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再过半个晚 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吧! 难道不能等到明天早晨吗? 我还这么年轻,这么年轻! 可是就已经不得不死! 安德烈·雪尼埃的《年轻的女囚》中,主人 公也曾悲惨凄楚地哀告 啊、死神!再等等,你走开吧,走开! 去抚慰那些被屈辱、恐惧、 暗淡的、绝望的、受折磨的心灵! 对于我,巴勒斯仍然是绿色的遊难所 仍然有亲吻的爱神、音乐会上的缪斯 我还一点也不想去死 对生的留恋,在暮年阶段达到顶峰。在这个 时期,对人生时光稍纵即逝的感叹,以及对死亡 的恐惧,往往形成某些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现象 有的老年人在暮年之际,重新发现了生命的意 义,重新领略∫生活的情趣,焕发出一种可爱而 又近乎幼稚的章心。他们对一切都似乎感到新 鲜,并对周围的人表现出种特殊的友善,颇有 番“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亦 善”的意味;有的老年人由于重负着死亡的阴 5
影,陷于极度的沮丧悲观之中,同吋往往还搀杂 有…种对青年人的羡慕、嫉妒之情。 2死亡焦虑的缓解 ●垂暮之年恐惧死亡的心理原因 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曾对140名 60-94岁的老人的死亡念头出现的频率,作了专 ]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49%的人每天至 少有一一次想到死;20%的人承认大约每周有 次出现死亡的念头;25%的人说每周少于 次;而5%的人香认他想到过死;7%的人说他 经常想到死。当然,死亡念头出现的频率受到年 龄、身体状况、个性心理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健康欠佳比健康良好、年龄较大的比年龄较 轻-些的老人,自然就会更多地出现死亡的念 头。应当承认,老年人经常意识到死亡,这并不 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而是他们对死亡益逼近 这一事实的具体心理反映。 许多心理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即将告别 人世的老人声称自己并不怎么怕死。但事实上 对死的思惧却程度不一地普遍存在于他们的心 里。心理学家约翰·C·马格思和理査德·L 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学》中,综合了死亡 悉惧的心理基础、得出结论说,暮年人所以恐惧 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7条:
(1)死亡将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无论日 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2)死后世界到底怎样,没人知道,虽然有 人说是极乐世界,但是到底死后会到天堂还是地 狱?总是困扰着人们 〔3)死后遗体会变得怎么样?会发臭?会枯 萎?不可想象 (4)无法在死后继续照顾子女 (5)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6)死亡使得自己许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 废 (7)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死亡恐惧的心理应该得到缓解。如何理智、 平静地面对死亡,调整奷对死的心理适应,对 于老华人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 义。美囻心理学家费菲尔说,“老年人对临终和死 亡的适应很可能是年老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方 面。”另一位羌国心理学家认为,理智、冷静、从 容地承认和接受死亡,是-个人心理发展成熟的 标志。所谓从容地死,就是既忌讳死亡,逃避 死亡,亦非整天沉沦于死亡的悲哀凄苦之中,陷 于抑郁、恐惧的痛苫心境不可自拔,而是杷死亡 当作人生的一种自然归宿,坦荡达观地承受下 来
●迈向死亡的心理阶段 在最终迈向死以的垂死过程中,人们的心理 反映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美国精神病医 生艾维利·D·维斯曼通过对垂死病人心理特点 的临床硏究,提出垂死过程的三阶段理论 (1)否认( denial)开始的时候,垂死的病人 总是往好处想,希望公出现奇迹来挽救自己的生 命,或者根本否认自己将要死亡,对死亡保持 种拖绝、否认的心理倾向 (2)半知半觉 middle Knowledge)。经历过前 个阶段,病情加剧以后,病人开始处于一种矛 盾境地:开始意识到可能要死,但与此同时又不 能完全相信。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很想听到关于 自己的真实病情;另-方面又很害怕知道真情, 精神上十分矛盾、痛苦 (3)接受( acceptance)。最终知道死亡不可避 免,于是,无可杂何地等待死亡的最后到来 对垂死过程研究最有成绩、最有影晌的莫过 于伊丽莎白·库勃勒·罗斯,她在《论死亡与临 近死亡》这一著作中,提出垂死的正阶段理论。 这五个阶段的心理反映的特点分别是 (1)否认与隔离( denial and isolation)。病人 知道自己可能会死,但同时又认为死亡的消息不 是真的。在这个阶段中,病人还会把自己与周 隔离开来,保持自已的孤立 (2)愤怒( anger)这个阶段,病人表现出愤
22-2a 怒的情绪,“为什么要我死,而不是别人?“为什 么我现在会死?这类话往往脱口而出,愤怒的情 绪几乎难以抑制。医务人员往往是病人泄怒的主 要对象 (3)讨价还价( bargaining)。这一阶段病人比 较平静,对人往往特别随和。知道自己已难以逃 脱死亡,于是开始以“好的行为”向神灵、命运 医生讨价还价,祈求活更长一点的时间,以便能 见到子女,完成某项工作、或者祈求诚少一→点葙 苫等等 (4)抑郁( depression)。死亡已不可避免,讨 价还价似乎也未能奏效。病人面对自已失去的 切而意志消沉、忧郁,、焦虑、叹息、悲伤地等待 死的来临。同时他又感到必须与亲友告别,必 頒抛弃原来拥有的-·切,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常 常把自已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 (5)接受( acceptance)。无可奈何、听天山命 地为即将到来的最后时刻作安排。他们不再否认 自己的死,也不再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悲伤, 而是接受死的最后到来。伊丽莎白指出,“接受 不应被理解为个幸福的阶段它儿乎是没有感 情的、钫佛痛苦已经过去,挣扎已经结束,如 个病人所形容的那样,到了·出征前的最后休 息”阶段 伊丽莎白的理论被许多併究人员所接受,但 也有不少人对之表示怀疑。这里的主要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