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W,艾伯哈德(Eberbard)在许多素述中都描述了中国绅士,虽然这些播述 有时是自相矛盾的,但总是含有 种解释,这种解释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在《征者与统治着:中世纪中国的社会力量(莱顿,上布 尔公司,195 版) 想为家 才有可 、省 我们的 份是人口餐侧帝的省,因此 家也在那) 案可违成是经常拥有巨大的地产 ,绅士家族还可能在庙产中有很大利益,例如李经营的当铺以 及其中金融和商北交易 。绅士家族可能因经营不当、匪徒劫掠和战争等面丧 无 的 在地方 为特 “然而,绅士家族常常对中央政府产生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家的一个 一木新家族 我们发国.依什是食书 或军官。而且这些家养实质上是相对独立的(这或是由干这些家族在原糖已 有产业,或是由于他们从事官职活动后宦囊充盈).这种家族的一个成几个 正将双治活动与 一因 ,我们可以说,钟 士是由家族范国内的所有地主、官 吏学者组 课是芝伯哈 时期都是政 的济究或果中的 的重要作用以及任 如此强调的绅士家族产业的弱性 对钟土所下的定义仍然是模糊不清 的,即使这一定义在他所研究的时期是可为人接受的,但是当艾伯哈膺将它 应用于宋朝以后的帝国历史时,那肯定是不恰当的。艾伯哈德还认为,在这 段晚的时两出现了一个“大体上可杆为中层阶级“的新的杜会果团。有 他:士家族的位开不是 现在找们发现 只有为数很少的 依 示其特征 7
中国绅士 淆起来民国时期的绅士主要是指地主集团,那时帝国时期的绅L已 不复存在 我们用英话gety一词来翻译中文“绅士”或“绅缙"这些词。这 些词原是中华帝国最后几个世纪中用十指中国上层社会集团的。尽 管gentry一词的使用常常含糊不清,但我们仍愿意用该词来译解中 文原词,因为entry 词的译法早已使用,并且对西方读者来说有较 多的含义。然而选用gentry一词需要特别说明,以消除该词中不适合 于中国绅十的那些意思。例如,同英国绅士相比,中国绅士的身份是 不可继承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自已设法获得。出于晋入或贬出这个集 团都是可能的,所以社会地位的变动也是大量存在的。中国绅士在职 责上也并不像英国乡绅那样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意义上,他们 并不是“地主绅士”。英国绅土要求严格、酷嗜骑马的生活方式与中国 绅士典型的学者生涯恰成鲜明对照。 绅士这个中国上层社会集团在英语中还常常被译为“literati” 词。使用该词是为了强调业经承认的学者资格。然而该词似乎只带 有学者生涯这一不完整的单一的意思,并不能表示这一集团在社会、 经济、政治势力方面全面的意思。所以对我们来说,使用entry一词 更好地表明这一阶层在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居于支配地 位的总体意思。 19世纪中国绅士的研究,还由于最后一个朝代一清朝不是汉 族皇朝而是满族皇朝而更加复杂化了。满族将自己的人民组成所谓 八旗的军事组织进入中原。在中国他们为自己保留了特殊的地位,并 占有半数的高级官职。但是,除了在省.级也担任某些官职外,他们 主要居住在京城和远近各处战略要冲的军事驻防地。总的来说,他们 并不对议人社会生活施圳加影响。他们并不在汉族社会中生活,因而也 不是绅士,即使他们中有些人也有学衔、功名、官阶或官衔。所以本书
在若 究的对象。然而费孝通也试 以文 式新 题名为《中国的绅士)无#后 罗伯特·蛋德费尔得所作绪论和周德(ChW'Y 山逐}所提写的民国 时期的六个人物传记(芝加哥大学出版社,953年版)。这些关于民国时代有 选择的描述与来自中图古籍的某些随想结合,并不能代表对帝国时代绅士 的研究,尽管该书已作了这样的说明,并冠以这样的书名. ②“绅”字的字面合义是一种腰带或饰带,以后清支为指有较高学历的人成 是指宫专,他们是这种腰带或 带; 0保戴者。 见于《论语》卷十:“ 朝拖 论语》 我有 在9世纪的著迷中常可见该 “士”乃指学生或学者。如《论语》卷4:“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农恶食者, 来足与议也 ”卷8:“赠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敦,任重而道远。 “字常见于19世纪的著述 ,如《软定学政全书(以下菊称《学政))卷 7第3 为四民 凡属编氓,皆尊之李之, 容所行, 的同义语使用,以使 人风干 用“衿”字代“士“字,雨者所指系商一对象。参阀《辞源》“衿“字和“绵”字条 “绅士”或“绅种“常常合为一词,以使整个受过教育的上层集团区别于 阅《福虑全书》,卷4,第9页:《钦领州县事宜》,第29页;《大清律 ,4 大 的关秀 参《辞海》“术 之士大夫,统称日绅粉。”(辞源)也将士大夫 定义为居官有取位之人 ③关干西方作者用“iai”一词来指中图有文化的社会集团的例子:可参 见阅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真正的中国人》第225-233页。RK.道格拉 斯:《中回社会》第16页。特别是马克斯·韦伯:《中国的系教》,第五章“半 有,第107-14页伯使用“ 河来指警个中国有特权的上层巢 团,当然,他认识到了中国的教育与效治权势间关系的重要性。 9
中国绅士 将不讨论他们 本书的每一项研究都是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论述一组不同的问 题。第一项研究题名为“19世纪中国绅土之构成和特征的考察”。该 项研究着力于描述和解释中国绅士。在作者看来,绅士是一个有某种 制度为背景可明确地确定的社会集团。其成员的资格由政府控制的 明文规定的铨选制度所决定,这个制度有复杂的品级和学衔等级。他 们的特权是由法律授予并为社会承认的。在该项研究中还考察并评 价了绅上的社会职责,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项研究题名为“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分析”。提出整个绅 士阶层的人数,以及绅士阶层内不同集团的人数比较。这种估算对于 评价绅士在社会中的地位,绅士与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对绅士的控 制是有用的。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4),并 且从鸦片战争(1839~1842)开始出现了西方冲击,由此而导致的政 治和社会转变,这在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绅士阶层总人数的增长和 各绅士集团相对力量的变动上都得到了反映。 第三项研究为“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清代科举制度的 批评性分析”。这项研究表明科举制度为19世纪的中国绅士保留了 制度基础。这一制度不仅是进入绅士阶层最重要的人口,而且是政府 控制绅士的工具。为了数年一度的考试,绅士们长期伏案于无休止的 读书应试。这种科举生涯迫使他们的思想被纳人正统的意识形态潮 流。值得重视的是,通过科举制度,为政府所看重的绅士的学术能力 既受政府鼓励,又为政府控制,并且以一个官方的模型塑造出来。19 世纪科举制度的衰落正是中华帝国社会结构蜕化的征兆。 第四项研究名为“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传记的数量分析”,其中 考察了各省五千余名绅士的生平,并将他们的有关情况分门别类列 10
导 表显示。有一组表说明绅士对各种职责的参与。还有一组表分析绅十 成员的家庭背景,弄清出身绅士家庭的那些成员与出身非绅土家庭 成员的比例变动。第三组表提供的资料反映绅士成员的经济情况。使 人尤感兴趣的是表中所列的为数众多的绅士虽然有大量现银,但其 来源仍不清楚。所以第四项研究是前三项研究的补充,但也提出了新 问题。 作者并无意认为这四项研究已将有关绅士各方面问题的论述均 已包罗无遗,但这些研究放在一起意味着为绅士在19世纪中国社会 中的地位勾画出了一些大纲。关于19世纪中国绅士收入的-一项专门 研究现在也将淮备出版, 绅士制度已伴随中华帝国而俱为往事。但是,历史的趋势在社会 转变发生时仍会持续下来。一个知识分子集团支配社会的传统限制 了民主革命的可能性。然而无论是旧的或新的形式,诚如马克斯·韦 伯所说,中国的发展将表明:“一且官僚制度充分建立起来,在那样的 社会结构中要破坏它将是极为闲难的。” 费兰兹·迈克尔 西雅图 1953年12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