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数量不断增长的矛盾。汉语的有效音节算上声调只有1200多个,可是汉语的词语少说也有几十万 个,如果使用单音节词,就会造成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比如“yi”,至少包括“(第)一、医 (生)、衣(服)、依(靠)”等同音词;再比如“道”,至少包括“道德、道理、道路、道教、说道”等 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就可以分化这些同音词和多义词了 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例如“纳米 电脑、数码、克隆、艾滋病”等就是近年才产生的新词。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 “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比如“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另外词汇系统 本身的变动和人们认识观念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词语的此消彼长。比如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 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走叫“跨”,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堂上举足徐行叫 步”,在门外快走叫“趋”,在中庭快走叫“走”,在大路上疾行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 在水中走叫“涉”,等等。再如古代也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不同事物的“白”:月白为“皎”,日白为 “晓”,人白为“皙"、尙白为“皑",草白为“葩”,等等。而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或者消亡了,或者仅 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词语的替换变化 词语的替换变化是说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词 语替换变化有社会的因素:如由于避讳把“世”改为“代”等;由于观念的改变古今先后是说 车夫一司机,戏子演员,残废一残疾”等。词语替换变化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如古今先后是 说“足一脚,面脸,日眼,口嘴,赤一红,嗅一闻,暮一晚”等。此外前面说过为了避免过多 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就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如“保”现在分别有“保护、保卫、保存、保养、 保持、担保”等许多词语形式,这也可以说是词语的替换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指的是词语的形式不变,面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引申。比如 朝”本来是名词,意义是“早上”,如“朝三暮四、朝不保夕、朝阳”等;因为古代大臣觐见皇帝在 早上进行,所以又引申为动词“朝见”;因为朝见是面对面的,就又引申为“朝向”;再进一步因为 “朝着某个方向”常常表示动作的运动方向,意义慢慢虚化,也就有了介词的用法。词语意义的引申变 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后面还有一课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汉语语法的演 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语句中词语的顺序变化以及某些句式的变化上 ■语序的变化 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 放在动词前,例如“吾谁欺”和“不吾知”。而这两种句子在现代汉语中要说成“我欺骗了谁”和“不 了解我”,也就是说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是在动词的后面。 ■句式的变化 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代汉语通常不 用动词“是”,面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甚至直接用 名词十名词”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荀卿,赵人”等。还有些句式古 代没有,是后来才出现的,比如“把字句”就是汉语发展到近代才逐步形成的。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词类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如“以其子妻之”,其中名词“妻”用如动词,是“嫁……为 妻”的意思。再如“既来之,则安之”,其中形容词“安”用如动词,是“使……安定”的意思。又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其中名词“兄”是“像对待兄长那样”的意思,用作状语;“事”也作动 词用。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现在差不多都已经消失了。 小试身手 构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单字在古代大多是独立成词的。请判断下面文言句子中画线部分是一个 词还是两个词,该如何解释。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洶《六国论》) 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选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壁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颜蔺相如列传》) 语二分别解释下面四句古文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并跟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的意义作比较,分析它们的 言文字应用 词义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 2.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3.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史记·货殖列传》) 4.童子莫对,垂头而睡。(欧阳修《秋声赋》) 三下面给出了几个翻译古代汉语句子的示例,请分别参照示例翻译句子。 1.示例: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 翻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天论》) 2.示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翻译: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3.示例:为击破沛公军。(替我打败沛公军队。) 翻译: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史记·项羽本记》) 4.示例: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再也伸不直,是用火烤弯曲使它这样的。) 翻译: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5.示例:死生,昼夜事也。(死是很平常的事情。) 翻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 6.示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翻译: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4第三节四方异声 普通话和方言 引子:“打人”的理发馆 甲:你要是不懂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別扭呢。用词都不一样,说话净闹误会 乙:比方“刮脸”上海话怎么说呢? 甲:“刮脸”他们叫“修米(面)”。 乙:那“洗头”呢? 甲:洗头哇,那你一听就害怕,他们叫“打(汰)头”。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 刮刮脸啊,我就到理发馆去啦。我说,掌柜的,你給我拾掇拾掇这个。 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啊?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人家听我一说就乐了。(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下)来。”我 奇怪地说:“什么?我没在街上啊,是在屋里呢!”其实上海话那就是让“坐下来 乙:你听成“坐屋里”了。 甲:接下来给我刮脸。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他在后边站着。 他指着我脑袋问我:(学上海话)“喏,侬打一打好勿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不是说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这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啊。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呀,我很不高兴地问他啦:“你是就打我一个呀,还是来的这几位全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通通打咯。”我想,通通全打的,咱们也别給破坏这规矩呀:“那就 打吧。”他就给我洗头、吹风,最后拿镜子给我一照,告诉我:“好啦!” 乙:好啦? 甲:“妤啦,你怎么不打我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打过啦。”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你说闹多大笑话。 上面这个相声片段选自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名段《戏剧与方言》(有删改)。因 为方言误会,侯老在这家“打人”的理发馆里虚惊了一场,可见方言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还 是挺大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当然也就有自己的方言。那么你对家乡的方言,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对其他地方的方言,又了解多少呢? 课堂活动:乡音知多少 下面是一则名叫《北风和太阳》的小故事。大家先用普通话念一遍,再试着用你家乡 的方言读一下,看看是否别有一番滋味。 有一回,北风跟太阳在那儿争论谁的本事大。争来争去就是分不出高低来。这时候路 上来了个走道儿的,他身上穿着件厚大 衣。他们俩就说好了,谁能先叫这个走道 飞儿的脱下他的厚大衣,就算谁的本事大 北风就使劲儿地刮起来了,不过他越是刮 得厉害,那个走道儿的把大表裹得越紧 选 后来北风没法儿了,只好就算了。过了一 修 会儿,太阳出来了。他火辣辣地一晒,那 个走道儿的马上就把那件厚大衣脱下来 语言文字应用 了。这下子北风只好承认,他们俩当中还 是太阳的本事大。 如果是用粤语讲这个故事,一个不懂粤语的人可能就完全听不懂了。不仅如此,就是 用粤语的词语把上面那段话写下来,差别也不小呢: 有一次,北风同日头哌釆度拗边个既本事大。拗噤拗去就系分唔出高低。呢阵时条路 度喋啦个行路慨人,佤着住件厚大褛。伛哋两个就讲定嘘,边个能够使得呢个行路人除低 恒件厚大褛,就算边个概本事大。北风就出力刮起上喋嘞,不过佤越系刮得犀利,果个 行路慨人将件褛揽到越实。后尾北风冇计嘞,惟有就算数嘞。过嘘一阵,日头出喋嘞。但 火辣辣嗽一晒,果个行路慨人即刻就将釆件厚大褛除落嗥嘞。呢下北风惟有承认,但哋两 个中间仲系日头慨本事大。 比较上面两个分别用普通话和粤语讲的同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语音、词汇 和语法上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大家不妨试着找找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听不懂”的读音 粤语在语音上跟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最主要的特点是:有[p-t/-k]等塞音韵尾的 的母,也就是有入声;韵母中的元音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有九种声调,比普通话多得 多;没有“zh/ch/sh”和“z/c/s”这样的声母;也没有轻声、儿化之类的现象。 “变了样”的词语 粤语的词语跟普通话也很不一样,有的是由于读音不同,所以说成(写成)了不同的 词,还有的是用了跟普通话完全不同的方言词。比如第三人称代词不说“他”,而是说 12
们¨”,人称代词复数“钜哋”意思就是“他们”;“呢、果”相当于普通话的“这、那”; “既”差不多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暾”是“地”,“嗟、嘞”是“了”;“边个”相当于 普通话疑问代词“谁、哪个”;否定词“唔”相当于“不”,“有”相当于“没有”。另外故 事中还有一些词也跟普通话很不一样:比如名词“太阳”说成“日头”,“大衣”说成 楼”,“办法”说成“计”,“后来”说成“后尾”;动词“在”说成“嘹”,“争”说成 拗”,“走”说成“行”,“穿”说成“着”,“脱下”说成“除低”;形容词“厉害”说成 犀利”;副词“马上”说成“即刻”,等等。 會“有点怪”的结构 粤语在语法方面也有一些特点。比如故事中有“条路、件褛”这样的说法,意思相当 于普通话中“一条路”或“这/那条路”,“一件大衣”或“这/那件大衣”。粤语里可以用 量词直接加名词构成一个名词词组,而且这个量词还能起到“这/那”这样的指示词的作 用,这种用法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 以上简单分析了粤语的一些特点。那么你家乡的方言又是怎样的呢?试着和普通话比 较一下,看看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哪些不同。 工具箱 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历史比较长、分布范 围比较广、使用人比较多的语言都会有比较多的方言。汉语就是一种有许多方言的语言 會汉语的“东西南北中” 中国的语言以汉语为主。不过“汉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实际上听到的是北京话、广州话 苏州话等,还有就是普通话。北京话、广州话、苏州话等就是汉语的方言,普通话则是现代汉民族的 共同语,也是全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话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方言。也就是说, 汉语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方言来体现的 汉语方言种类之多和分歧之大举世闻名,有些地区甚至一个县就有好几种互相不能通话的方言, 这比起欧洲的一些不同语言来,差异还要大。比如荷兰语和德语是两种独立的语言,而荷兰人和德国 人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然而咱们国家的上海人、福州人和广州人,虽然说的都是汉语,但是如果他 们不学习普通话,又不学习对方的方言,用各自的方言就很难沟通。 根据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重要差异,现代汉语分成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也 叫北方话、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七大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方言。北方方 言的分布地域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湖北(东南除外)、四川、云 南、贵州、广西两北部、湖南西北部,占整个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北方方言的使用人口占说汉语人 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2)吴方言:也叫吴语,即所谓的“吴依软语”,以上海话和苏州话为代表。主 要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使用人17000万以上,是仅次于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 (3)湘方言:也叫湘谱,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省东北部。使用人口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