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的五个阶段可能会交叉重叠,有可能几个阶 段的心理特点同时出现,也可能有的人并没有经 历过其中的某个阶段,等等。心理学家埃德温 施奈德曼提出,虽然可以看到垂死的人会有孤 独、嫉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的情况,但没 有充分理由让人相信,这些都是垂死过程所必然 经历的阶段。 然而,无论如何、垂死过程的确存在恐惧和 否定两种心理反映,这是死亡心理学研究专家们 所普遍坚持的看法。对死亡的普遍性恐惧,人们 有两种解释。…种意见认为,死的恐惧是后天产 生的,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人类有办法能够 学会消除死直的恐俱:另一种意见认为,死广的 恐惧来自人的自然天性,是人类的本能反映,因 而是永远不可消除的 ●解死亡焦虑的心理机制 人们在心理上应该如何应付这个令人惊想 焦虑的死亡的现实呢?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 人,有着不同的办法来缓解内心焦虑。其中最主 要的有: 否认。公开承认死亡不可避免,但私下却又 认为,死亡只是一种遥远的可能,其至还会断然 认为死亡是与自己毫不相于的事情。 文饰。尽力消除死亡的消极意义,夸大、美 化死亡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抵御死 10
亠恐惧的心理现象。对来世的信仰,便是一种典 型的死亡文饰。在美国.心理学家杰弗斯等人对 240名老年人的死观念调查表明,这些老年人 几乎普遍地存在有关来世的信念,其中77%的 人明确地承认自已相信来世,只有2%的加以否 认。具有来世观念的老人,往往私下认为,“死亡 也许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这个罪恶的世界太 不值得留恋了";“也许我是要上天堂的”,如此等 等。中国古代忌讳言死,从中产生出许多带美化 性质的死亡别称,如“殂”、“殒”、“逝”、“弃世 “上佃”、“不讳”、·登遐”、“物敞”、“E宾“、“仙逝 等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死亡文饰心理的反映。 克制与逃遊。全心关注F远离死亡的事惰, 让与死亡无关的事情占据自己的心思,藉此淡化 对死亡的意识;或者完全沉溺于生活中的某些具 体活动,永不停息,心芳力瘁,不让自已有时间 倬下来去思考死问题。借助于酒精或药物的麻 醉,也是西方常见的一种克制和逃避死亡焦虐的 途径 自杀。当人们对死亡极度恐惧焦虑时,他们 采取极端的逃避方式,以自己提前结束肉体生命 的延续来摆脱对死的焦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意识从根本土支配着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从容达观,还是抑郁寡 欢,甚至悲观绝望地对待死亡的现实,这从根本 上决定了人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历程。心理学家
都十分强调,老年人在死的现实面前,应当及 时合理地调彆好食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死亡的到 来。但是,-·个突出的矛盾往往在于:人们对死 亡的意识和度,早在步入暮年之前已基本定 型,…个人在暮年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只是以往 的入生历程中的死亡意识的高度凝聚,况且一个 人的死亡观念还受生活、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制 约 消除或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的关键在于 建构含理的心理适应机制。无论是出于哲学的觉 悟,还是出于宗教的虔谶,只要能保持对死亡有 从容达观的态度,都丨分有益于缓解对死n的过 度焦虑 虔诚的基督徒往往能以一种明快的心境来对 待死亡,把死亡看成是跨进永恒的生命大门的必 经之路,看成是听从上帝的召唤,升入天堂,得 到永恒的成功、巨大的飨宴、和平、幸福、宁静 的平坦之途。因而,他们往往能以一种达观的心 境来对待死宀 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彻底缓解对死 亡恐惧的现实的做法,最好莫过于把死广理解为 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人生的目标。这里,存在 主义哲学的死亡观念是不无可取之处的。存在主 义哲学把死亡理解为人的本质规定,理解为人生 底义的最终完成;死心不是某种外在的力量所强 加的,而是实现人的完整性所必需的;我们在死
亡面前应当做的,不是无可奈何被追地承受死亡 的命运,而悬自觉自愿地走向死亡 3.叶落归根:垂死过程的归属心理 ●强烈的回归感 当人们即将失去一切的时候,他们所要奔向 的死亡之乡究竞在何处?他们究竟将会升天营 还是下地狱?几乎没有例外,任何人都希望有 个宁静、温馨的最后归宿。强烈的叵归感是即将 走向死亡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共同的心理。 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在异乡奋斗了 一辈子,也许腰缠万贯,享尽天下华富贵;也 许贫困交加,孤苦伶仃,但…且当他们老之将 至,最为忧心忡忡的事情却是担心自已会死于他 乡,永远成为一个漂泊游荡的疲惫旅人。叶落归 根,重回故土,最后安息在故乡的土地上,回到 自己早已故去的亲人身旁,便往往成了他们最大 的宿愿 按照中国人的鬼神观念,人死以后,仍然会 碰到生前的亲友,鬼的世界犹如人的世界一般 还有人间的恩恩怨怨,即便今生不能生活在-起 的情侣,也有希望在阴间再结连理。这就是许多 人总是期望死后能与故去的父母、祖辈理在 起,难成眷属的情男痴女总是追求死在一起的缘 故 13
古希伯莱人的死亡观念富有浓郁的回归意 识。在他们看来,死,不外乎是要回归到他的本 民(或列祖)那里去。《歪经》说,亚伯拉罕气 绝而死,归到他的本民那里。他的两个儿子埋葬 了他。”“你要平平安安地归到你列祖那里,被人 埋葬”,“我将要归到我的本民那里,你们要将我 埋葬”。把死形容为回到祖先、双亲、挚友身边 的说法,当然比说“去死”更富有人情味,更能给 将死的人-种心理安慰。上述说法,很象中国人 所说的“回老家”。这实际上是把现在与过去,自 已的命运与祖先的命运,自己的死与祖先的死认 同起来。不管祖辈在哪里,后挚总是沿着他们留 下的足迹,去与他们相聚。在祖辈死亡时,上帝 把他们与辈分离开来;令天后自己死了,就 可以同祖辈再度相聚。 基督教把死亡解释成是上帝的召唤(指有希 望升天堂的人而言),回到上帝身边,得到上帝 的庇护,在潜意识中无疑也体现了人们的死亡归 属心理 ●生命之神和大地之神的统 世界上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都把人类始祖 的诞生联系于士地、认为是上帝用泥十捏成了人 类最初的祖先。这也许是原始民族看到植物生长 千土地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观念是把死者埋入地 下,使人们再度回归于t地的心理根源。土葬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