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国共、博弈:新中国的诞生 (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及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掌握中 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意义:了 解我国民主党派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 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重庆谈判 2、教学难点:国民政府覆灭原因探析 【教学内容】 一、抗战胜利后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 二、重庆谈判历史地位 三、南京解放 四、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 五、拓展训练,毛泽东在重庆的影响 重庆谈判 学术引领 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向战后时期转变的关键时候,因关系到战后中国的命运, 而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受到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国共双方谈判实力不断消长 变化。最终,由于双方在谈判的实质问题即中共军队问题和解放区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国 共之间的战火再次燃起。 一、重庆谈判的内容范畴 章百家和邓野通过研究认为,重庆谈判没有超出旧有的战时国共谈判的范畴。章白家在 《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一文中将重庆谈判的 时间背景,即抗战结束后向战后转变的这一段时间,上溯到战时国共谈判。发现重庆谈判涉 及的重要问题,大都是抗战期间就已提出或出现了的。例如:蒋介石与毛洋东的会面问题: 毛泽东前往重庆与蒋介石举行会谈时,由美国提供交通支持和安全保让的问题:两次谈判面 临的有关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共产党军队地位这一实质问题、敌后解放区的政权问题和两党关 系问题:等等。 邓野在《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文中提出 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重庆谈判并不是一个全新意义的谈判,它仍是在旧有的政治范畴(以 中共提出联合政府,网民党推行一党训政为政治主题)下进行的谈判。但是,谈判的背景是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全新的。原本为国、共、日两国三方,随着日本的退出,原有的日占区的归属问题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国共的战后地位。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外交三个层而进行了空前较量。 二、国际局势对于重庆谈判的影响 章百家、汪朝光、邓野、陈一容等学者均认为,美苏两国的态度对于中国的局势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但各有侧重。章百家指出,美苏的态度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延缓了中国内战爆 发的时间。汪朝光认为,美苏的态度导致中国的暂时和平,但这种外部因素导致的和平是暂 时的、脆弱的。邓野和陈容则侧重于美苏的态度与国共力量消长问题的研究,但也略有差异。 邓野指出,美苏对于国民党的支持,增强了国民党的力量,有利于蒋介石利用政治手段调整 国共关系。陈容指出,虽然美苏两国态度明显偏祖国民党,但是在增强国民党力量的同时, 也使得蒋介石无法实现独裁。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些问题的探讨》(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一文中指 出,从纯粹力量对比上看,国民党较为强大,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国民党则显示出颓势。国民 党急于使用尚存的军事优势尽早打断中共上升的势头。较弱的一方欲和,较强的一方欲打, 结果必然是打。而内战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后近一年才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美苏两国干涉的结 果。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国首脑一致同意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避免发生内战,并由 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一项友好同盟条约,来实现美苏两国在中国问题上所达成的协议。蒋介石 在得知美国只支持自己领导的政府后就采取军事手段清剿共产党。但在中苏条约签订之后, 由于斯大林的承诺,国民党在寻求以政治方式解决国共矛盾的筹码大大增加了,因而内战并 未立刻爆发。同时章百家指出,战后中国局势的演变是各方政策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 取决于美苏两国的意志,中国事态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的。 汪朝光在《战与和的变奏一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载《近代史研 究》,2002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战后的世界格局表现为美苏两国处于相对平衡古势,双 方在中国的势力范用已经由推尔塔体系确定,美苏不愿轻易改变这种格局。因此,美国对国 民党和苏联对中共的支持较为有限,即继续支持,但是避免进行直接军事干涉,以维持平衡。 国民党方面对此表现得较为消极,中国共产党方面则显得积极主动。鉴于美苏两国的态度, 国共双方的战争没有立刻爆发出来。但是,这种停战是在外部环境压力下实现的暂时停战, 缺乏内在动因,所以延续的环境十分脆弱。 邓野则在《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 出,美苏两国的行动对国共力量的对比消长和关系的调整起了重要作用。苏联方面,苏军如 果对华参战,会破坏现行的政治秩序。国民党受美国的影响,意图在苏军到来之前解决中国 共产党问题,防止中共与苏军联合。中国共产党则将苏军参战列为首要外部条件。因而蒋介 石另辟蹊径将重点转人对苏联的谈判,以利益换取苏联承认国民觉的唯一一合法地位。在这 样的背景下,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加快战争结束的进程。但是,国共双方对于抗战的胜 利,都缺乏必要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基于能够继续以盟军的名义进兵和能够取得苏军的配合 这两个判断,放手争夺日占区中心城市,国民党方面则充分利用美国和中苏条约这两张牌。 而这两张牌也意味着中共的两个判断产生了误差,国共力量因为美苏的态度产生了新的对比 变化,国共关系的调整也将因为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陈一容在《国共双方重庆谈判实力以及中共谈判策略论述》(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面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压力 大于国民党,成为国民党总体谈判实力优于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明确表示只支 持将介石领导的政府,为国民党解决中共问题提供支持。苏联尽管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远的 政治渊源,但是其态度是明显担护国民党方的,而对中国共产党则采取与此相对的压迫政策。 以美苏为代表的国际压力,不利于蒋介石独裁,但也更不利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本国的国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革命方式。 三、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 陈一容在《国共双方重庆谈判实力以及中共谈判策略论述》(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一文中,从谈判学的角度对重庆谈判进行了研究。陈一 容指出,重庆谈判中,国民党在实力上总体明显优于中国共产竞。从国共双方的政治法律之 人格地位来说,国民党在中国是第大党,在国际上有合法的资格,不论在名义上还是法理上 都代表着国家和政府。蒋介石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名正言顺的在谈判中使用国家的名义, 增强谈判立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具有欺骗和保护作用。相对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和军 队仍处于不合法状态。中国共产党方面没有机械化军队,部队兵种单一,且在抗战中损失较 大。占领的地区没有大城市,主要在农村,想进一步通过受降扩大解放区的愿望由于受到“盟 军受降规定”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国民党则拥有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拥有中共没有的空军、 海军,占有个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以及盟国赋子的对日受降特权。基于以上两点,陈容认 为,首先,国民党实力占有优势,在强权性政治谈判中掌握较大主动权。其次,重庆谈判对 于中共较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对于谈判的依赖程度较大。国民党方面即便不谈判或谈判不完 全成功,对于其合法的统治地位和所具有的军政实力也暂尤大碍。但对于共产党情形则有所 不同,如果不参加重庆谈判,国民党就会将只争地盘、只争枪杆子而不要和平的帽子扣到中 国共产党头上,从而将共产党置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同时,共产党及其政权和武装之不合 法的不利地位就没有得到改变的机会,其至有被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所葬送的危险。再次,国 民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军队,对国民党以外的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政 治势力拥有事实上、法理上的生杀于夺之权,能给予中国共产党谈判内容和条件的更大程度 的满足。最后,重庆对国民党来说是主场谈判,就地点上而言较为有利。谈判的国际因内环 境给共产党的压力也更大。在所有条件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谈判人员超群的谈判智慧和精湛 的谈判艺术能够为中共挽问一些预势。 四、重庆谈判中双方的焦点问题 邓野在《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 出,重庆谈判政治现象表现为:个合法的中央政府与一个拥有独立政权和武装的在野党,就 统一问题展开争论。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的方案是,去除解放区之名而保留解放区之实,对 于统一实际上是抽象承认而具体否定:国民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将其地位与解放区脱钩,对于 中共的地位同样是抽象承认而具体否定。这两个问题也就是重庆谈判的基本问题。 王建科在《抗战胜利初期因共和谈述论》(载《学海》,994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解 放区问题是谈判的焦点问题。中国共产党方面对于解放区问题,要求蒋介石承认解放区的合 法地位。国民党方面将介石也并非不想解决问题,只不过药介石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长期 团于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之中。蒋介石认为解放区是新民主主义的样板,如果不取消会演成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星火燎原之势,中国最终将是赤旗的世界。蒋介石对于新民主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的容忍度是 比不上欧美式的民主政治的。最终,国共双方各执已见,国共和谈出现了死结。 五、重庆谈判前后国共双方的策略 汪朝光和刘信君对于这个问题作了深人的研究。汪朝光认为,国共的策略经历了抗口战 争胜利前后的变化,双方均有军事和政治两种手段,并且在政治手段即谈判遭遇困境的时候 就希望借助军事上的优势促进谈判的发展。而刘信君选取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角度,分析东北 战局与中共战略的关系。 汪朝光在《战与和的变奏一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载《近代史研 究》,2002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在确定日本投降已是早晚问题的前提下,国共双方均开 始着眼于战后部署。中国共产党方面加紧军事行动,壮大力最与地盘,实行南进计划。国民 党为遏制中共,在军事上剿清各战区内的中共武装,政治上也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要求中 国共产党将所有军队全部交回中央,割据地区之政府应全部取消,地方行政交回中央,并限 令三个月内办理完。在日本投降了的情况下,国共双方改变部署。国民党意图在军事上占据 有利位置,政治上确立国家正统代表形象,以继续党专政。对于中共武装问题和占领区的问 题,由于国内舆论和准备时间不充分,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进行谈判,并以军事拿紧、政治放 松、准备破裂为策略。中国共产党则指示各地猛力扩大解放区,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至重庆读判结束为止,国共双方在至关电要的中共军队利地盘问题上未能达成 妥协,双方仍引旧尽最大可能争取军事上的优势,并辅以谈判桌和宣传战的斗争。国民党战后 基本车事战略为恢复交通,主要是铁路交通,将军事部署沿铁路线向全国推进,与中国共产 兄抢占重要城市。中国共产党方面要坚决阻击国民党军队向华北推进的方针,破坏和扼守铁 路路段,防止国民党军队经铁路北上。双方都期待以实力较量占据未来政治格局上的有利地 位。 刘信君在《解放战争前期的国共和谈与东北战局》(载《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 一文中指出,面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假和平阴谋,以及蒋介石在军 事、外交上的部界,中国共产党方面作出军事战略重心的调整:除派遣部分千部和军队分赴 热河、东北外,还指示江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停止攻打大城市,将战略重心放在以必要兵力 夺取小城市及占领广大乡村上。因此,东北地区的战局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北发展,向南防 御”这一战略部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也加紧对东北的接收工作,国共两党在东北 地区形成了军事对峙的局面。 六、重庆谈判后的双方得失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一文中 指出,重庆谈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个重大胜利,而对蒋介石及国民党来说儿乎是一个彻 底的失败。虽然中国共产党最重视的三个问题巾,和平仍是一个术知数,军队和解放区问题 也没有解决,但也没有任何实际损失,并日争取了人心,在政治上获得了主动权。而国民党 打算一次性地解决中共问题的设想,则完全落空了。预先拟定的三个目标,只在中国共产党 承认国民政府的法统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致:在军队问题上,底线一~再被突破:在解放区问 题上,也术能达成任何协议。 邓野在《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出,作为重庆谈判的结论,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从标题 看,双方关系确定为政府与政党两种地位。这个通常被称为“双十协定”的文件,其实称“会 谈纪要”更为准确,因为相当部分条款,均为双方各自阐述不同意见,并不具有“协定”的 性质。“会谈纪要”没有载明中共最主要的政治让步,即收回联合政府而政为参加政府这件 事。但却载明了与之相关的另件事,即收回了联合军事委员会的要求。关于中国共产党军队 教额,基本定为20个师。当然,纪要所占简朝最多的是此次既无结论,也没谈判的主题, 即解放区问题。但是,其基本内容就是双方的不同论点,有一个倾向性意见,仅载明将该问 题交政协会议解决。 毛泽东对会谈纪要这样评价:“这个会谈纪要,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 签订,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也就是说,取得了与国民党的某种平等地位。邓野认为,如 果单从“纪婴”的文本来看,毛泽东的观点是成立的。但是,中国共产党还主张建立联合政 府,并在联合政府内取得与国民党的平等地位。这要求并未实现。总体上说,蒋介石以合法 政府的名义迫使中共收回了联合政府的主张,而中共则以暂时维持现状的名义保住了解放 区,双方互有胜负,在重庆谈判中基本战成了平局。 针对邓野的观点,郭呈才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改提“参加政府”概念辨析》(载《中 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方面提出的参加政府,不是基于压 力之下的妥协让步,也不是接受国民党“请客式”参加政府的主张,而是包括国民党在内的 各党各派,不分执政党、在野党,共同参加政府。国共双方所提的参加政府,虽然用词相同 但慨念不同,前者是单方面的、无实权的,后者是多方面的、有实权的。 七、重庆谈判的历史地位 章百家和邓野均指出,重庆谈判没有能够带来与其名声相符合的历史价值。章百家侧重 于重庆谈判后和平问题仍旧没有解决,邓野侧重于重庆谈判的政治范畴、结果、性质等方面 的论述。而土建科则认为,重庆谈判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这一结果给以后的国共和谈投下 了阴影。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一文中 指出,重庆谈判发生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谈判的参加者是国共两党的最高领袖,人们对 它的预期是很高的。但事实上,重庆谈判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此后的一段时间,和平与 内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中国的历史发展方向也不确定。国民党通过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尝 试失败,中国共产党方面也不放弃和平到来前会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军事斗争阶段的 意见,于是双方调整政策,军事冲突立刻变得激烈起来。 邓野在《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 出,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是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国共最高领导人身份举行的仅有会晤,且发 生在战时战后两个阶段,因而长久的为人们谈论,然而其拥有的历史地位和其声名不相对称。 市庆谈判并不是一个全新意义的谈判,结果最终以维持现状而告終。重庆谈判的性质,既未 承前,也不能启后。在政治上,打断了原有的国共关系调整进程,造成中共打破现行国家法 统的进程骤然中断。在军事上,因日占区大部分变为国统区,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国共力量 对比。中国共产党方面采取调子很低的姿态收回联合政府的主张,但在解放区问题上则采取 针锋相对的姿态,最终以暂时维持现状而结束谈判。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