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坤土 在19世纪甚至更早,中国上层社会集团的特征曾引起过西方作者的 兴趣。“土”一一一这些作者大部分这样称呼绅士一—的身份与西方的 情况大异其趣,所以许多作者都对于描述这些人物的这个或那个侧 面产生兴趣。 古典经济学家以及其后的卡尔·马克思,根据所谓亚细亚生产方 式提出了东方型社会的概念。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家通过农业水 利来控制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学家关心的仅仅是这些笼统的概念。 对中国社会作系统描述的第一个尝试是本世纪初由E.T.C.沃纳 (Wemer)所作的。沃纳是社会学斯宾塞学派的成员。他对中国社会 的划分是采用斯宾塞《描述社会学》一书中的方法,他试图根据类型 划分法对他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他对绅士在国家和社会中所起 作用的看法可由他对处于一般的政府机构之下的社会作进一步的细 分得以说明如他将清代居于上层和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士”,再细 分为官吏和绅士两个层次。沃纳对中国社会集团的分类是对社会结 构的一种实例研究,中国社会的这种结构属于斯宾塞学派所谓的社 会发展的“东方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可变动和缺 少“真正的自由”,而被人认为社会不得不使自己陷于停滞,无法实现 长足的社会进步。 马克斯,韦伯(Weber)出类拔萃的杜会学研究成果,使斯宾塞学 派对中国社会划分所作的初次的却也是粗糙的图表式的研究尝试, 大为逊色。韦伯在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广泛分析中,将中 国列为他的主要的分类样板之一。在韦伯看来,基督教伦理适合于那 种建立在个人热情基础上的社会,由此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西 方相比,韦伯认为中国的儒学观念并不能促进这样的发展。 中国是官僚体制国家的样板之-一,韦伯对此有特别的兴趣。他认
为,通过垄断政府权力工具使官吏制度成长 的趋势,是一般发展具有的现象。在关于官 吏制度发展的讨论中,以及在关于社会的总 的理论分析中,韦伯认识到,无论是在-一般 意义上或是在生产资料控制的具体问题上, “技术经济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韦 伯批评说马克思主义是不足为据的。因为单 因果关系的理论不能合理地评价在社会史 中显而易见的多重的因果关系。他认为,马 克思把“特殊事例”过于夸张了,进而混淆了 “经济的”、“由经济决定的”以及“与经济有 关的”各种因素。韦伯并不否认经济因素的 重要性,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而排除许多其 他因素。他特别关注的是围绕他称为“行政 手段”的政治斗争。韦伯经常留意于官吏治 国制度的成长,用他的话来说:“目前,是官 吏的独裁而不是公职人员的独裁E在进 展。” 为了满足各种越来越多的要求以及维 ①参阅ETC.沃纳:《中国 持秩序和实施保护,一个社会日益需要造就 官吏治国制度。然而,唯有当该社会能形成 一个可资利用的社会阶层,以充实一支有专 81页 长的官吏队伍时,这种制度才可能建立起 书 即去世 译者注。)也见 来。可以为合理的官吏制度国家的文官系统 沃纳:《中国在社会学中的 地位》.《中国评论》,第20 提供人员来源的社会阶层,韦伯列举的有五 第303892-1893车)
中绑 种。其中之-·是教士,包括印度的婆罗」和佛教的憎人及喇嘛,韦伯 列举的仅次于教七的另一个阶层是“受过人文教育的士”。在西方,人 文主义的学校教育只是“-一个很知的时期”,但是在东亚就不同了。用 韦伯的话来说:“中国的宫史是,或更正确地说,一开始就是类似于我 们义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种以古代语言遗物来接受人文主 义教育和考试的十.这一阶层由于它习惯于在占人之后亦步亦 趋,这已决定了中国的整个命运” 对于中国的这一社会阶层,韦伯说道:“儒学就是享有俸禄者的 等级观念,是那些具有世俗理性主义的受过文化教育的人的等级观 念。如果个人不属于这个文化阶层,他就不能指望厕身其间。这一 阶层的儒教(如果人们愿意,也可不将它视为宗教)等级观念对中国 生活方式的决定,远过于这一阶层本身。”韦伯还强调,科举制度因引 发“生员们为俸禄和官职的竞争而斗争”,因而具有重要性。他认为这 种竞争防止了绅士们起来一致反对政府。尽管他对这一问题只有为 数不多的西文资料,他还是能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对受过教育 的上层社会阶层即绅士的地位得出某种真知灼见,④同样引人注意的 是,自从韦伯时代以来,没有一个学者试图以类似的方式对远东,或 者更具体地说,对中国社会作如此广泛的杜会分析。 由魏复古(Wittfogel)博土提出并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的东方社 会理论对此曾有认真的考虑。这一理论强调了在依赖于水利农业的 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官吏集团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这 一理论还认为在这样的经济中,对灌溉、防洪、河渠开凿所必须的大 型公共工程,给予官吏统治集团以控制大量农民劳动力的权力。作 为研究东方社会的一种假设,这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近代 中国史研究项目来说,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它的力量在于,它
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正如其他类似的社 会样,官史居于统治地位。 然而,官吏仅仅是事情的一部分。官吏 的社会基础正是绅十。本书的研究将全面论 ①关于马克斯·书伯这役话 述这一集团的各个方面,旨在对于中国绅士 的菜文文取自:《马克素 有一种新的了解。张仲礼博士搜集了极为翔 韦自社会学文集》。复书英译 本由H.思和C.米尔 尽的资料以说瑚19世纪中国社会中绅士阶 翻 并作,纽约牛 1946年数 层的整个状况,以及绅:士阶层与国家的关 92起 系。此书表明绅士是一个统治中国社会的特 212起 权阶层。它所承担的许多重要职责包括了 个广泛的社会管理范围,从意识形态的引导 到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的实际管理,以至 于进人行政职责的范围。 1922-19 绅上同国家的关系远比简单的经济管 395-430 马克斯·韦伯: 理模式所能表述的更为复杂。绅士包括了代 该芙译本由汉斯·将 表国家权力的官吏队伍成员。然而,这种权 恩翻译和编辑(格伦科1951 力无论从物质上说抑或精神上说,都不是代 ②这一理论受到苏联共产 世人的严后报泽国为立同 表绅士一个集团的利益,而是更广泛的多元 从奴隶社会经封建社会和资 利益组合的一种理性化表现。在一方面官更 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直线发展理论背道而驰 制度国家依赖绅士米来控制和管理社会,并依 官吏制度社会在这一公式中 是没有地位的。而且令人不 赖于它提供行政官员。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对 舒适的是,它与人们所描述 的共产党人在他掌权国家 社会成员加人这个统治集团的控制,在制度 所建立的社会与致治结构十 上对绅士加以节制。这种节制依靠国家控制 分相近。为了使这种官吏治 国的东方社会适应于他们的 的有固定人选数额的科举制度以决定能否 进入绅士阶层,乃得以实现。这种制度的节 是用来为政治口号和伪学 不能在学术
中国绅士 制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双管齐下,意识形态控制追使绅士们白首穷经, 钻研儒学信仰的那些君权至上:的准则。因此绅士同国家的关系有双 重性质,既支撑着国家,又为国家所控制。 但是,绅士同官吏的关系需要有若干说明,使人成为一名绅士的 学衔对于担任官职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然而,实际上在庞大的绅士集 团中只有颇小部分成员成为宫吏。任职期间他们要回避自己的原 籍。他们担任官职是代表政府与所有的社会集团打交道,以这样的身 份,他们不被人视为绅士。但是在家乡他们仍然是绅士,无论他们是 在籍还是从遥远的任职地方对家乡施加影响。因此绅士与官吏关系 紧密,这使绅士的地位有某种特殊的政治重要性。绅士们无论是作为 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或是作为国家官员而发挥作用,其权力都是因 他们的学衔所表现的资格而获得的.故无论绅七是否担任官职,他们 都是官吏制度不可须更离之的部分: 如本书下文将要揭示的那祥,绅·士对中国社会的管理,包括经济 方面的管理,并不依赖于其对土地的占有。可以认为,许多绅士拥有 私人土地,其中大部分人将土地租给佃户耕种。不过这一事实不应导 致人们混淆绅士和地主。这两个集团部分交叉,但并不是一回事。一 个绅士未必是地主,一个地主也未必是绅士。一个绅士即使没有土地 也可拥有很大权力,而没有绅上身份的地主却无这样的权力。 还应指出,此书讨论的只是中华帝国后期的绅士我们所采用的 资料主要是19世纪的,部分是关于整个清朝的。这使绅士阶层未免 染上了因整个帝国制度的衰败所导致的这一时期最后几十年的某些 特征但是我们认为,在我们的研究成果中绅士的某些基本特征仍反 映了它的早期形式,经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而不变。①然而我 们认为19世纪的绅十决不能同民国时期不严格使用的绅士一词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