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条为主体时,宜采用直线线型。(2)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以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3)双车道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三、直线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1.直线的最大长度我国《标准》和《规范》对直线的最大长度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有原则规定(即直线长度不宜过长)。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为弥补长直线路段景观单调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理论上求解直线的最大长度是非常困难的,主要应根据驾驶员的视觉反应及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各国普遍从经验出发,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来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日本和德国,一般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不超过20V(m)(V为设计车速,以km/h计);--前苏联规定为8km;美国则规定为3mile(约为4.83km)。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变化万千,对直线的最大长度很难作出统一的规定,强调“宜直则直,宜曲则曲”,“不过分追求长直线,但也不能人为设置曲线”(如戈壁滩和大草原)。当直线长度大于1km时,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予以弥补:。纵坡不应过大,一般应小于3%。同大半径凹型竖曲线结合为宜。·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栽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等措施。·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应运用运行速度对路面超高、停车视距等进行检验,必要时须采用增大超高、设置限速和警告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2.直线的最小长度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直线的长度不宜过短。(1)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①同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
(1)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条为主体时,宜采用直线线型。 (2)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以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宜采用 直线线形。 (3)双车道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 三、直线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 1.直线的最大长度 我国《标准》和《规范》对直线的最大长度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有原则规定(即直线长度不宜 过长)。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为弥补长直线路段景观单调缺陷,应结合 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从理论上求解直线的最大长度是非常困难的,主要应根据驾驶员的视觉反应及心理上的承受能 力来确定。各国普遍从经验出发,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来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 ◼ 日本和德国,一般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不超过 20V(m)(V 为设计车速,以 km/h 计); ◼ 前苏联规定为 8km; ◼ 美国则规定为 3mile(约为 4.83km)。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变化万千,对直线的最大长度很难作出统一的规定,强调“宜直则直,宜 曲则曲”,“不过分追求长直线,但也不能人为设置曲线”(如戈壁滩和大草原)。 当直线长度大于 1km 时,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予以弥补: ⚫ 纵坡不应过大,一般应小于 3%。 ⚫ 同大半径凹型竖曲线结合为宜。 ⚫ 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栽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等措施。 ⚫ 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应运用运行速度对路面超高、停车视距等进行检验,必要 时须采用增大超高、设置限速和警告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 2.直线的最小长度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直线的长度不宜过短。 (1)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①同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
同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同向曲线前一曲线的终点(HZ)到后一曲线的起点(ZH)之间的直线长度。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间未设缓和曲线时的直线长度。它约等于同向曲线间直线长度加上前后曲线各缓和曲线长度的一半。②断背曲线断背曲线:同向圆曲线间连以短的直线断背曲线危害:当直线较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1当直线过短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1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造成驾驶操作失误,应尽量避免。u17mT2RR解决办法:因为是视觉上的判断错觉,最好的办法是在两同向圆曲线间插入长的直线段,让驾驶员在前一个圆曲线上看不到下一个圆曲线。③同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的规定■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从动视觉原理分析,驾驶员行驶时的视角、视野距离与行驶速度有关,视野距离约等于6V(m)的距离。为避免在视觉上的判断错觉,使驾驶员在前一个圆曲线上看不到下一个圆曲线,《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如果在满足行车视距的前提下,通过借用曲线内侧的挖方边坡或人工种植遮挡性植物等手段,可以保证前一个圆曲线上的驾驶员看不到后一个圆曲线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可降低要求
同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同向曲线前一曲线的终点(HZ)到后一曲线的起点 (ZH)之间的直线长度。 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间未设缓和曲线时的直线长度。它约 等于同向曲线间直线长度加上前后曲线各缓和曲线长度的一半。 ②断背曲线 断背曲线:同向圆曲线间连以短的直线。 断背曲线危害: ◼ 当直线较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 ◼ 当直线过短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 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造成驾驶操作失误,应尽量避免。 解决办法: 因为是视觉上的判断错觉,最好的办法是在两同向圆曲线间插入长的直线段,让驾驶员在前一 个圆曲线上看不到下一个圆曲线。 ③同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的规定。 ◼ 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 60km/h 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 m 计)以不小于设计速 度(以 km/h 计)的 6 倍为宜; ◼ 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 40km/h 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从动视觉原理分析,驾驶员行驶时的视角、视野距离与行驶速度有关,视野距离约等于 6V(m) 的距离。为避免在视觉上的判断错觉,使驾驶员在前一个圆曲线上看不到下一个圆曲线,《规范》规 定: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 60km/h 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 6V 为宜。 如果在满足行车视距的前提下,通过借用曲线内侧的挖方边坡或人工种植遮挡性植物等手段, 可以保证前一个圆曲线上的驾驶员看不到后一个圆曲线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可降低要求
但对于处于明弯的同向圆曲线,且中间直线段需要设置凹形竖曲线时,宜保证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在条件受限制时,宜将同向曲线改为大半径曲线或将两曲线作成复曲线、卵形曲线或C形曲线。(2)反向圆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①反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反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反向曲线前一曲线的终点(HZ)到后一曲线的起点(ZH)之间的直线长度。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是指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圆曲线间未设缓和曲线时的直线长度。它约等于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加上前后曲线各缓和曲线长度的一半。TiQa!1RIb)②反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的规定。对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的规定,主要考虑考虑到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操作的方便。《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当设计速度≤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当直线两端设置有缓和曲线时,也可以直接相连,构成S型曲线。本节小结了解直线的优缺点:理解我国《标准》和《规范》要求直线长度不宜过长的原则规定:掌握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接平曲线(特别是小半径平曲线)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断背曲线及其危害:正确理解同向和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的要求。思考题1.为什么说直线长度不宜过长?2.断背曲线及其危害。如何解决断背曲线的问题?
但对于处于明弯的同向圆曲线,且中间直线段需要设置凹形竖曲线时,宜保证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 线长度。 在条件受限制时,宜将同向曲线改为大半径曲线或将两曲线作成复曲线、卵形曲线或 C 形曲线。 (2)反向圆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 ①反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 反向曲线(设有缓和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反向曲线前一曲线的终点(HZ)到后一曲线的起点 (ZH)之间的直线长度。 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是指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圆曲线间未设缓和曲线时的直线长度。它约 等于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加上前后曲线各缓和曲线长度的一半。 ②反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的规定。 对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的规定,主要考虑考虑到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 员操作的方便。《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 时,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 m 计)以 不小于设计速度(以 km/h 计)的 2 倍为宜。当设计速度≤40km/h 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当直线两端设置有缓和曲线时,也可以直接相连,构成 S 型曲线。 本节小结 了解直线的优缺点;理解我国《标准》和《规范》要求直线长度不宜过长的原则规定;掌握长 直线或长下坡尽头接平曲线(特别是小半径平曲线)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断背曲线及其危害;正确 理解同向和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直线长度不宜过长? 2. 断背曲线及其危害。如何解决断背曲线的问题?
3.如何正确理解同向和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3. 如何正确理解同向和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授课次序:第5次教学周次:第4周教学内容:第2章平面设计第2.3节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圆曲线的特点、汽车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圆曲线最小半径等2.3圆曲线本节课时:2学时讲课重点1.汽车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超高与横向力系数的概念:计算半径的基本公式。2.影响确定圆曲线半径的因素(横向力系数与最大超高):3.三个最小半径的定义、计算及运用。讲课难点1.对圆曲线半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三个最小半径的定义与运用。教学过程:一、圆曲线的特点1.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常数,曲率1/R=常数,故测设和计算简单:2.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地物和环境的变化;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且往往要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4.汽车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视线受到路堑边坡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较大,因而容易发生行车事故。二.汽车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1.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所受的离心力假定:汽车在圆曲线上作匀速圆运动
授课次序:第 5 次 教学周次:第 4 周 教学课时:2 学时 教学内容:第 2 章平面设计第 2.3 节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圆曲线的特点、汽车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圆曲线最小半径等。 2.3 圆曲线 本节课时:2 学时 讲课重点 1. 汽车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超高与横向力系数的概念;计算半径的基本公式。 2. 影响确定圆曲线半径的因素(横向力系数与最大超高); 3. 三个最小半径的定义、计算及运用。 讲课难点 1. 对圆曲线半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2. 三个最小半径的定义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圆曲线的特点 1.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 R=常数,曲率 1/R=常数,故测设和计算简单; 2.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地物和环境的变化; 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且往往要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 4.汽车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视线受到路堑边坡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 较大,因而容易发生行车事故。 二.汽车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 1.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所受的离心力 假定:汽车在圆曲线上作匀速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