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 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 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 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 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一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 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 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一-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 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 的悲凉心境。) 诗歌鉴赏2送别诗鉴赏 背柳永的《雨霖铃》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 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1 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 诗歌鉴赏 1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 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1、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 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 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 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 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 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 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 的悲凉心境。) 诗歌鉴赏 2 送别诗鉴赏 背柳永的《雨霖铃》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 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 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 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 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 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 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 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 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 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別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实战演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一“渺茫”一词包含 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 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一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
2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 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 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情感特点】 情感 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 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 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 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 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 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 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 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 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 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 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 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实战演练】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一词包含 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 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
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 么情绪?—-“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 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一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 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一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 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 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 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3山水田园诗鉴赏 (背诵王维《山居秋瞑》) 【例】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小结】 山水一一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情怀 田园一一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3 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 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 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 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 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 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 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 3 山水田园诗鉴赏 (背诵王维《山居秋瞑》)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情怀 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一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一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一一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一一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一一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一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 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 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一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 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 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一对偶。“芳树”对“春山”,“花” 对“鸟”,“自落”对“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一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 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 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背诵《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 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一一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一一长于议论 精辟
4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 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 分) --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 分) -- 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 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 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 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对偶。“芳树”对“春山”,“花” 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 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 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 4 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背诵《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 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 精辟
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 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 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 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 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2、由议论引发 、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 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 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 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 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遑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 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 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5 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 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 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 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 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 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 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 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 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 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 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