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 略与控制的,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理解 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中 心展开的。怎样看待近代中国深受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凌掠夺与控制破坏,以及近代 中国人民是如何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主要有五次侵华战争)。并且分析总结历次反侵 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正确认识, 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中“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的内在含 义。本章有许多重大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斟酌与讲述的。 (一)如何从侵华战争来纠正学生所持的“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 (二)如何看待近代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渗透?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历次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军事侵略的起因与结果。 2.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掠夺与政治控制的特征与社会恶果。 3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侵略。。 4.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 5.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所留下经验教训(从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层面来分 析)。 6.民族意识的觉醒(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早期维新派 的思想主张、维新派的救亡图存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反满与振兴中华思想)。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谈谈你是这样看待资本一帝国 主义的入侵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 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资本一帝 国主义对华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近代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的武装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与文 化掠夺,西方列强在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陷入国破家亡的悲惨困境。 第二节主要讲述地抵御外来武装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授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 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并了解民族意识的觉醒。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 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与积极进取。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 教学时间:3节课 板书设计: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一章 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授课时间:2 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 略与控制的,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理解 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中 心展开的。怎样看待近代中国深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掠夺与控制破坏,以及近代 中国人民是如何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主要有五次侵华战争)。并且分析总结历次反侵 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正确认识, 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中“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的内在含 义。本章有许多重大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斟酌与讲述的。 (一)如何从侵华战争来纠正学生所持的“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 (二)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渗透?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历次资本——帝国主义对华军事侵略的起因与结果。 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掠夺与政治控制的特征与社会恶果。 3.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侵略。。 4.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 5.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所留下经验教训(从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层面来分 析)。 6.民族意识的觉醒(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早期维新派 的思想主张、维新派的救亡图存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反满与振兴中华思想)。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谈谈你是这样看待资本——帝国 主义的入侵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 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资本——帝 国主义对华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武装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与文 化掠夺,西方列强在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陷入国破家亡的悲惨困境。 第二节主要讲述地抵御外来武装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授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 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并了解民族意识的觉醒。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 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与积极进取。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 教学时间:3 节课 板书设计:
以多媒体投影呈现 七、讨论题、思考题: 1.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英中冲突》、 《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恩格斯:《波斯与中国》、《英人对华新的战争》、《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中国的战争》、《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新生的中国》、《亚洲的觉醒》,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 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上海人民出 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九、课后小结: 2
2 以多媒体投影呈现 七、讨论题、思考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英中冲突》、 《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2.恩格斯:《波斯与中国》、《英人对华新的战争》、《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3.列宁:《中国的战争》、《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新生的中国》、《亚洲的觉醒》,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4.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 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人民 出版社,1991 年版。 5.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上海人民出 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九、课后小结: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授课时间:4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 教训。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 用。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即“中国何处去”来展开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中的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探索,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 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在整个近现代中国社 会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 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一)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生的起因与结果。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地位与作用。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4.洋务运动的性质与发展阶段。 5.洋务运动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历史地位与意义。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7.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与变法活动,以及与顽固派的论战。 8.维新运动在探索中国出路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 有关的录象资料或历史记录片(如电影《天国恩仇》、《戊戌变法》,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它概述了在资本一帝 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紧急历史关头,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对 中国的出路进行艰苦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历史本科 专业课“中国近代史”教材不同,新教材在叙述时,在内容选择与详略安排上主要是围绕着“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太平天国并,分析农民战争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并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 地位与意义,进一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接着讲授由资产阶级 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 教学时间:4节课 板书设计: 3
3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授课时间:4 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 教训。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 用。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即“中国何处去”来展开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中的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探索,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 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在整个近现代中国社 会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 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一)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生的起因与结果。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地位与作用。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4.洋务运动的性质与发展阶段。 5.洋务运动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历史地位与意义。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7.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与变法活动,以及与顽固派的论战。 8.维新运动在探索中国出路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 有关的录象资料或历史记录片(如电影《天国恩仇》、《戊戌变法》,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它概述了在资本——帝 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紧急历史关头,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对 中国的出路进行艰苦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历史本科 专业课“中国近代史”教材不同,新教材在叙述时,在内容选择与详略安排上主要是围绕着“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 2 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太平天国并,分析农民战争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并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 地位与意义,进一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接着讲授由资产阶级 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 教学时间:4 节课 板书设计:
以多媒体投影呈现 七、讨论题、思考题: 1、结合史实全面的评价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意义和经验教训。 3、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4.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5.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异同。 6.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太平天国通史》,罗尔纲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4.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洋务运动史》夏东元,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6.《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孔令仁、李德征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筹议海防折》,《轮船招商局奖折》。 10.严复:《天演论》自序。 11.《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九、课后小结: 4
4 以多媒体投影呈现 七、讨论题、思考题: 1、结合史实全面的评价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意义和经验教训。 3、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4.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5.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异同。 6.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 出版社,1997 年版。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 年版。 3.《太平天国通史》,罗尔纲编,中华书局,1992 年版。 4.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5.《洋务运动史》,夏东元,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2 年版。 6.《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孔令仁、李德征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8.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9.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筹议海防折》,《轮船招商局奖折》。 10.严复:《天演论》自序。 11.《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九、课后小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 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能 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败的 原因及经验教训。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讲主要仍然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的探索,资产阶级中的部分社会精英与知识 分子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情势有了崭新的认识,戊戌变法 的失败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渐与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划清界限,转向革命排满,最后埋葬了清王 朝,并做了短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历 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关于革命,在社会与课堂上,存在不少否定或批判革命的错误言论, 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摆事实, 讲道理,释疑解惑。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一)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二)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清末新政的性质与内容。 3.资产阶级革命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5.清末关于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 放运动?”),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 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录象资料(如电视连续剧《孙中山》),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在中国完全被沦为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的紧急关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举起武装排满反清的革命 旗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后的第三次革 命高潮,在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讲授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分析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与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特征,以及关于革命与改良的 辩论。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灭亡,讲授中华民国的建立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接着讲授袁世凯复辟与辛亥 革命的流产,讲授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讲授“二次革命的起因与经过,并分析辛亥革 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
5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授课时间:2 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 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能 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败的 原因及经验教训。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讲主要仍然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的探索,资产阶级中的部分社会精英与知识 分子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情势有了崭新的认识,戊戌变法 的失败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渐与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划清界限,转向革命排满,最后埋葬了清王 朝,并做了短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历 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关于革命,在社会与课堂上,存在不少否定或批判革命的错误言论, 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摆事实, 讲道理,释疑解惑。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一)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二)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清末新政的性质与内容。 3.资产阶级革命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5.清末关于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 放运动?”),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 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录象资料(如电视连续剧《孙中山》),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在中国完全被沦为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的紧急关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举起武装排满反清的革命 旗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后的第三次革 命高潮,在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 2 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讲授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分析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与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特征,以及关于革命与改良的 辩论。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灭亡,讲授中华民国的建立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接着讲授袁世凯复辟与辛亥 革命的流产,讲授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讲授“二次革命”的起因与经过,并分析辛亥革 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