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高考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知识积累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 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同学对一些诗词的风格 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学习起来倍感困难,所以最好是掌握 诗歌的一些相关知识。 )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 可分成如下几种: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自 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 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 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 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査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 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 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 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2、常见表现手法 (1)整体了解: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 (2)具体感知常见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br>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 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br> 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 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 ②对比 br>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 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例:
一、了解高考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知识积累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 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同学对一些诗词的风格 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学习起来倍感困难,所以最好是掌握 诗歌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 可分成如下几种: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自 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 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 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 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 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 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 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2、常见表现手法: (1)整体了解: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 (2)具体感知常见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br>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 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br> 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 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 ②对比 <br>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 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例:
陶者(梅尧臣)<br>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 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 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 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br ③衬托 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 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例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r>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 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br> ④虚、实、虚实相生 A、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 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 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 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 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 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 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 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増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髙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酈州 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 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 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 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 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B、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 別》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 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C、虚实相生
陶者(梅尧臣)<br>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 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 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 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br> ③衬托 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 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例: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r>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 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br> ④虚、实、虚实相生 A、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 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 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 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 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 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 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 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 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 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 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 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 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B、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 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C、虚实相生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 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 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 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 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 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 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 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 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 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 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 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 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 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青玉案(宋?贺铸)<br〉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 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 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 “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 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来实现。 观书有感(宋?朱熹)<br〉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 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 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 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 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 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 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 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 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 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 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 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 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 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青玉案 (宋?贺铸)<br>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 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 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 “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 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来实现。 观书有感 (宋?朱熹)<br>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
此清新澄澈呢?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 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 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 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 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 <br>⑤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 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 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 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 位就是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 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 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3、4句诗 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 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一一诗人 不在内。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br>3、修辞: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 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br>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 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br〉(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 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 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占典诗歌中,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 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 主旨 1、柳。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 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后来 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 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 2.“月”;、“霜”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 《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3.松、竹、梅、菊、荷、兰等。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如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 岸节操;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 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残照)等。 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
此清新澄澈呢?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 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 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 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 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 <br>⑤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 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 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 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 位就是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 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 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3、4句诗 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 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 不在内。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br>3、修辞: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 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br>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 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br>(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 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 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占典诗歌中,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 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 主旨。 1、柳。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 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后来 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 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 2.“月”;、“霜”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 《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3.松、竹、梅、菊、荷、兰等。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如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 岸节操;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 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残照)等。 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 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 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 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 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 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或抒壮 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渔家傲》)。 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因杜鹃的叫声听 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鹧鸪也 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如辛弃疾《菩 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 征人游子的象征。 <br》7.蝉。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 入诗。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 名篇。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br>8、秋风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 庭树,孤客最先闻。” <br>9、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 10、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br>11、长亭 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 情,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2、猿啼多写哀愁,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13、乌鸦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 三两家。” 14、黄叶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时渲 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15、骏马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br>16、浮云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 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哀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 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1;、尺素” 代书信,用“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 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诸如此类,不一而 足 <br〉(五)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 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
黄昏、点点滴滴。”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 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 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 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 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 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或抒壮 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渔家傲》)。 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因杜鹃的叫声听 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鹧鸪也 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如辛弃疾《菩 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 征人游子的象征。 <br>7.蝉。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 入诗。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 名篇。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br>8、秋风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 庭树,孤客最先闻。” <br>9、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 10、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br>11、长亭 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 情,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2、猿啼 多写哀愁,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13、乌鸦 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 三两家。” 14、黄叶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时渲 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15、骏马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br>16、浮云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 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哀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 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1;、尺素” 代书信,用“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 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诸如此类,不一而 足。 <br>(五)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 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