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用户也中了 记者: 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中了之后,通过你把这个发给客户,然后客户也会接着中? 董先生: 对 就等于是你现在就变成了一个传染源,通过你这儿再传染给别人 董先生: 对,可以这么说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明显地看出董先生作为病毒的受害者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已经成为了 病毒的制造源以及传播者。这种情况下与其的道德品质问题无关,但是却存在“好心办坏事” 的情况,他想让客户得到他的服务,却可能不幸地令客户中病毒而蒙受损失。但即使如此这 样的行为,具体地就是就这样一种道德行为来说,动机是行为的出发点,是行为的一个必不 可少的因素。没有动机也就不可能有效果。而这里的效果就是指董先生的为客户提供程序的 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一般来说,在伦理学上,当效果与动机联系起来考察时,它主 要指一个道德行为在特定场合下所造成的后果,指由动机出发所达到的一种对他人或社会有 益或有害的客观事实。这里就是指董先生在无意中传播病毒的这一后果。而动机是属于主观 方面的范畴,效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及其结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道 德行为,都必须有效果。当然,在道德行为评价中,时常遇到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情况,就 像这里的好动机但是却产生了坏效果一样。如果要对这种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的话,就要充 分重视实践的检验作用。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行为者的实践在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中对行为 的检验作用。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动机不但在 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一道德行为 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到达好的结果。一切从恶的动机出发的行为,包括所谓的打正着的 行为,都不能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同样的,我认为如果是从普的动机出发的行为,包括所 谓的“好心办坏事”的行为,都不可纵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董先生的行为并不是不 符合伦理道德行为的,只是作为病毒被害者而言不得而已或者说是无意识的行为。 在我们的调査问卷统计中不乏这样的同学清醒地认识到“很多传播是无意识的”。因此 我们也不能一杆子“打死”所有的病毒制造源以及传播者,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病毒的受害 者并且被强迫地传播了病毒。如今的大学生以及普通用户传播病毒大抵是属于该种情况 但是,也有一部分受害者人群由于道德心态的变化转而成为恶劣的病毒的制造者、传 播者,甚至以主动的报复者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只不过,有的是为了牟利,有的只是耍小 孩子脾气,为了 show off自己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地作祟。后者在我们的问卷之中占了绝大 多数(将近90%)(题10)。可见大学生在该方面还只是出于好奇心以及虚荣心,并未出于 牟利的思想 无论怎样,要经历从受害者角色的转换过程,追根溯源,第一阶段一定是作为病毒受 害者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对于病毒 制造者、传播者的恶言相向,以及不满甚至债怒。“脑子有问题”“心理问题”“无聊”“ 道病壞来提升自已的满足感”“为炫耀值点电脑知识的无聊之徒”“恶(”等言语到处可 见。这点并不牵涉到道德品质问题,只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遇到病毒时应有的心理变化。但 是关键在其后,其道德行为动机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并且有的是为了牟利,有的只是单纯的 泄愤以及报复,有的就像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那样,为了满足自己那不成熟的好奇心以及虚荣
6 那么用户也中了。 记者: 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中了之后,通过你把这个发给客户,然后客户也会接着中? 董先生: 对。 记者: 就等于是你现在就变成了一个传染源,通过你这儿再传染给别人? 董先生: 对,可以这么说。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明显地看出董先生作为病毒的受害者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已经成为了 病毒的制造源以及传播者。这种情况下与其的道德品质问题无关,但是却存在“好心办坏事” 的情况,他想让客户得到他的服务,却可能不幸地令客户中病毒而蒙受损失。但即使如此这 样的行为,具体地就是就这样一种道德行为来说,动机是行为的出发点,是行为的一个必不 可少的因素。没有动机也就不可能有效果。而这里的效果就是指董先生的为客户提供程序的 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一般来说,在伦理学上,当效果与动机联系起来考察时,它主 要指一个道德行为在特定场合下所造成的后果,指由动机出发所达到的一种对他人或社会有 益或有害的客观事实。这里就是指董先生在无意中传播病毒的这一后果。而动机是属于主观 方面的范畴,效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及其结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道 德行为,都必须有效果。当然,在道德行为评价中,时常遇到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情况,就 像这里的好动机但是却产生了坏效果一样。如果要对这种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的话,就要充 分重视实践的检验作用。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行为者的实践在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中对行为 的检验作用。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动机不但在 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切道德行为 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到达好的结果。一切从恶的动机出发的行为,包括所谓的歪打正着的 行为,都不能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同样的,我认为如果是从善的动机出发的行为,包括所 谓的“好心办坏事”的行为,都不可以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董先生的行为并不是不 符合伦理道德行为的,只是作为病毒被害者而言不得而已或者说是无意识的行为。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中不乏这样的同学清醒地认识到“很多传播是无意识的”。因此 我们也不能一杆子“打死”所有的病毒制造源以及传播者,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病毒的受害 者并且被强迫地传播了病毒。如今的大学生以及普通用户传播病毒大抵是属于该种情况。 但是,也有一部分受害者人群由于道德心态的变化转而成为恶劣的病毒的制造者、传 播者,甚至以主动的报复者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只不过,有的是为了牟利,有的只是耍小 孩子脾气,为了 show off 自己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地作祟。后者在我们的问卷之中占了绝大 多数(将近 90%)(题 10)。可见大学生在该方面还只是出于好奇心以及虚荣心,并未出于 牟利的思想。 无论怎样,要经历从受害者角色的转换过程,追根溯源,第一阶段一定是作为病毒受 害者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对于病毒 制造者、传播者的恶言相向,以及不满甚至愤怒。“脑子有问题”,“心理问题”,“无聊”,“制 造病毒来提升自己的满足感”,“为炫耀懂点电脑知识的无聊之徒”,“恶人”等言语到处可 见。这点并不牵涉到道德品质问题,只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遇到病毒时应有的心理变化。但 是关键在其后,其道德行为动机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并且有的是为了牟利,有的只是单纯的 泄愤以及报复,有的就像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那样,为了满足自己那不成熟的好奇心以及虚荣 心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几乎没有一位同学不提到两个“时尚”的名词--“李俊”,“熊 猫烧香” 案例2:据李俊交代,其于206年10月16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 播,并且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 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导致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 积传播,对互联网用户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并且引人深思的是这些人几乎 都是该病毒的严重感染者与受害者。有的为了牟利,有的仅仅为了报复他 人 他们深受该病毒的其害,深知其效果的恶劣性,但是却不进行防治以及阻止,反而利用 其进行牟利,这不可不说是道德品质的问题,甚至是人德性的问题 德性就是研究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形成。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绝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有 的受害者会急剧地转变其道德行为动机,转而成为病毒“供应商”,让其他无辜的人重蹈自 己的覆辙?我觉得其道德品质与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通过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 式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品质特征,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因为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 原则,也是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 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可见,转变道德动机为“恶”的受害者群体们已脱离了道规范的 约,他们已经不能自觉履行,自愿道守,的于规范只是德性的起点,只因为自己怀着一 复仇或者孕利的心态就轻易地改变自已的道德规范以及准则去加害于他人,不能不说是 这是一种恶的行为。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道德行为的问题,由于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 上产生并通过他来实现的。而德性是一系列道德行为的集合或总和,一旦形成了德性,它又 反过来对德行具有指导和支配作用。德性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由道德 观念到道德信念,由道德行为到道德习惯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转变道德动机的受害者们的道 德认识就仅限于对于社会的报复以及牟利的话,那么他的道德实践,道德观念都会由于其道 德认识的扭曲而变形甚至极端化,绝对化。因此也不难解释道德认识有问题的“受害者”们 为什么其道德动机会急剧地改变了,直接导致了其道德行为的改变。因此即使原本是受害者, 但是由于其道德动机的扭曲而转而成为恶劣的病毒的制造者、传播者以及以主动报复者,是 不可饶恕的“恶”的行为。并且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为了牟利或者 报复而去迫害他人的所谓的“受害者”对于广大社会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极其有害以及 恶劣的行为,因而就是恶。在现实社会,追求财富被视为一种光荣的事情,但是如果像这样 的追逐利益或者报复社会会使人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再联系到他们原本的“受害者”身 份,更是恶上加恶,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严重的非法牟取他人利益的,应该予以法律 的严惩
7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几乎没有一位同学不提到两个“时尚”的名词------“李俊”,“熊 猫烧香”。 案例 2:据李俊交代,其于 2006 年 10 月 16 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 传播,并且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 120 余人, 非法获利 10 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导致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 积传播,对互联网用户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并且引人深思的是这些人几乎 都是该病毒的严重感染者与受害者。有的为了牟利,有的仅仅为了报复他 人。 他们深受该病毒的其害,深知其效果的恶劣性,但是却不进行防治以及阻止,反而利用 其进行牟利,这不可不说是道德品质的问题,甚至是人德性的问题。 德性就是研究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形成。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绝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有 的受害者会急剧地转变其道德行为动机,转而成为病毒“供应商”,让其他无辜的人重蹈自 己的覆辙?我觉得其道德品质与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通过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 式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品质特征,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因为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 原则,也是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 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可见,转变道德动机为“恶”的受害者群体们已脱离了道德规范的 约束,他们已经不能自觉履行,自愿遵守,由于规范只是德性的起点,只因为自己怀着一 颗复仇或者牟利的心态就轻易地改变自己的道德规范以及准则去加害于他人,不能不说是 这是一种恶的行为。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道德行为的问题,由于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 上产生并通过他来实现的。而德性是一系列道德行为的集合或总和,一旦形成了德性,它又 反过来对德行具有指导和支配作用。德性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由道德 观念到道德信念,由道德行为到道德习惯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转变道德动机的受害者们的道 德认识就仅限于对于社会的报复以及牟利的话,那么他的道德实践,道德观念都会由于其道 德认识的扭曲而变形甚至极端化,绝对化。因此也不难解释道德认识有问题的“受害者”们 为什么其道德动机会急剧地改变了,直接导致了其道德行为的改变。因此即使原本是受害者, 但是由于其道德动机的扭曲而转而成为恶劣的病毒的制造者、传播者以及以主动报复者,是 不可饶恕的“恶”的行为。并且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为了牟利或者 报复而去迫害他人的所谓的“受害者”对于广大社会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极其有害以及 恶劣的行为,因而就是恶。在现实社会,追求财富被视为一种光荣的事情,但是如果像这样 的追逐利益或者报复社会会使人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再联系到他们原本的“受害者”身 份,更是恶上加恶,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严重的非法牟取他人利益的,应该予以法律 的严惩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有关病毒的传播过程的伦理问题之《病毒制造者篇》 By李晶莹 病毒制造者的特征: 男性、计算机迷,没有女朋友,年龄在14岁至3岁之间。这就是常见的制造病毒者的 个人档案。杀毒软件厂商 Sophos公司 CEO-Jan Hruska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这就是多 数造毒者的共同特征。 Jan Hruska称,目前每月约有1000多种计算机病毒问世,而且多以新操作系统为目标 他说,几乎所有案例中的病毒制造者都是年龄在14-34岁间、沉溺于计算机的男性。“而且, 他们长期缺乏爱人相伴,通常不擅长社会交际,常忍不住要撰写一些能自行复制的程序代码。 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电子形式的涂鸦破坏。“ 这些人制造的病毒破坏力非常大,据了解,22岁的威尔士病毒制造者兼网页设计师 Simon vallor在1月份因散播了三种由电子邮件大量传递的计算机病毒而被判入狱两年, 这些病毒感染了42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多台计算机。2月上旬,“2003蠕虫王”病毒则 在10分钟之内传遍全球,几乎造成韩国网络接入瘫痪,并使部分美国银行自动取款机工作 暂停 典型案例分析: CIH电脑病毒制造者陈盈豪 据初步统计,来自台湾的CH电脑病毒这次共造成全球6000万台电脑痪,其中韩国 损失最为严重,共有30万台电脑中毒,占全国电脑总数的15%以上,茄失更是高达两亿韩 元以上。土耳其,孟加拉、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中国内地的电脑均惨遭G|H病毒的 击。制造这场“电脑大屠杀的是台湾现役军(,大学毕业生陈盈豪。 电时鬼才看到记者全身发抖面对电肪,出笑容 4月30日上午,在军方员的护送下,正在台湾军中服设的GH电脑病毒始作俑者陈 盈豪被带到了台北“刑事局接受警方的侦讯。 让办案的警方人员大感意外的是,搞出震惊全球的电脑病毒的陈盈豪在记者们的闪光灯 包围中差一点当场瘫倒在地。办案员打开了侦讯室的电脑让他上网。非常巧的是,他一上 网就发现他的母校—台湾大同工学院的一位学妹非常崇拜这位制造了震惊全球“电脑大 屠杀的老大哥,并且希望有机会约他吃饭。陈盈豪看了这封电子邮件后顿时精神商发,脸上 露出了笑容,很快就恢复了常恋。这时的陈盈豪已经不害怕警方对他的拍照,表示原意配合 警方的调查,跟几分钟前简直判若两人 心情恢复平静的陈盈豪开始向警方侃侃而谈他制造病毒的“辉煌战果。陈盈豪说,他从 学一年级开始就痴迷上了电脑,每天都要上网,下载最热门的软件,游戏,因此也经常遭 遇电脑病毒。为了解决电脑屡屡“中毒的烦恼,他看报纸买了不少广告做得天花乱坐的防病 毒软件,结果往往什么用也没有,于是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历GH病毒完全是他一人设计的, 目的是想出一家在广告上吹嘘“百分之百防毒软件的洋相
8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有关病毒的传播过程的伦理问题之《病毒制造者篇》 By 李晶莹 病毒制造者的特征: 男性、计算机迷,没有女朋友,年龄在 14 岁至 34 岁之间。这就是常见的制造病毒者的 个人档案。杀毒软件厂商 Sophos 公司 CEO-Jan Hruska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这就是多 数造毒者的共同特征。 Jan Hruska 称,目前每月约有 1000 多种计算机病毒问世,而且多以新操作系统为目标, 他说,几乎所有案例中的病毒制造者都是年龄在 14-34 岁间、沉溺于计算机的男性。“而且, 他们长期缺乏爱人相伴,通常不擅长社会交际,常忍不住要撰写一些能自行复制的程序代码。 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电子形式的涂鸦破坏。“ 这些人制造的病毒破坏力非常大,据了解,22 岁的威尔士病毒制造者兼网页设计师 Simon Vallor 在 1 月份因散播了三种由电子邮件大量传递的计算机病毒而被判入狱两年, 这些病毒感染了 42 个国家和地区的 2.7 万多台计算机。2 月上旬,“2003 蠕虫王”病毒则 在 10 分钟之内传遍全球,几乎造成韩国网络接入瘫痪,并使部分美国银行自动取款机工作 暂停。 典型案例分析: CIH 电脑病毒制造者陈盈豪 据初步统计,来自台湾的 CIH 电脑病毒这次共造成全球 6000 万台电脑瘫痪,其中韩国 损失最为严重,共有 30 万台电脑中毒,占全国电脑总数的 15%以上,损失更是高达两亿韩 元以上。土耳其、孟加拉、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中国内地的电脑均惨遭 CIH 病毒的 袭击。制造这场“电脑大屠杀的是台湾现役军人、大学毕业生陈盈豪。 电脑鬼才:看到记者全身发抖 面对电脑露出笑容 4 月 30 日上午,在军方人员的护送下,正在台湾军中服役的 CIH 电脑病毒始作俑者陈 盈豪被带到了台北“刑事局接受警 方的侦讯。 让办案的警方人员大感意外的是,搞出震惊全球的电脑病毒的陈盈豪在记者们的闪光灯 包围中差一点当场瘫倒在地。办案人员打开了侦讯室的电脑让他上网。非常巧的是,他一上 网就发现他的母校———台湾大同工学院的一位学妹非常崇拜这位制造了震惊全球“电脑大 屠杀的老大哥,并且希望有机会约他吃饭。陈盈豪看了这封电子邮件后顿时精神奋发,脸上 露出了笑容,很快就恢复了常态。这时的陈盈豪已经不害怕警方对他的拍照,表示愿意配合 警方的调查,跟几分钟前简直判若两人。 心情恢复平静的陈盈豪开始向警方侃侃而谈他制造病毒的“辉煌战果。陈盈豪说,他从 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痴迷上了电脑,每天都要上网,下载最热门的软件、游戏,因此也经常遭 遇电脑病毒。为了解决电脑屡屡“中毒的烦恼,他看报纸买了不少广告做得天花乱坠的防病 毒软件,结果往往什么用也没有,于是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而 CIH 病毒完全是他一人设计的, 目的是想出一家在广告上吹嘘“百分之百防毒软件的洋相
侦讯结束后,负责侦办陈盈豪的李相臣说,电脑黑客或者病毒书写者通常个性非常偏 激,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对社会现状往往也不满意,但一旦进入电脑世界,他们就反应敏 捷,表现出超出常人一等的天分。陈盈豪就是这种电脑人,俗称“电脑自闭症”。这种人如 果不能蘑加辅导,而被不法组织利用的话,那么对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电脑天才;谈恋爱搞社交样样不行玩电脑编程序绝不服输 如果说陈盈豪在台湾警察们的跟里只是电脑鬼才的话,那么他的母亲,同学,老师和左 佑舍倒觉得他是一个地道的“电脑天才。陈盈豪有台湾南部典型的好脾气,在大同工学 院学习时尽管不善交际,但人缘却不差,并且有不少的好朋友。大学一年级的“程序设计的 成绩非常拔尖,就连平时的谈话也多半在电脑里打转。同学们谈女生,谈电影新片时,陈盈 豪就显得非常地无趣,偶然插一两句话也让问学们有一种话接不下去的感觉。多数的同学训 为陈盈豪是一个相当单纯的人,绝没有故意散发病毒的意思。他的同学说,陈盈豪在得知自 已闯了祸后非常地后悔,所以他的同学都不愿意就此事发表评论,深怕伤害了他。在老师们 的跟里,陈盈豪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只是在电脑软件方面有更深的兴趣,也有小聪 明,但人很老实 “震荡波”病毒的制造者斯文 5月1日在国内开始发作的计算机病毒“震荡波”,类似曾经猖獗一时的“冲击波”, 能够造成计算机的反复重启,给电脑用户带来极大不便。据初步估计,5月1日第一次病毒 爆发在全国造成了10万至20万用户感染,而从5月8日开始的第二次病毒爆发,给用户造 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第一次爆发。有消息说,在全球已有1800万台电脑受到“震荡波”病 毒的感染 德国下萨克森州警方发言人宣布,涉嫌编写“震荡波”病毒的嫌犯已经被捕。警方发言 人费德劳称,他们不能公开这名嫌疑(的名字,名嫌疑是一位年仅18岁的学生,和他的 父母一起住在罗滕堡市( Rotenburg)。“他是这种病毒一个变种的编写者”,这位发言人说。 据德国们明镜》周刊报道,“震荡波”病毒的制造者名叫斯文,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技术学校 学生,他还同时涉嫌制造了另一种名为“网络天空”的电脑病毒 “冲击波”变种病毒的编写者,年仅18岁的美国少年杰弟里·帕森 effrey Parson)在接 受釆访时称,冲击波病毒案件被美国政府过分夸大了。 帕森在采访中称,“令我极其担心的是,美国政府正试图拿我做反面典型。我理解他们 需要抓到一个人来对病毒事件负责,但我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此前,帕森已经承认制造 并传播了“冲击波”蠕虫病毒的一个变种,并且已被指控有意或试图破坏受保护的电脑。如 果最后被认定有罪,他将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 据称,帕森的病毒至少破坏了000台计算机,他是第一个以政击计算机的罪名被起诉 的人。在被问到是否知道自已干了什么时,帕森说,他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对法院他的指控。 我不是一个孤僻的人,我有很多支持我的好朋友。我也不是那种不计后果的人,我不吸毒 抽烟也不喝酒。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法律发生瓜葛。”他的父母也表示,帕森是一个 “好孩子”,从来没有入过任何违法的麻烦。他们至今仍然对法院的指控非常震惊,因为
9 侦讯结束后,负责侦办陈盈豪的李相臣说,电脑黑客或者病毒书写者通常个性非常偏 激,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对社会现状往往也不满意,但一旦进入电脑世界,他们就反应敏 捷,表现出超出常人一等的天分。陈盈豪就是这种电脑人,俗称“电脑自闭症”。这种人如 果不能善加辅导,而被不法组织利用的话,那么对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电脑天才:谈恋爱搞社交样样不行 玩电脑编程序绝不服输 如果说陈盈豪在台湾警察们的眼里只是电脑鬼才的话,那么他的母亲、同学、老师和左 邻右舍倒觉得他是一个地道的“电脑天才。陈盈豪有台湾南部人典型的好脾气,在大同工学 院学习时尽管不善交际,但人缘却不差,并且有不少的好朋友。大学一年级的“程序设计的 成绩非常拔尖,就连平时的谈话也多半在电脑里打转。同学们谈女生,谈电影新片时,陈盈 豪就显得非常地无趣,偶然插一两句话也让同学们有一种话接不下去的感觉。多数的同学认 为陈盈豪是一个相当单纯的人,绝没有故意散发病毒的意思。他的同学说,陈盈豪在得知自 己闯了祸后非常地后悔,所以他的同学都不愿意就此事发表评论,深怕伤害了他。在老师们 的眼里,陈盈豪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只是在电脑软件方面有更深的兴趣,也有小聪 明,但人很老实。 “震荡波”病毒的制造者斯文 5 月 1 日在国内开始发作的计算机病毒“震荡波”,类似曾经猖獗一时的“冲击波”, 能够造成计算机的反复重启,给电脑用户带来极大不便。据初步估计,5 月 1 日第一次病毒 爆发在全国造成了 10 万至 20 万用户感染,而从 5 月 8 日开始的第二次病毒爆发,给用户造 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第一次爆发。有消息说,在全球已有 1800 万台电脑受到“震荡波”病 毒的感染... 德国下萨克森州警方发言人宣布,涉嫌编写“震荡波”病毒的嫌犯已经被捕。警方发言 人费德劳称,他们不能公开这名嫌疑人的名字,名嫌疑人是一位年仅 18 岁的学生,和他的 父母一起住在罗滕堡市(Rotenburg)。“他是这种病毒一个变种的编写者”,这位发言人说。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震荡波”病毒的制造者名叫斯文,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技术学校 学生,他还同时涉嫌制造了另一种名为“网络天空”的电脑病毒。 “冲击波”变种病毒的编写者、年仅 18 岁的美国少年杰弗里·帕森(Jeffrey Parson)在接 受采访时称,冲击波病毒案件被美国政府过分夸大了。 帕森在采访中称,“令我极其担心的是,美国政府正试图拿我做反面典型。我理解他们 需要抓到一个人来对病毒事件负责,但我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此前,帕森已经承认制造 并传播了“冲击波”蠕虫病毒的一个变种,并且已被指控有意或试图破坏受保护的电脑。如 果最后被认定有罪,他将面临最高 10 年的监禁和 25 万美元的罚款。 据称,帕森的病毒至少破坏了 7000 台计算机,他是第一个以攻击计算机的罪名被起诉 的人。在被问到是否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时,帕森说,他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对法院他的指控。 “我不是一个孤僻的人,我有很多支持我的好朋友。我也不是那种不计后果的人,我不吸毒、 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法律发生瓜葛。”他的父母也表示,帕森是一个 “好孩子”,从来没有陷入过任何违法的麻烦。他们至今仍然对法院的指控非常震惊,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