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 实习(实验)教案本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授课班级及专业 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 教 研 室 环境卫生学 教师及职称 张华教授 教研室主任 张华
贵阳医学院实习(实验)教案 教研室:环境卫生学 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 一、实习(实验)题目:地方病教学录象(3学时) 二、实习(实验)时间:2009年3月4日 三、实习(实验)授课人:张华 职称:教授 四、本实习(实验)目的、要求: 观看教学录象,介绍教研室有关科研情况,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本实习(实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六、实习(实验)方式: 介绍讨论课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和讨论问题,课堂总结。 七、实习(实验)仪器、设备:地方病教学录象。 八、实习(实验)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观看录象(40') (二)教师介绍基本情况 背景:地氟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是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病变。19l6年Mckay 认为氟斑牙流行与饮水有关。l931年Churchil1证实氟斑牙是由于饮水中含氟量高所致。此 后,国内外相继报道有地氟病流行。1946年Lyth报道了贵州省威宁县的4例氟骨症患者和 134例儿童的氟斑牙,也认为是水氟高引起的。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饮水是氟进入人体的 唯一介质,只有饮水氟高才会引起氟中毒的观念。过去教科书上也是这样记载的。1976年由 贵阳医学院、省环境卫生监测站、毕节县卫生局等单位组成协作组,开展了我省地氟病调查 研究。协作组首先想到的就是测定拟调查地区的饮水含氟量。结果,水氟含量最高也不超过 0.5毫克/升,明显低于国家卫生标准(1.0毫克/升),平均含氟量为0.18毫克/升。 (三)讨论(60’) 问题: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骼X光片分析不能排除氟中毒可能。现场找不到某种毒物 的过量存在,不能诊断为该种毒物中毒。在水氟不高的情况下,病区表现为骨关节活动障碍 的患者是氟中毒病人吗? 思路:进入人体的途径虽不清楚,但可以从人体排出途径逆向推测人体内有否过量氟的 存在。收集尿样134份。检测结果发现,平均尿氟含量达6.4毫克/升,最高浓度达20.4毫 克/升,远远超过人体排氟的正常值,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氟斑牙患病率高达98.2%, 氟骨症阳性率为28.7%的实际情况,协作组认定这是在水氟低于卫生标准情况下氟病流行的 新类型。 问题:氟来源不是水又是什么? 思路:调查点岩石属高氟的寒武系中上统,含氟量高达468.47毫克/公斤,土壤含氟量 也高达999.12毫克/公斤,土中生长的玉米含氟量为5.2~6.6毫克/公斤,每人每天从饮食 摄入氟为7.5毫克,从水和空气摄入仅1毫克。 结论:体内氟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的,是岩石一→土壤一→食物这个途径进入人体的, 故又称为贵州省地方性食物性氟中毒
进一步问题:食物中过量氟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 线索:从国外文献中查到,在高氟土壤中生长的植物氟含量从根一→茎一→叶一→果实 依次递减,果实中氟含量应很低,不可能引起如此严重的氟中毒。经采集、测定贮有在仓库 中未经烘烤的玉米氟含量,结果不高(5.2~6.6毫克/公斤),证实了文献的报道。 思路:进一步发现,调查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村民衣着单薄,家家户户均是敞灶烧煤作 饭、取暖。收割后的粮食堆放在阁楼架上用煤火烘烤,辣椒也是悬挂在室内、灶台上、煤火 上方。经检测,未经烘烤的辣椒仅为10.2毫克/公斤,而经烘烤的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分别为 40.5~70.0毫克/公斤和66.7~587.2毫克/公斤。随后在毕节、织金重病区现场调查发现, 过量氟是伴随食用经煤烟烘烤过的食物进入人体的。 结束语:此后,我院科研人员从地氟病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流行因素、动物毒 理实验、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取得巨大成绩。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又 发现地氟病的一些新特点,如以下肢畸形为主的儿童、少年氟骨症为数较多,进而认识到地 氟病不只是与氟元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元素有密切关系,是多元素、多因素的结果。因此 提炼出“多氟源、总氟量、多元素、多因素、综合防治”的观点。 近年来,地方病的研究不论在流行病学方面,还是毒理学方面,更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即从分子生物学的层次来研究发病机理。 (三)总结(20') 九、实习(实验)总结 简评讨论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与表现。 十、实习(实验)要求的参考书目及章节: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六版)第二章(第二、三节)、第七章(第三、四节) 干一、实习(实验)后内容安排 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撰写人 张华 教研室 环境卫生学 撰写时间 09年2月20日
贵阳医学院实习(实验)教案 教研室:环境卫生学 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 一、实习(实验)题目:大气污染教学录象(2学时) 二、实习(实验)时间:2009年3月18日 三、实习(实验)授课人:张华 职称:教授 四、本实习(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观看录象,了解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帮助树立环境观点,提高环保意识。 五、本实习(实验)重点、难点: 观看录象后,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点和环保意识:同时,利用讨论 人数少、时间充分的条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英文术语, 初步练习英语口语。 六、实习(实验)方式: 简介教学录象内容→观看教学录象→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理论课讲解 七、实习(实验)仪器、设备: 录象光碟及放象设备 英文术语:airpollution,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inhalable particulates (IP),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greenhouse effect,coal burning, sulfer dioxide,nitrogen oxides,photochemical smog,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factory smoke, traffic fume, benzo(a)pyrene,garbage burning,dioxins,environmental hormone,London smog incident,Los Angeles photochemical smog incident. 八、实习(实验)内容及时间分配: 1.课前简介(5’) 2.观看录象(40’) 3.课堂讨论(50’) 问题: ●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有那些? ●日常生活中你怎样发现环境污染的现象?怎样看待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自己能做些什么? 4.课堂小结(5') 九、实习(实验)后内容安排 预习讲课内容: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六版)第三章,大气卫生 撰写人 张华 教研室 环境卫生学 撰写时间09年2月22日
贵阳医学院实习(实验)教案 教研室:环境卫生学 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 一、实习(实验)题目:空气采样方法(3学时) 二、实习(实验)时间:2009年4月1日 三、实习(实验)授课人:张华 职称:教授 四、本实习(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空气采样方法,进一步掌握理论课中所学理论知识。 五、本实习(实验)重点、难点: 重点: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 2.大气中有害物质的表示方法: 3.大气样品的采集。 难点: 几种采样仪器的使用 六、实习(实验)方式: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计算、讨论、学生操作、课堂总结 七、实习(实验)仪器、设备: 1.吸收管:气泡吸收管、多孔波板吸收管2.KC一8301B可吸入颗粒采样器 3.三级飘尘采样仪4.皂膜流量计 5.便携式大气采样仪 八、实习(实验)内容及时间分配: ●实验前讲解 (60') (一)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 1.气态和蒸汽态 (1)概念:以分子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气态或蒸汽态物质。 常温下呈气体的有:C0、S0、NO、CL,常温下呈液体(汞、苯)和常温下是固体(碘)易 挥发、蒸发到大气中。 (2)特点:1)以单分子存在,与空气分子随意混合,随大气流动而流动:2)在大气中的 扩散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比重。比重小的向上漂浮,反之则向下沉降。 2.气溶胶 (1)概念:有害物质以固体微粒或液体微滴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系称气溶胶。 (2)分类:1)雾:液态。由气体蒸发至空气后遇冷凝结而成。2)烟:固态。由固态物质 受热蒸发到空气后遇冷凝聚而成。3)尘:固态。固态物质机械粉碎或爆破时产生的微 粒,能长期悬浮于空气中。 (二)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 1.重量浓度(适用于各种状态的物质,常用):mg/m或ug/m 2.体积浓度(只适用于气态和蒸汽态的物质):ml/m(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