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按度梯度,廖电极表面距高③电流急剧上升:继续增加电压,或pME更负。滴汞电极表面的CdP+迅速获得电子而还原,电解电流急剧增加。由于此时溶液本体的Cd+来不及到达滴汞表面,因此,滴汞表面浓度cs低于溶液本体浓度c,即cs<c,产生所谓“浓差极化”。电解电流与离子扩散速度成正比,而扩散速度又与浓度差(c-c)成正比与扩散层厚度8成反比,即i=kc-c)/8。④极限扩散:外加电压继续增加,cs趋近于0,(c-c)趋近于c时,极限扩散电流i:i=Kc这就是极谱分析的定量分析基础当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的一半时所对应的电位称之为半波电位(E1)由于不同物质其半波电位不同,因此半波电位可作为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23:53:13木页页
23:53:13 ③电流急剧上升:继续增加电压,或 DME更负。滴汞电极表面的Cd2+迅速获 得电子而还原,电解电流急剧增加。由于此时溶液本体的Cd2+来不及到达滴汞 表面,因此,滴汞表面浓度c s低于溶液本体浓度c,即c s c,产生所谓“浓差极 化” 。电解电流i与离子扩散速度成正比,而扩散速度又与浓度差(c-c s ) 成正比 与扩散层厚度 成反比, 即 i = k(c-c s )/。 ④极限扩散:外加电压继续增加,c s趋近于0,(c-c s )趋近于c 时, 极限扩散电流id : 这就是极谱分析的定量分析基础。 当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的一半时所对应的电位称之为半波电位(E1/2 ), 由于不同物质其半波电位不同,因此半波电位可作为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i d = Kc
3、极谱曲线形成条件5(1)待测物质的浓度要小,快2520极限护散电流速形成浓度梯度。15(2)使扩散层溶液保持静止,10残余电流52厚度稳定,待测物质仅依靠扩散10-0.2-0.4-0.60.8-1.0-1.2E到达电极表面。分解电压半波电位(3)电解液中含有较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待测离子在电场作用力下的迁移运动降至最小。(4)使用两支不同性能的电极。极化电极的电位随外加电压变化而变,保证在电极表面形成浓差极化。23:53:13木EA顶
23:53:13 3、极谱曲线形成条件 (1) 待测物质的浓度要小,快 速形成浓度梯度。 (2) 溶液保持静止,使扩散层 厚度稳定,待测物质仅依靠扩散 到达电极表面。 (3) 电解液中含有较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待测离子在电 场作用力下的迁移运动降至最小。 (4) 使用两支不同性能的电极。极化电极的电位随外加电 压变化而变,保证在电极表面形成浓差极化
极谱分析的特殊之处:1采用一大一小的电极:大面积的去极化电极一参比电极;小面积的极化电极;2)电解是在静置、不搅拌的情况下进行。极谱分析的特点:滴汞和周围的溶液始终保持新鲜一一保证同一外加电压下的电流的重现和前后电解不相互影响。汞电极对氢的超电位比较大一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分析(对SCE其电位可负至-1.2V)。滴汞作阳极时,因汞会被氧化,故其电位不能超过+0.4V。即该方法不适于阴离子的测定。但有毒,汞易纯化,易堵塞毛细管。23:5313木首ae页顶
23:53:13 极谱分析的特殊之处: 1)采用一大一小的电极:大面积的去极化电极——参比电极;小面 积的极化电极; 2)电解是在静置、不搅拌的情况下进行。 极谱分析的特点: l 滴汞和周围的溶液始终保持新鲜──保证同一外加电压下的电流的 重现和前后电解不相互影响。 l 汞电极对氢的超电位比较大──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分析(对SCE, 其电位可负至-1.2V)。 l 滴汞作阳极时,因汞会被氧化,故其电位不能超过+0.4V。即该方 法不适于阴离子的测定。 l 汞易纯化,但有毒,易堵塞毛细管
85-2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i=Kc,极限扩散电流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Fick第一、第二定律,推导出最大扩散电流:21imax=708nD2m3t6cmax该式反映了汞滴寿命最后时刻的电流,实际上记录仪记录的是平均电流附近的锯齿形小摆动。平均电流快罩时间,$(a)23:5313木百KageA顶
23:53:13 §5-2 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极限扩散电流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Fick第一、第二定律,推导出最大扩散电流: 该式反映了汞滴寿命最后时刻的电流,实际上记录仪 记录的是平均电流附近的锯齿形小摆动。 i Kc d = i nD m t c 6 1 3 2 2 1 max = 708
121一、平均电流:i,=607nD2m3tc上式亦称为Ilkovic公式。其中,每滴汞上的平均电流(μuA)电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D扩散系数(cm2/s):滴汞周期(s)c待测物原始浓度(mmol/L)m汞流速度(mg/s)m, t:n,D二、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23:53:13木A页
23:53:13 一、平均电流: i nD m t c d 6 1 3 2 2 1 = 607 id 每滴汞上的平均电流(μA) n 电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D 扩散系数(cm2/s); t 滴汞周期(s) c 待测物原始浓度(mmol/L) m 汞流速度(mg/s) 上式亦称为Ilkoviĉ公式。其中 二、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n,D 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