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 研究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作为 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因内心承载的压力而引发的一幕幕惨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级 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重演的悲剧—一自杀现象,唤起了我们的疑惑:自杀现象与高等教育院 校的教育是否有关联,倘若有,是怎样的联系?能否定论自杀现象在名牌高校、高学历人群 中更为普遍?或者自杀现象在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等不同角色中有否差异或关联?进而 深度探讨大学生自杀原因,呼吁社会根据自杀现象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以促进大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珍爱生命。 研究方向:1.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自杀现象的比较 2.大学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现象的比较 3.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自杀现象的比较等 研究对象(样本构成):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初步抽样调查,样本数量为200人:以访谈形式与心 理咨询师交流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网络、期刊杂志等方式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各方面数 据等。 调查成果展示:心理访谈稿数据分析小论文 小组成员及分工:武葳07300150096(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统计调查数据和数据分析) 袁盼07300150091(负责课题提纲整理、心理访谈及撰写访谈稿、整 体内容及成果审核) 樊静07300260080(负责搜集往年自杀相关资料、最后成果汇总的小 论文、制作课题光盘) (另:我们三人都有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的工作)
课题: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 研究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作为 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因内心承载的压力而引发的一幕幕惨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级 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重演的悲剧——自杀现象,唤起了我们的疑惑:自杀现象与高等教育院 校的教育是否有关联,倘若有,是怎样的联系?能否定论自杀现象在名牌高校、高学历人群 中更为普遍?或者自杀现象在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等不同角色中有否差异或关联?进而 深度探讨大学生自杀原因,呼吁社会根据自杀现象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以促进大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珍爱生命。 研究方向:1.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自杀现象的比较 2.大学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现象的比较 3.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自杀现象的比较等 研究对象(样本构成):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初步抽样调查,样本数量为 200 人;以访谈形式与心 理咨询师交流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网络、期刊杂志等方式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各方面数 据等。 调查成果展示:心理访谈稿 数据分析 小论文 小组成员及分工:武葳 07300150096(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统计调查数据和数据分析) 袁盼 07300150091(负责课题提纲整理、心理访谈及撰写访谈稿、整 体内容及成果审核) 樊静 07300260080(负责搜集往年自杀相关资料、最后成果汇总的小 论文、制作课题光盘) (另:我们三人都有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的工作)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制作人武葳07300150096 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4份。 问卷共设计28道题目,18道单项选择题,8道多项选择题,2道填空题。 由于问卷发放的范围有限,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的一二年级学生,导致此次的 调查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为问卷样本以及详细的数据统计,统计数据主要采用图表形式 注:由于问卷对象的局限性,只收集到7%的专科学历,93%的本科学历的数据。硕士和 博士的选项落空。其中,86.5%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9.6%的同学在大学二年级,3.8%的同 学在大学三年级 以下为具体的分析情况: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104,男生45人,女生59人(下图中1-男生,2-女生) 问卷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如下图 11%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制作人 武葳 07300150096 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共发放 180 份问卷,回收 112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 104 份。 问卷共设计 28 道题目,18 道单项选择题,8 道多项选择题,2 道填空题。 由于问卷发放的范围有限,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的一二年级学生,导致此次的 调查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为问卷样本以及详细的数据统计,统计数据主要采用图表形式。 注:由于问卷对象的局限性,只收集到 7%的专科学历,93%的本科学历的数据。硕士和 博士的选项落空。其中,86.5%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9.6%的同学在大学二年级,3.8%的同 学在大学三年级。 以下为具体的分析情况: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 104,男生 45 人,女生 59 人(下图中 1-男生,2-女生) 问卷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 43% 57% 1 2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如下图 2 % 11% 31% 36% 15% 5 %
蓝色区域代表17岁;红色区域代表18岁;黄色区域代表19岁;绿色区域代表20岁;紫 色区域代表21岁;粉红色区域代表22岁 被调查人所属院校分类: 院校分类示意图 系列1 人46 10 院校类别 注:1-高职高专2普通本科3点本科4名牌院校 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为,19%的同学父母离异,81%的同学家庭完整;家庭贫困的人数占 6%,一般的人数占84%,较富裕的为6%,没有收集到富裕的数据(由于未能给出评判家 庭状况的具体收入数据,出现了断层现象):65%的同学是独生子女,其余35%不是独生子女。 在非独生子女的同学之中,10%的同学家中有2个孩子,58%的同学家中有3个孩子,32%的 同学家中有4个孩子。 调查对象家庭分布情况 家庭分布情况 注:1代表农村;2代表城镇;3代表中小城市;4代表大城市 所调查对象中,农村占23%,城镇占28%,中小城市占24%,大城市占25% 每月消费情况
蓝色区域代表 17 岁;红色区域代表 18 岁;黄色区域代表 19 岁;绿色区域代表 20 岁;紫 色区域代表 21 岁;粉红色区域代表 22 岁。 被调查人所属院校分类: 院校分类示意图 4 4 6 3 4 2 1 0 1 0 2 0 3 0 4 0 5 0 1 2 3 4 院校类别 数量 系列1 注:1--高职高专 2-普通本科 3-重点本科 4-名牌院校 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为,19%的同学父母离异,81%的同学家庭完整;家庭贫困的人数占 6% ,一般的人数占 84% ,较富裕的为 6% ,没有收集到富裕的数据(由于未能给出评判家 庭状况的具体收入数据,出现了断层现象);65%的同学是独生子女,其余 35%不是独生子女。 在非独生子女的同学之中,10%的同学家中有 2 个孩子,58%的同学家中有 3 个孩子,32%的 同学家中有 4 个孩子。 调查对象家庭分布情况: 家庭分布情况 24 30 25 26 0 5 10 15 20 25 30 35 1 2 3 4 类别 人数 注:1 代表农村;2 代表城镇;3 代表中小城市;4 代表大城市 所调查对象中,农村占 23% ,城镇占 28% ,中小城市占 24% ,大城市占 25%。 每月消费情况:
月消费示意图 ◆34 ◆15 5 消费量/元 所调查对象中,34人的月消费在[100,500](元)内,44人在(500,800](元),15 人在(800,1000内,11人的月消费大于1000元 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这一数据的统计只能大致体现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 所调查对象中,32%的同学(即33人)在中小学阶段面对过朋友或同学自杀的现实 其中13人(占33人中的39%)对生命的看法因此受到了影响,大多数人(85%)通过悲剧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但其余15%的同学认为“是否选 择死亡是个人的自由” 在问及“是否同意名校的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更易产生心理偏差”时,394%的同 学选择了“同意”,60.6%的同学选择了“不同意”。 其中“同意”的在选择“同意理由”(可多选)一项时,39.4%(共计41人)同学中, 780%的同学选择了A项,即“就读于名牌院校,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人格障 碍,导致惨象发生”:390%的同学选择了B项,“父母对孩子基于过高期望,施加更多压力 给孩子”;7%的同学选择了C项,“很可能是因为重点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 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2.4%的同学选择D项,“其他”,给出理由是:“好孩子们大多从小 就心理变态。” 在不同意上述观点的60.6%同学中(共计63人),26.7%的同学选择的理由是,“重点与 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青年人,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普遍现象” 349%的同学选择了B项,“同是大学生,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更 大的就业压力”:29.7%的同学选择了C项,“是否走向轻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159% 的同学选择了D项,“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境有关”;48%的同学选择 了“其他”,并列举了观点:“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并不全是书呆子,能进重点院校就一定有能
所调查对象中,34 人的月消费在[100,500](元)内,44 人在(500,800](元),15 人在(800,1000]内,11 人的月消费大于 1000 元。 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这一数据的统计只能大致体现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 所调查对象中,32%的同学(即 33 人)在中小学阶段面对过朋友或同学自杀的现实, 其中 13 人(占 33 人中的 39%)对生命的看法因此受到了影响,大多数人(85%)通过悲剧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但其余 15%的同学认为“是否选 择死亡是个人的自由”。 在问及“是否同意名校的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更易产生心理偏差”时,39.4%的同 学选择了“同意”,60.6%的同学选择了“不同意”。 其中“同意”的在选择“同意理由”(可多选)一项时,39.4%(共计 41 人)同学中, 78.0%的同学选择了 A 项,即“就读于名牌院校,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人格障 碍,导致惨象发生”;39.0%的同学选择了 B 项,“父母对孩子基于过高期望,施加更多压力 给孩子”;7%的同学选择了 C 项,“很可能是因为重点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 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2.4%的同学选择 D 项,“其他”,给出理由是:“好孩子们大多从小 就心理变态。” 在不同意上述观点的 60.6%同学中(共计 63 人),26.7%的同学选择的理由是,“重点与 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青年人,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普遍现象”; 34.9%的同学选择了 B 项,“同是大学生,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更 大的就业压力”;29.7%的同学选择了 C 项,“是否走向轻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15.9% 的同学选择了 D 项,“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境有关”;4.8%的同学选择 了“其他”,并列举了观点:“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并不全是书呆子,能进重点院校就一定有能 月消费示意图 3 4 4 4 1 5 1 1 0 1 0 2 0 3 0 4 0 5 0 0 1 2 3 4 5 消费量/元 人数
力,有能成为精英的潜力,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42.3%的同学(共计44人)选择“同意高年级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更易 轻生”,57.7%的同学持相反观点。在“同意理由”项中(此项可多选),32.8%的同学认为 “高年级的大学生看待问题更加深刻,易看透人生,走向极端”,88.6%的同学选择B项 “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且比较集中,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比较大”,15.9%的同学认 为“高年级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多,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在选择“不同意的理由” (此题可多选)时,67.7%的同学中(共计60人),26.7%的同学选择A项,“高年级的大学 生应当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53.3%的同学选择B项,“是否选择轻生更多的取决于个 人的性格,而并非学历高低”,250%的同学选择“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 境有关”,2.3%的同学选择“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不分年龄”。 962%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深刻,3.8%的同学则并非如此 谈到现阶段对生命的理解,92.3%的同学赞成“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3.8%的 同学倾向于“生无可恋,死亡是一种解脱”,1.9%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对生命没有什么深刻的 理解,1.9%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活着就要活出点意义。” 在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方面,只有6.7%的同学在情绪低落时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 57.7%的同学选择向朋友或亲人倾诉,而60.6%的同学则选择自己消化,13.5%的同学选择其 他方式 在上述多种调节方式中,有20.2%的同学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较好,69.3%的同学认为 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效果会比较突出,33.7%的同学认为自己恢复会比较好,4.8%的同学选择 其他方式 对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看法 000604000 6 1.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表现;2..自主做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可厚非:3.面对
力,有能成为精英的潜力,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42.3%的同学(共计 44 人)选择“同意高年级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更易 轻生”,57.7%的同学持相反观点。在“同意理由”项中(此项可多选),32.8%的同学认为 “高年级的大学生看待问题更加深刻,易看透人生,走向极端”, 88.6%的同学选择 B 项, “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且比较集中,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比较大”,15.9%的同学认 为“高年级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多,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在选择“ 不同意的理由” (此题可多选)时,67.7%的同学中(共计 60 人),26.7%的同学选择 A 项,“高年级的大学 生应当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53.3%的同学选择 B 项,“是否选择轻生更多的取决于个 人的性格,而并非学历高低”, 25.0%的同学选择“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 境有关”, 2.3%的同学选择“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不分年龄”。 96.2%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深刻,3.8%的同学则并非如此。 谈到现阶段对生命的理解,92.3%的同学赞成“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3.8%的 同学倾向于“生无可恋,死亡是一种解脱”,1.9%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对生命没有什么深刻的 理解,1.9%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活着就要活出点意义。” 在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方面,只有 6.7%的同学在情绪低落时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 57.7%的同学选择向朋友或亲人倾诉,而 60.6%的同学则选择自己消化,13.5%的同学选择其 他方式。 在上述多种调节方式中,有 20.2%的同学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较好,69.3%的同学认为 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效果会比较突出,33.7%的同学认为自己恢复会比较好,4.8%的同学选择 其他方式。 对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看法: 1.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表现;2. .自主做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可厚非;3. 面对 8 8 1 2 1 9 1 0 8 4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0 100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