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有哪些特点 ■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 (1)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音节(差不多相当于汉字)的高低升降,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 “汤、糖、躺、烫”四个音节,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因为音高变化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写出 来也是四个不同的字。这种音节上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就是“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 (2)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界限特别分明。汉语里音节是 般人都能感知的基本的发音单位,几乎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汉语的音节结构构造严密,每个音节都由 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大家学过文言文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词差不多都是单音节的, 个字就是一个词。但是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只不过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 选修 动词)还较常用。 (2)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在构造形式上也就基本都是合成词 人类语言的三种构词方式在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是重叠构词,即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如“爸爸、 语言文字应用 星星、偏偏、刚刚、轻轻”等。一种是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 缀构成词。比如“老虎、第一、桌子、馒头、盖儿”等。还有一种是复合构词,即由两个或多个有实 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比如“学习、深造、合理、扩大、车辆、冬至、计算机、图书馆”等。派生构 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在汉语中很少,而且也不属于严格的词形变化;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 在汉语中却最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 (3)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中间一 定要加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例如不能说“五书、六笔、三汽车、四桃子”,而得说成“五本书、 六支笔、三辆汽车、四个桃子”。其他语言如英语中就不用量词,可以直接说“ five books、 six pens、 three cars”等.汉语的句子表示语气,除了句调外,常常要在句子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例如“他 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他不愿意了。”而其他语言如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 调来表示。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1)词没有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进入句子后没有形态变化。比如英语中名词加“s” 表示复数,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在人称和数上 致,代词(名词)有主格和宾格变化等,这些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 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2)虚词重要而丰富。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 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比较:“ He is writing a letter/他正在写一封信”,“ He has written a letter/他写了一封信”,“ He was writing a letter/他写信来 着”,“ He had written a letter/他曾经写了一封信”。上面汉语句子中的“正在、了、来着、曾经”等 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 (3)语序的作用重要。例如汉语中说“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这两句话中所用词语完全相同, 只是由于语序相反,才使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承受者(受事)不同,意思也正好相反。而某些印 欧语言,比如俄语,由于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
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其中“貓”是施事和“老鼠”是受事的语 法关系都不会受到影响,意思也都一样 小试身手 据史料记载,曾经有一个住在北京的法国神父晁俊秀给巴黎的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把中文和法 文作了比较和描述。请你根据这位法国人说的线索,结合你学过的外语,举例说明汉语和外语有 哪些重要的差异。并试着结合文中“汉语里的词到底是什么角色,要靠你自己用心体会”、“这些 声调让这种语言富于旋律之美”等对汉语的评论,谈谈自已的看法。 汉语真奇妙。我向您保证它和任何我们知道的语言都不相同。同一个词跑到哪里都一样,不像我 们的语言里那样带上各种各样的尾巴。比方说,名词就没有单复数的变化,动词也不表明是谁在做, 怎样做的,什么时候做的,是单独做的,还是和别人一起做的。比方说,我昨天看,你们今天看,他 明天看,其中的动词完全一样,你从动词本身看不出来现在、过去或将来的差别,看不出单复数的差 别,也看不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差别。总之,汉语里同一个词可以充当很多不同的角 色,到底是什么角色,要靠你自己用心体会,琢磨揣度说话的场合才能知道。 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汉语的发音也很奇妙。首先,每一个音节有四个不同的声调,这些声调都 区别意义。像“妈、麻、马、骂”四个字,除了声调,读音都相同,但光是声调的不同就足以让它们 成为四个不同的音节。而我们欧洲语言就没有这种区别,所以我学起来有些吃力。但是,不得不承 认,这些声调让这种语言富于旋律之美。此外,汉语还有很丰富的语气词,这些词并非可有可无,相 反,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你吃什么呢?”是问你正在吃什么。“你吃什么吗?”却是问你要不 要吃点东西。 二余光中先生曾评论下面两首李白的诗:“这两首七绝,在用英文翻译时,最应注意时态的变化。 两首诗时态的变化恰恰相反:前者始于现在时,到末行忽然推远到古代,变成过去时;后者始 于过去时,到末行忽然拉回眼前,变成现在时。尤其是后者,简直有电影蒙太奇的味道。可见 中文文法之妙,就妙在朦胧而富有弹性。”请你结合汉语的特点,体会一下这两首绝句的朦胧 美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HSK考试”又称“汉语水平考试”,其中一些有趣的话题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有个外国学 生看着一道题目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歌星最近在国内很()”。试卷给出的选择有“黑、白、 红、黄”。这个学生选择了“白”,但答案却是“红”。他挺委屈地说:“‘红’不是很血腥吗?“白 表示清清白白,说明她名声很好啊。”请大家查查汉语、英语、日语的词典等工具书,讨论一下相 同的颜色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意思有哪些异同,这反映了不同语言的什么特点 5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4第二节古今言殊p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引子:秀才买柴 传说过去有一个酸秀才到街上买柴。见到卖柴的农民,秀才喊道:“荷薪者过来!”卖 柴的农民听懂了“过来”二字,便走了过来。秀才问:“其价几何?”因为有一个“价” 宇,农民猜可能问价,便说了价钱。秀才嫌贵,便摇头晃脑地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 焰少,请损之。”这下农民不知道秀才说了些什么,便挑着担子走了。 选 秀才说的话,农民听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很长时间以来,文人作文说话总爱 修 刻意仿古,也就是用所谓的“文言”。文言其实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只不过汉语的11 语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言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因此卖柴的农民听了秀才 字 的话才不知所云。 课堂活动:古人云,今人说 为了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先来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命古今词义 首先可以通过比较文中词语的古今差异来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 (1)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是现在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了。例如: 古:形貌衣镜妻自修 今:体形容貌衣服镜子妻子自己修长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的词为主,发展到现代汉语大多已变成 了双音节词,原词往往只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者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 分,如“形影不离、衣冠楚楚、破镜重圆、自以为是”等。 (2)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则被另一个词代替了。 比如文中的“之、其”等词就属于这种情况。以古代汉语里使用非常频繁的“之”为 6
例。古代“之”的一个重要用法是放在两个名词成分中间表示领属性修饰关系(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现代汉语只在某些固定词语或词组 里还保留着“之”的这个用法:如“……之上、……之中、……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 、一技之长、音乐之声”等。而“北京大学之图书馆,香格里拉之神奇风光”等就不大 能说了,“之”必须换成“的”。 (3)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比如“服、窥”这两个词就有这种现象。以“服”为例。“服”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 义项:①“衣服、服装”。例如《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想为国君 效劳不被接纳,反而遭祸,退下来就重新修饰我当初的服装吧)。现代汉语“校服、制服” 都用的是这个意义。②“服务”。例如《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情,让 弟子来为您服务)。现代汉语“服务”中用的就是这个意义。③“食用,特指吃药”。例如 《礼记·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不是祖传三代的医生,不吃他的药)。现代汉语 服药、服用、口服”等词语还保留了这个意义。而上文中的“朝服衣冠”中的“服”,是 个动词,表示“穿衣、佩带”的意思。这样的用法还见于《论衡》“服五采之服”。但是在 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 古今句式 下面再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句子,比较一下古今汉语句子结构样式的不同。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君美甚。 (3)您漂亮极了。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与坐谈。 (5)(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6)不若君之美。 (6)不如您漂亮。 比较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三种变化: (1)首先看以下几个句子:“我孰与城北徐 公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与坐谈”。以上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里 已经消失了,也就是同样的意思现在不这么 说了。 (2)再看“不若君之美”这句话。在现代 汉语中一般不会说“不如您的漂亮”,而是直接 说成“不如您漂亮”。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 虽然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的句式有了一些 改变。 (3)除了上文中出现的两种情况,还有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种情况,即文言句式仍旧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但用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之所以 “为……所…”“唯……是……”“有……所……”等,只是以固定短语形式保留在书面 语中。 以上是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段文字中看出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 上的某些不同之处。同学们还学过许多文言文,你能再找出其他一些差别吗? 工具箱 汉语有几千年的历史,仅从有文字开始算也有三千多年了。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汉语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如果说汉语的历代文献串联成了汉语发展的轨 义 迹,那么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就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从这“死”的和“活”的两种材料中,大致可 以看出汉语的发展脉络。 汉语语音的演变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语音的变化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因为涉及到古代汉语的语音知 识较多,这里不作深入说明。下面举两个例子来看看。 ■声调的变化 大家知道诗歌押韵是有讲究的。一般的押韵规则是“平押平,仄押仄”(平指平声的字,仄包括上 声、去声、人声的字),更严格的要求是“四声不通押”(平、上、去、入各个声调的字互相不能押 韵)。可是按照这个标准,有些古诗现在读起来好像就不怎么押韵了。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的读音来读,诗中的韵脚“绝”是第二声 (阳平),“灭”是第四声(去声),“雪”是第三声(上声)。但实际上古代“绝、灭、雪”这几个字都 是入声字,声调是相同的,因此完全符合押韵规则。这种情况就反映出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调在现代汉 语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韵母的变化 再看一首约九世纪时一个叫胡曾的人写的《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 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今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定会觉得 这个人真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十、石”、“针、真”、“阴、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是同音的。殊 不知在当时“十”和“石”、“针”和“真”、“因”和“阴”的韵母(特别是韵尾)是不一样的。这种 情况就反映出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 韵母都消失了,带“m”鼻音尾的韵母也消失了。 汉语词汇的演变 词汇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最紧密,发展变化也最快。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 最为明显。 ■词语的词形变化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的差异,就可以看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 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可以解决汉语音节数量有限和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