气暖 则此种情况,是多因体内湿热过重。湿热入里,行 之经络血脉,则多发于手心、脚心、背心皮肤湿润。因湿热 过重常出现头痛、发热、身重而痛,腹泻食少,腰酸背痛 等。…临床上泻湿热,多在手心、脚心、大椎、命门、委 中、承山、脐中等处。 第三章常用刺血经穴 第四章常用刺血经外奇穴 第五章常见病刺血验方 第一节急救刺血 、昏迷、休克
5 二、粘性白液 凡在四缝穴、背心、胸部、鱼际等处挑刺出白色粘性液 体,多因小儿疳积、水谷运化失调,气血机能不畅,局部络 脉供血不足所致。针刺四缝穴等处,可以起到调脾胃补虚损 的功效。 三、白色粉质物 ……此多因络脉长久瘀气、瘀血阻结,失去血脉正常循 行,而在肌肤内转化成肿结。……在民间中往往用挑刺挤压 除去肿结,消除后,就用一枚硬币贴于患处,然后用布包扎 7 天后取下,肿结自然消失。如果不用硬币贴于患处,不几 日肿结会重新长起来。 四、透明性水液 ……此病多为浮肿。……此证不应多泻,可配合药物治 疗。 五、水珠悬罐 ……这种现象多属体内寒湿过重。……凡以上现象,临 床上多采用走罐法驱寒邪,留罐法泻风湿。 六、罐中气暖 …..则此种情况,是多因体内湿热过重。湿热入里,行 之经络血脉,则多发于手心、脚心、背心皮肤湿润。因湿热 过重常出现头痛、发热、身重而痛,腹泻食少,腰酸背痛 等。……临床上泻湿热,多在手心、脚心、大椎、命门、委 中、承山、脐中等处。 第三章 常用刺血经穴 第四章 常用刺血经外奇穴 第五章 常见病刺血验方 第一节 急救刺血 一、昏迷、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