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官颈癌、乳腺癌诊治 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 6.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 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 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 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 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 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 均达到90%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大力开展健康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 育,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习惯。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 女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和干预。预防和治疗孕产妇贫 血。加强对营养强化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 8.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研究推广安全、有效、适宜 的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供避孕节育 优质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选择科 学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强化男 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开发、研制男性避孕节育产品,动 员男性采取节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9.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 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针对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咨询和服 务。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宫颈癌、乳腺癌诊治 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 6.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 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 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 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 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 80%和 70%,感染 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 均达到 90%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大力开展健康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 育,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习惯。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 女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和干预。预防和治疗孕产妇贫 血。加强对营养强化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 8.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研究推广安全、有效、适宜 的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供避孕节育 优质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选择科 学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强化男 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开发、研制男性避孕节育产品,动 员男性采取节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9.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 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针对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咨询和服 务。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 10.加强流动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完善流动妇女管理机制和保障 制度,逐步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 大对流动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 11.引导和鼓励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加强对妇女体育健身 活动的科学指导,提高妇女健身意识。积极发展城乡社区体育,鼓励 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对老年妇女、残疾妇女体育活动的指导 和服务。 (二)妇女与教育。 主要目标: 1.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 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消除女童辍学现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 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6.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7.提高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9.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 10.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
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 10.加强流动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完善流动妇女管理机制和保障 制度,逐步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 大对流动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 11.引导和鼓励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加强对妇女体育健身 活动的科学指导,提高妇女健身意识。积极发展城乡社区体育,鼓励 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对老年妇女、残疾妇女体育活动的指导 和服务。 (二)妇女与教育。 主要目标: 1.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 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70%,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消除女童辍学现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 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6.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7.提高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2 年。 9.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 2%以下。 10.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
得到充分体现。 策略措施: 1.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 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2.切实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资助贫困家庭女童和残疾女 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 村学前教育资源,着力保证留守女童入园。 3.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守法意识 和自觉性。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 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满足农村和贫困地区女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 需求。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和残疾女生给予资助,保障女生 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辍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5.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女性平等 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女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 6.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 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扶持边远贫困地 区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增 加职业培训机会。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
得到充分体现。 策略措施: 1.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 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2.切实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资助贫困家庭女童和残疾女 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 村学前教育资源,着力保证留守女童入园。 3.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守法意识 和自觉性。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 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满足农村和贫困地区女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 需求。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和残疾女生给予资助,保障女生 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辍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5.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女性平等 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女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 6.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 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扶持边远贫困地 区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增 加职业培训机会。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
妇女创业和再就业能力。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 业教育专业。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 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 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妇女利用新 型煤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 8.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发展多样 化社区教育模式,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妇女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 件。 9.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创新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 优惠政策,加大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通过组织补偿学习, 深化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发展扫盲成果。 10.加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探索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聚集、培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和 技能人才。 11.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在国家社科 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的相关项目和课题,推动 妇女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 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 12.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
妇女创业和再就业能力。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 业教育专业。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 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 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妇女利用新 型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 8.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发展多样 化社区教育模式,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妇女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 件。 9.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创新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 优惠政策,加大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通过组织补偿学习, 深化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发展扫盲成果。 10.加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探索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聚集、培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和 技能人才。 11.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在国家社科 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的相关项目和课题,推动 妇女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 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 12.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