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遂群奔水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则民之初生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曷不以畜鸭雏 登东皋以舒啸 D.相与骈死而不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为作者观鸭所悟出的道理的一项是 ①各遂其性而已 ②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③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 ④相与骈死而不知 ⑤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⑥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11.文末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 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B.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 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C.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 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 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 6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遂群奔水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然则民之.初生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曷不以.畜鸭雏 登东皋以.舒啸 D.相与骈死而.不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为作者观鸭所悟出的道理的一项是 ①各遂其性而已。 ②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③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 ④相与骈死而不知 ⑤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⑥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11.文末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 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B.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 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C.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 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 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作者得到几只雏鸭,其叫声和羽毛让作者感觉到小生命的可爱,但不久就 有个别雏鸭死亡,为下文写怎么养好鸭做铺垫 B.时雨初歇,雏鸭就直奔水中,并作出各种动作,扬足划水,拍翅而飞,沉没浮出,表 现出喜水的天性,与前文萎靡的情况形成了对比。 C.雏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羽毛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是体重身长也发生 了巨大变化。说明要是万物很好地生长,就要顺应它们各自的天性 D.本文标题为“说”,表明这篇文章为议论文体。作者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从观看雏 鸭的成长中悟出了治国的大道理 第II卷(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2分) 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3分) ③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 7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作者得到几只雏鸭,其叫声和羽毛让作者感觉到小生命的可爱,但不久就 有个别雏鸭死亡,为下文写怎么养好鸭做铺垫。 B.时雨初歇,雏鸭就直奔水中,并作出各种动作,扬足划水,拍翅而飞,沉没浮出,表 现出喜水的天性,与前文萎靡的情况形成了对比。 C.雏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羽毛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是体重身长也发生 了巨大变化。说明要是万物很好地生长,就要顺应它们各自的天性。 D.本文标题为“说”,表明这篇文章为议论文体。作者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从观看雏 鸭的成长中悟出了治国的大道理。 第 II 卷 (共 114 分) 四、(21 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2 分) 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3 分) ③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