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害物质为气态或蒸汽态时,重浓度和体积浓度可以互相换算。 mg/m3 MXppm M:分子量 22.4 22.4:任何一种气态物质,在标准状态下时,1摩尔的体积为22.4升 3.颗粒物:颗粒数/cm (三)大气样品的采集 1.采样方法 (1)直接采样法 适用条件:1)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较高:2)测定该物质的方法灵敏度较高 常用的有:1)塑料袋采集样品:2)注射器采集样品 (2)浓集采样方法: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通常较低,故常用 1)溶液吸收法:适用于气态或蒸汽态有害物质。 原理:空气通过吸收液时,形成气、液界面,有害物分子溶解或经化学反应很快进入吸收液 中,位于气泡中间的气体分子,能迅速运动、扩散到气液界面上而被吸收。 吸收液:选择对被测物质溶解度大、有足够稳定时间、价廉易得、有利于后续分析测定。 2)滤纸和滤膜阻留法:适用于尘粒壮气溶胶。 原理:当空气通过滤纸或滤膜时,尘粒即被阻留。 常用滤纸和滤膜:定量滤纸、玻璃纤维滤膜、有机化学纤维滤膜等。 选择原则:不含待测物质,或含量低而分布均匀:阻留率高:采样阻力小,不致产生堵塞现象。 3)固体吸附剂法:适用于气体和尘粒共存时。 原理:空气通过固体吸附剂的采样管时,有害物质被固体吸附剂吸附而被浓集。采样完毕, 用适当溶剂洗脱。 吸附剂:颗粒壮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 2.采样仪器 空气收集器◆流量计 抽气动力→排气 (1)收集器: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可吸入颗粒采样器 (2)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流量计的校准:皂膜流量计) (3)抽气动力:几种常用采样仪器简介 3.采样效率(自学)4.采气量(自学) ●现场空气采样(40'):示教及学生操作 九、实习(实验)总结(20') 1.注意掌握空气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2.掌握空气污染物的表示方法 3.掌握气泡吸收管的使用,下次实验会用到 十、实习(实验)要求的参考书目及章节: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五版)第三章,大气卫生 十一、实习(实验)后内容安排 1.复习本次课的内容 2.预习下次实验: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撰写人 张华 教研室 环境卫生学 撰写时间 09年2月22日
贵阳医学院实习(实验)教案 教研室:环境卫生学 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 一、 实习(实验)题目:空气中$0测定(2学时) 二、实习(实验)时间:2009年4月8日 三、实习(实验)授课人:张华 职称:教授 四、本实习(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常用采样仪器和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采集、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3.掌握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计算方法,试作评价。 五、本实习(实验)重点、难点: 重点: 1.测定原理 2.标准色列的制备 难点: 1.气泡吸收管的连接 2.标准色列的制备 六、实习(实验)方式: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计算、讨论内容及注意事项 课堂总结 学生操作← 七、实习(实验)仪器、设备: 仪器:气体采样器、气泡吸收管、10ml具塞比色管、式滴定管、铁架台、 250ml锥型瓶、刻度吸管 试剂:四氯汞钠吸收液、1.2%氨基磺酸铵、0.2%甲醛溶液、0.02%盐酸副玫 瑰苯胺溶液、二氧化硫标准溶液
八、实习(实验)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实验前讲解 (20')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SO2+TCM 稳定络合物(二氯亚硫酸汞钠化合物)十甲醛十盐酸副玫瑰苯胺(四 氯汞钠) 比色定量←一紫红色化合物←一 3、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采样:两个气泡吸收管加入5ml吸收液,串联,室外采样20分钟(速度:0.5L/min) (附:采样记录包含下列内容: 污染物名称、采样仪名称、型号、采样时间、采样速度、采样体积、采样点气温、气压、采样点天 气状况、采样点附近污染情况、采样山期(口、时、分)、采样者姓名。) (2)制备标准系列(实习指导P9) (3)测定 ●合并两支气泡吸收管中的吸收液(低浓度◆高浓度) ◆补足10ml ●取5ml于比色管中,此为样品管摇匀,置10分钟 ●样品管与标准管+0.5ml1.2%氨基磺酸铵,摇匀,置10分钟 ●加入0.2%甲醛0.5m1,0.02%盐酸副玫瑰苯胺0.5m1 ●560nm比色定量。 【注】:吸收液有毒性,避免污染环境和伤害自己。 4、结果与计算 C=2AV。(采样体积是书上的两倍,故需乘以系数2) 5、讨论 1)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与卫生标准比较:3)卫生学意义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60') (三)总结 (10') 九、实习(实验)总结: 1、汇总实验结果并作一般分析(离散情况、可靠性等) 2、简评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十、实习(实验)要求的参考书目及章节: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六版),第三章(大气卫生),《实习指导》p9 十一、实习(实验)后内容安排 实验报告要求:目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讨论等,一周内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 包括目的、原理、方法、结果计算与讨论等几方血内容。 撰写人 张华 教研室 环境卫生学 撰写时间0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