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题时,将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 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粗糙(cao) 鞭笞(chi) 乳臭(xi) 风驰电掣(che) B.蹩脚(bie) 岑寂(cen) 禅让(shan)循规蹈矩(j) C.哺乳(b道) 扁舟(bian)揣测( chuai)瞠目结舌( cheng) D.椽子(yuan)荟萃(cui) 挫折(cuo) 姹紫嫣红(ch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博弈 坐镇 部署 平心而论 出奇致胜 改弦 更张 B.誊写 妍媸 诡秘 逆情悖理 胁肩谄笑 暗度 陈仓 C.机率 拔擢 两讫 无精打采 唉声叹气 变本 加厉 D.亵渎 弥留 蜂拥 矫揉造做 风鬟雨鬓 开源 截流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 大量兵力,伺机大规模侵犯巴勒斯坦控制 区 ②外祖父家的后园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三棵木槿树,还有几棵梅花树。 ③王同纪《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 的释义如此之 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 A.囤聚 另外 信口开河 B.屯聚 外 口若悬河 C.屯聚 此外 信口开河 D.囤聚 另此 外 口若悬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0月8日零点,随着全国各地髙速收费站的收费杆的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 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再战告捷。 B.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 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打造民生科技。 C.“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中华民族 能有今天这样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天津市六校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时,将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 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试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鞭笞(chī) 乳臭(xiù) 风驰电掣(chè) B.蹩脚(biē) 岑寂(cén) 禅让(shàn) 循规蹈矩(jǔ) C.哺乳(bǔ) 扁舟(biǎn) 揣测(chuǎi) 瞠目结舌(chēng) D.椽子(yuán) 荟萃(cuì) 挫折(cuò) 姹紫嫣红(c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博弈 坐镇 部署 平心而论 出奇致胜 改弦 更张 B.誊写 妍媸 诡秘 逆情悖理 胁肩谄笑 暗度 陈仓 C.机率 拔擢 两讫 无精打采 唉声叹气 变本 加厉 D.亵渎 弥留 蜂拥 矫揉造做 风鬟雨鬓 开源 截流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 大量兵力,伺机大规模侵犯巴勒斯坦控制 区。 ②外祖父家的后园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三棵木槿树,______还有几棵梅花树。 ③王同纪《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 的释义如此之 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 A.囤聚 另外 信口开河 B.屯聚 另 外 口若悬河 C.屯聚 此外 信口开河 D.囤聚 此 外 口若悬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0 月 8 日零点,随着全国各地高速收费站的收费杆的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 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再战告捷。 B.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 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打造民生科技。 C.“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中华民族 能有今天这样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 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5.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你饥饿难耐只渴求一片面包的时候,有人笑吟吟地给 你端来一盘龙虾我有过。在我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的 时候,有记者打电话告诉我“你是天津市今年的市理科状元。”不敢相信的 木然,难以相信的狂喜一一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当然,我想 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然后是记者,然后是采访照相,然后是做节目……然 后一一我非常冷静,我感到不舒服“我是什么?”这是我面对镜头时,最想 问的一个问题。 A B C. D.?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 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 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 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 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 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 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 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 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 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 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 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 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 《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 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 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 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 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
D.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 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5.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____在你饥饿难耐只渴求一片面包的时候,有人笑吟吟地给 你端来一盘龙虾____我有过。在我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的 时候,有记者打电话告诉我__ “你是天津市今年的市理科状元。”不敢相信的 木然,难以相信的狂喜——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当然,我想 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然后是记者,然后是采访___ 照相,然后是做节目……然 后——我非常冷静,我感到不舒服_____“我是什么?”这是我面对镜头时,最想 问的一个问题。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 10 篇文字,故 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 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 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 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 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 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 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 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 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 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 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 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 《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 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 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 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 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 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 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 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 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 “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 “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 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 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 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 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 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 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6.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 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 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 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 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7.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 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 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 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 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 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 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 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 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 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 “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 “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 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 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 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 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 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 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 2013 年 3 月 11 日《文汇报》,有删改) 6.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 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 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 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 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7.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 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 B.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 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 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 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 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 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 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一一《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 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三、(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 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 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 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 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十不厌兵,此黄帝 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 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 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 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 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 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 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_”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 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 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 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 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本文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 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 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 辩证法观点。乌获:古代大力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烽燧,严斥堠 斥责堠吏 B.使之狎而堕其 中 轻慢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抵御 D.袒裼而案 剑 脱去上衣,露出上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能以兵尝敌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奋呼而操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D.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险以远,则至者少 11.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一组是( A.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 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三、(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 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 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 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 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 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 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 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 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 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 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 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 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 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 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 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本文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 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 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 辩证法观点。乌获:古代大力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烽燧,严斥堠 斥责堠吏 B.使之狎而堕其 中 轻慢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抵御 D.袒裼而案 剑 脱去上衣,露出上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能以兵尝敌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奋呼而操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D.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险以远,则至者少 11.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一组是( ) A.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C.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 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B.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 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 心性。 C.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 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 D.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无所顾忌,无所依仗。无所顾忌,就知道牺牲 了也不值得可惜;无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3分) 译文: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3分) 译文 (3)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煕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选5)(5分)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C.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 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B.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 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 心性。 C.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 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 获。 D.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无所顾忌,无所依仗。无所顾忌,就知道牺牲 了也不值得可惜;无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第Ⅱ卷 (共 114 分) 四、(22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 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 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选 5)(5 分) 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 ⑵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