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的发展▲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学形成 4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完整理论体系 ①思想渊源:儒佛道并行,吸收佛道精华解释儒家乂理, 推动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 ②主观努力:儒学家推动复兴儒学活动 ③政治需要:宋统治者为改变五代以来分裂、动荡局面,迫切 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树纲常伦纪 ④宽松环境: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 书院讲学兴盛,学术活跃 ⑤经济基础: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基本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文化的发展由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是经济发展 政治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 的结果,是政治 变动的反映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 集中反映,并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4.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儒佛道并行,吸收佛道精华解释儒家义理, 推动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 宋统治者为改变五代以来分裂、动荡局面,迫切 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树纲常伦纪 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 书院讲学兴盛,学术活跃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④宽松环境: ⑤经济基础: 儒学家推动复兴儒学活动 二、宋明儒学的发展 ▲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学形成 完整理论体系 ①思想渊源: ③政治需要: ②主观努力: ▲基本史观: 1. 文化的发展由当时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 文化是经济发展 的结果,是政治 变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 集中反映,并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程朱理学 1.北宋:二程观点▲理学奠基人 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 A 个天理,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唯心论 程颢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1032-1085 “人伦者,天理也。” ▲重树纲常礼教的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权威,规范言 “仁与万物俱生”」▲性本善,发挥“仁”的学说 程颐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 1033-110 讣“物皆有理” ▲要亲自探究、实践, “穷理格物” 获取知识、道德,认识 “进学则在致知” 普遍的“天理 2南宋:朱熹主张 ▲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 朱熹 1130-1200
1.北宋:二程观点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三、程朱理学 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 个天理,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 ▲唯心论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理。” ▲要亲自探究、实践, 获取知识、道德,认识 普遍的“天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 论 2.南宋:朱熹主张 朱熹 1130-1200 ▲重树纲常礼教的 权威,规范言行 “仁与万物俱生” ▲性本善,发挥“仁”的学说 “物皆有理” “穷理格物” “进学则在致知” ▲理学奠基人 ▲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 二程和朱熹的关系:创立一 2南宋:朱熹主张 继承、发展, ①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宇宙之心) 完整体系 ▲客观唯心论 ▲理气论:1理里(性)和气(形)然一体,共同构成万物 (2)先有理后有气 ②把天理和社会伦理规范、个性道德品质结合 ▲心性论:(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性无不善 (2)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 情当从善 (3)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 ③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 ▲评价 ▲人们应克制感情、欲望,让道德理性 (天理)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④格物致知 ▲对象(物):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局限 ▲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循序渐进2崇尚探究义理,不能 ▲目的: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解决实际问题
③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⑴理(性)和气(形)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万物 ⑵先有理后有气 性无不善 情当从善 三、程朱理学 ▲理气论: ④格物致知 2.南宋:朱熹主张 ▲心性论: ①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宇宙之心)▲客观唯心论 ②把天理和社会伦理规范、个性道德品质结合 ▲人们应克制感情、欲望,让道德理性 (天理)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对象(物):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循序渐进 ▲二程和朱熹的关系: ▲局限: 1.不利于自然科学探究 2.崇尚探究义理,不能 解决实际问题 ⑴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 ⑵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 ⑶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 ▲目的: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评价: 创立 继承、发展, 完整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