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见面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 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 天都会和很多人相见、来往。那么,我们与人相见时,应该具备什么仪礼,才不 失礼貌,不失风度呢? 称呼与招呼 1、称呼 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 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 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我们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今天的现代 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 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 有差错,便贻笑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 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 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 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 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 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 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 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 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 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 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 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 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 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 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第三章第一节 见面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 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 天都会和很多人相见、来往。那么,我们与人相见时,应该具备什么仪礼,才不 失礼貌,不失风度呢? 一、 称呼与招呼 1、称呼 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 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 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我们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今天的现代 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 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 有差错,便贻笑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 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 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 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 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 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 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 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 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 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 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 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 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 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 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 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己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 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一一爸,岳母 妈,姻兄一一哥,姻妹一一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 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 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 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 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 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 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 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 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使用称谓要规范 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 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 然频繁地出现 般来说,在国内,称谓应按职业、年龄来选择。如到机关联系工作 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也可用“小张”、“小王”之 类称谓。在医院称“医生”和“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 “教授”或“同学”。邻居按辈数称呼,如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老 伯”等。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等 当前,使用称谓应注意以下几点 是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 主”、“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 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二是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 婆”、“小子”等。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 效果:三是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 免给人以“团伙”之嫌。 2、招呼 般常常见面的亲朋好友,即使见了面也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 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 长官、部下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 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 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 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 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 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 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 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 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 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 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 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 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 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使用称谓要规范 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 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 然频繁地出现。 一般来说,在国内,称谓应按职业、年龄来选择。如到机关联系工作, 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也可用“小张”、“小王”之 类称谓。在医院称“医生”和“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 “教授”或“同学”。邻居按辈数称呼,如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老 伯”等。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等。 当前,使用称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 主”、“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 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二是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 婆”、“小子”等。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 效果;三是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 免给人以“团伙”之嫌。 2、招呼 一般常常见面的亲朋好友,即使见了面也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 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 长官、部下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 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 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喧问好"近 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和他人相见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 感觉。 打招呼是与熟人相遇的一种简单礼节。在路上、车上或其他公共场合遇到 熟人,应当主动向对方打个招呼,也叫致意。打招呼的礼节有多种形式 双方近距离相遇,又无需深谈的,可以驻足稍寒暄即可,问一声:“你 好”或“上班去?”就可以了。回答也相当简单,甚至可以含糊其辞,这也是很 礼貌的。与熟人路上相遇,一方“明知故问”:“上街了?”一方答非所问“今 天我休息。”并不令人感觉在敷衍。两人相遇,一方问另一方:“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出于礼貌的。因为这都是一种问候,一种礼节的表示!我国常常用“吃过 饭了吗?”来打招呼,这种问候语,外国人听了很不理解,以为你要请他吃一顿 呢,今天这种问候使用得越来越少了。 双方距离稍远,则无需停步寒暄,行一个点头礼一一目视对方,微微地 点一点头即可,在同一场合双方多次相遇,也可以用点头礼打个招呼即可,在舞 会上或其他社交场合与不相识的人近距离相遇,都可以用点头礼打招呼,表示礼 双方距离较远,或不便寒喧、点头时,可以行招手礼一一举起一手同时注目 微笑。迎接客人,见到熟人在握手前,为了表示热烈可先招呼一下,也可以先招 招手。告别、送行也常用招手礼,不过这时招手应当多招几下,甚至直到客人 远去,并且还可以挥动帽子、手帕等表示深情 鞠躬礼 鞠躬礼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在现代生活中,可以说是最重的礼节之 主要用于喜庆、哀悼的仪式中,在正式社交场合也有使用。 在追悼会上,向遗体告别仪式上要行三鞠躬,也称最敬礼。鞠躬前应先 脱帽,身体成立正姿势,目光正视,上体向前下方弯曲,约成十度。在结婚典礼 上,新人要向家长、主婚人、来客等三鞠躬。 般的鞠躬,为一鞠躬,可以微微一弯,也可以成45度。弯曲度数越 大,礼节越重。一鞠躬常用于晚辈见长辈、学生见教师、演讲者对听众、表演者 对观众等情况。 日本国礼节较重,鞠躬礼常用,遇到对方行鞠躬礼时,应当还以鞠躬礼。 在行鞠躬礼时,应当表情适当,身体稳重,目光专注 4、鼓掌礼 鼓掌礼是在公众场合常用的一种较热烈的礼节。欢迎客人时,上级来临时 对演出表示欢迎、祝贺时,对演讲、发言者表示赞同、致意时都常用鼓掌礼。鼓 掌时,目视受礼者,动作要文雅、自然,不应过分猛烈,并要随众而止,看体育 比赛尽可以热烈些,但也应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可忘形失态,影响公共秩序。 5、拥抱礼 拥抱礼是西方国家通用的一种礼节,我国还不多用,只是在国际交往中 对比较熟的朋友才施此礼,而且仅用于同性之间。 拥抱礼的方式是双方相对,双臂张开,表示要行拥抱礼,接着右臂高, 左臂稍低,两人靠近,上体接触后,双方用右臂拥住对方的左肩背部,左手稍微 抱持对方的腰部,有时手可以轻轻地拍一拍对方的背部,头部向左,口称“欢 迎”、“你好”等,然后二人交换一下姿势,向对方右侧再行拥抱礼
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喧问好"近 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和他人相见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 感觉。 打招呼是与熟人相遇的一种简单礼节。在路上、车上或其他公共场合遇到 熟人,应当主动向对方打个招呼,也叫致意。打 招呼的礼节有多种形式: 双方近距离相遇,又无需深谈的,可以驻足稍寒暄即可,问一声:“你 好”或“上班去?”就可以了。回答也相当简单,甚至可以含糊其辞,这也是很 礼貌的。与熟人路上相遇,一方“明知故问”:“上街了?”一方答非所问“今 天我休息。”并不令人感觉在敷衍。两人相遇,一方问另一方:“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出于礼貌的。因为这都是一种问候,一种礼节的表示!我国常常用“吃过 饭了吗?”来打招呼,这种问候语,外国人听了很不理解,以为你要请他吃一顿 呢,今天这种问候使用得越来越少了。 双方距离稍远,则无需停步寒暄,行一个点头礼——目视对方,微微地 点一点头即可,在同一场合双方多次相遇,也可以用点头礼打个招呼即可,在舞 会上或其他社交场合与不相识的人近距离相遇,都可以用点头礼打招呼,表示礼 貌。 双方距离较远,或不便寒喧、点头时,可以行招手礼——举起一手同时注目 微笑。迎接客人,见到熟人在握手前,为了表示热烈可先招呼一下,也可以先招 一招手。告别、送行也常用招手礼,不过这时招手应当多招几下,甚至直到客人 远去,并且还可以挥动帽子、手帕等表示深情。 3、鞠躬礼 鞠躬礼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在现代生活中,可以说是最重的礼节之一。 主要用于喜庆、哀悼的仪式中,在正式社交场合也有使用。 在追悼会上,向遗体告别仪式上要行三鞠躬,也称最敬礼。鞠躬前应先 脱帽,身体成立正姿势,目光正视,上体向前下方弯曲,约成十度。在结婚典礼 上,新人要向家长、主婚人、来客等三鞠躬。 一般的鞠躬,为一鞠躬,可以微微一弯,也可以成45度。弯曲度数越 大,礼节越重。一鞠躬常用于晚辈见长辈、学生见教师、演讲者对听众、表演者 对观众等情况。 日本国礼节较重,鞠躬礼常用,遇到对方行鞠躬礼时,应当还以鞠躬礼。 在行鞠躬礼时,应当表情适当,身体稳重,目光专注。 4、鼓掌礼 鼓掌礼是在公众场合常用的一种较热烈的礼节。欢迎客人时,上级来临时, 对演出表示欢迎、祝贺时,对演讲、发言者表示赞同、致意时都常用鼓掌礼。鼓 掌时,目视受礼者,动作要文雅、自然,不应过分猛烈,并要随众而止,看体育 比赛尽可以热烈些,但也应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可忘形失态,影响公共秩序。 5、拥抱礼 拥抱礼是西方国家通用的一种礼节,我国还不多用,只是在国际交往中 对比较熟的朋友才施此礼,而且仅用于同性之间。 拥抱礼的方式是双方相对,双臂张开,表示要行拥抱礼,接着右臂高, 左臂稍低,两人靠近,上体接触后,双方用右臂拥住对方的左肩背部,左手稍微 抱持对方的腰部,有时手可以轻轻地拍一拍对方的背部,头部向左,口称“欢 迎”、“你好”等,然后二人交换一下姿势,向对方右侧再行拥抱礼
由于这种礼节我国不用,所以在接待外宾时,应待外宾主动要行拥抱礼时, 才响应对方,行拥抱礼,一般不采取主动。 6、接吻礼 接吻礼同拥抱礼一样,也是西方国家通行的礼节,而且比拥抱礼的使用 还要频繁还要更讲究。父母在逗自己的儿女玩耍时,以亲吻孩子来取乐,这仅是 种亲昵的表示,以后才发展成为一种礼节 行接吻礼应当注意身份和接吻的形式 在社交场合,双方在行拥抱礼的同时,脸颊一贴,然后换一下方向再贴 贴,这便是最亲热的礼节了。长辈对晚辈,吻一下晚辈的前额即可,西方国家 男女之间也通行此礼 在西方国家,曾流行吻手礼。与女子相见时,行吻手礼,即女子把手伸 出,手掌向下,对方向前轻轻接住女方手指前端,在手背上吻一下。当然,行此 礼,必须要等女方主动伸出手来,不可贸然地拉女方的手亲吻。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亲吻首领、长辈时,只能吻他的衣襟、脚趾或 脚下的土地,表示出极其尊敬的态度。 接吻礼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欢迎,因此要注意入乡随俗 二,介绍 “第一印象是黄金”。介绍礼仪是礼仪中的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介绍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 的距离。在社交或商务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进行必要的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并且替自己在人际交往 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一)、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介绍方式。他 人介绍通常是双向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绍。 他人介绍的时机:遇到下列情况,有必要进行他人介绍。 1、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2、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3、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4、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5、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6、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 7、陪同亲友前去拜访亲友不相识者 他人介绍的顺序 为他人作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的规则。 把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把职务低者介绍给职务高者:如果双方年龄、职务 相当,则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把后来者介绍给先到者。 介绍时应注意事项 1、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人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 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 2、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 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理由
由于这种礼节我国不用,所以在接待外宾时,应待外宾主动要行拥抱礼时, 才响应对方,行拥抱礼,一般不采取主动。 6、接吻礼 接吻礼同拥抱礼一样,也是西方国家通行的礼节,而且比拥抱礼的使用 还要频繁还要更讲究。父母在逗自己的儿女玩耍时,以亲吻孩子来取乐,这仅是 一种亲昵的表示,以后才发展成为一种礼节。 行接吻礼应当注意身份和接吻的形式。 在社交场合,双方在行拥抱礼的同时,脸颊一贴,然后换一下方向再贴 一贴,这便是最亲热的礼节了。长辈对晚辈,吻一下晚辈的前额即可,西方国家 男女之间也通行此礼。 在西方国家,曾流行吻手礼。与女子相见时,行吻手礼,即女子把手伸 出,手掌向下,对方向前轻轻接住女方手指前端,在手背上吻一下。当然,行此 礼,必须要等女方主动伸出手来,不可贸然地拉女方的手亲吻。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亲吻首领、长辈时,只能吻他的衣襟、脚趾或 脚下的土地,表示出极其尊敬的态度。 接吻礼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欢迎,因此要注意入乡随俗。 二,介绍 “第一印象是黄金”。介绍礼仪是礼仪中的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介绍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 的距离。在社交或商务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进行必要的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并且替自己在人际交往 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一)、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介绍方式。他 人介绍通常是双向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绍。 他人介绍的时机:遇到下列情况,有必要进行他人介绍。 1、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2、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3、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4、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5、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6、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 呼。 7、陪同亲友前去拜访亲友不相识者。 他人介绍的顺序: 为他人作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的规则。 把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把职务低者介绍给职务高者;如果双方年龄、职务 相当,则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把后来者介绍给先到者。 介绍时应注意事项: 1、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人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 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 2、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 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理由
3、介绍人和被介绍人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人介绍完毕后, 被介绍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 4、在宴会、会议桌、谈判桌上,视情况介绍人和被介绍人可不必起立,被 介绍双方可点头微笑致意:如果被介绍双方相隔较远,中间又有障碍物,可举起 右手致意,点头微笑致意。 5、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并且彼此问候 对方。问候语有“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必要时还可以进 步做自我介绍。 (二)、自我介绍礼仪 现代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与他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 支持。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 最常规的方式,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 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 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自我介绍:在社交活动中,如欲结识某些人或某个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 可能,即可向对方自报家门,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 介绍则被视为不礼貌的。 自我介绍的时机:应当何时进行自我介绍?这是最关键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 题。在下面场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 1、应聘求职时。 2、应试求学时。 3、在社交场合,与不相识者相处时 4、在社交场合,有不相识者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时。 5、在社交场合,有不相识者要求自己作自我介绍时 6、在公共聚会上,与身边的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7、在公共聚会上,打算介入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8、交往对象因为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或担心这种情况可能出现时。 9、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10、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或是对方不在,而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 告时。 11、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12、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 13、因业务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14、初次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进行自我推荐、自我宣传时 自我介绍时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 份、单位等。自我介绍的具体形式 1、应酬式: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 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 “你好,我叫张强。” 你好,我是李波。 2、工作式:适用于工作场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 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 你好,我叫张强,是金洪恩电脑公司的销售经理。” 我叫李波,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外国文学
3、介绍人和被介绍人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人介绍完毕后, 被介绍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 4、在宴会、会议桌、谈判桌上,视情况介绍人和被介绍人可不必起立,被 介绍双方可点头微笑致意;如果被介绍双方相隔较远,中间又有障碍物,可举起 右手致意,点头微笑致意。 5、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并且彼此问候 对方。问候语有“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必要时还可以进 一步做自我介绍。 (二)、自我介绍礼仪 现代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与他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 支持。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 最常规的方式,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 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 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自我介绍:在社交活动中,如欲结识某些人或某个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 可能,即可向对方自报家门,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 介绍则被视为不礼貌的。 自我介绍的时机:应当何时进行自我介绍?这是最关键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 题。在下面场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 1、应聘求职时。 2、应试求学时。 3、在社交场合,与不相识者相处时。 4、在社交场合,有不相识者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时。 5、在社交场合,有不相识者要求自己作自我介绍时。 6、在公共聚会上,与身边的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7、在公共聚会上,打算介入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8、交往对象因为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或担心这种情况可能出现时。 9、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10、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或是对方不在,而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 告时。 11、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12、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 13、因业务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14、初次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进行自我推荐、自我宣传时。 自我介绍时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 份、单位等。自我介绍的具体形式: 1、应酬式: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 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 “你好,我叫张强。” “你好,我是李波。” 2、工作式:适用于工作场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 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 “你好,我叫张强,是金洪恩电脑公司的销售经理。” “我叫李波,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