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争论点 公众人物的隐私 八卦新闻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一社会公正 1、哈饮斯委员会认为: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有代表性的画面,少数人应该尽可能得到最负责的对 待。 2、媒介的近用权 3、记者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没完没了的纠缠那些陷入新闻里的人 兼爱一一如何处理暴力和色情问题 ※观看和阅读暴力资料有引起暴力性犯罪的动机倾向,并在人们的头脑中发展成一种全社会的具 有破坏性的暴力印象,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付诸行动,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累积性的。 ①视觉描绘 ②犯罪模仿 ③恐怖免疫 ④洗涤效果 第三章媒介与性别 课时:3周,共6课时 一、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l、女权主义(Feminism) 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思 想启蒙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 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有、宗教、伦理等领域,并导致当代声势浩 大的女权主义运动。 2、我国的情况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 领》。在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中包括“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 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 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二、社会性别视角 对社会性别(gender)和生理性别(sex)作出区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或 非主体性不是一种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 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别视角 就意味着发现、批评和改造社会或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三、刻板印象 347/381
347 / 381 4、争论点 公众人物的隐私 八卦新闻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社会公正 1、哈钦斯委员会认为: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有代表性的画面,少数人应该尽可能得到最负责的对 待。 2、媒介的近用权 3、记者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没完没了的纠缠那些陷入新闻里的人 兼爱——如何处理暴力和色情问题 ※观看和阅读暴力资料有引起暴力性犯罪的动机倾向,并在人们的头脑中发展成一种全社会的具 有破坏性的暴力印象,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付诸行动,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累积性的。 ①视觉描绘 ②犯罪模仿 ③恐怖免疫 ④洗涤效果 第三章 媒介与性别 课时:3 周,共 6 课时 一、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女权主义(Feminism) 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思 想启蒙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 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伦理等领域,并导致当代声势浩 大的女权主义运动。 2、我国的情况 1995 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 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 领》。在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中包括“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 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 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二、社会性别视角 对社会性别(gender)和生理性别(sex)作出区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或 非主体性不是一种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 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别视角 就意味着发现、批评和改造社会或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李普曼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特有的固 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若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 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若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 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 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口、媒介如何参与制造性别刻板印象 1、媒介描述的“稳定”功能 2、制造集体幻象,对弱势群体进行“消音” 3、媒介传播的(男权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白、意识量尺 一分析男、女性别意识的方法: 1、贬低她 2、使她停留在她的位置 3、呈现前进的女性形象 4、承认她是完全平等的 5、非刻板印象的 四、社会性别话语体系中的传媒 (、历史 口、妇女媒介的发展 1、现状 2、媒介中的妇女 ①、传播科系学生性别比 ②、传播科系教师性别比 ③、女性新闻工作者多数以上分布在发达地区 ④、新闻机构中男女分布比例和职务情况 ⑤、新闻机构中男女收入比 3、妇女媒介:妇女替代性媒介(由妇女个人或妇女组织来控制经营的媒介):主流媒介中的妇女 媒介 4、妇女媒介的重婴性 ①帮助妇女认识到自身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赋权妇女 ②通过媒介宣传影响社会意识和舆论、建立性别平等的文化 ③影响决策者,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5、妇女媒介使命的实现 ①有关妇女的问题和事件,应该成为妇女媒介的主流新闻,而不仅局限于妇女生活方式 ②承认并尊重妇女的多样性 ③鼓励女性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意见 348/381
348 / 381 “刻板印象”是李普曼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 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 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 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 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㈠、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㈡、媒介如何参与制造性别刻板印象 1、媒介描述的“稳定”功能 2、制造集体幻象,对弱势群体进行“消音” 3、媒介传播的(男权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㈢、意识量尺------分析男、女性别意识的方法: 1、贬低她 2、使她停留在她的位置 3、呈现前进的女性形象 4、承认她是完全平等的 5、非刻板印象的 四、社会性别话语体系中的传媒 ㈠、历史 ㈡、妇女媒介的发展 1、现状 2、媒介中的妇女 ①、传播科系学生性别比 ②、传播科系教师性别比 ③、女性新闻工作者多数以上分布在发达地区 ④、新闻机构中男女分布比例和职务情况 ⑤、新闻机构中男女收入比 3、妇女媒介:妇女替代性媒介(由妇女个人或妇女组织来控制经营的媒介);主流媒介中的妇女 媒介 4、妇女媒介的重要性 ①帮助妇女认识到自身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赋权妇女 ②通过媒介宣传影响社会意识和舆论、建立性别平等的文化 ③影响决策者,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5、妇女媒介使命的实现 ①有关妇女的问题和事件,应该成为妇女媒介的主流新闻,而不仅局限于妇女生活方式 ②承认并尊重妇女的多样性 ③鼓励女性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意见
④注重将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积极的力量来表现 ⑥对妇女进行社会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妇女传播性别平等文化的能力 ※媒介教育:从家长制(Paternalism))到 赋权(Empowerment):通过媒介教有授予受教有者分析判断媒介的能力 媒介教有的意义: 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 2、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 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 4、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白、大众传媒中出现的第三类女性报道: 强化女性独有的存在形式,突破以往激进女性主义 的局限 英国研究者用数量不足(scarcity)、模式化(stereotype)、色情(pornography)、暴力 (violence)总结了全球媒体的女性报道的共同特点 基布逊姑娘(Gibson Girl) 五、赋权与维权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2、知晓权(the right to k知ow) 3、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edia) 4、性别化的信息和传播技术 第四章、世界媒体的发展态势 课时:3周,共6课时 一、世界煤体的发展态势 1、 一批媒介超级大公司独霸了媒介世界 巨型媒介大公司实行跨行业经营 3、 媒介巨头的跨国经营 4、 媒介巨头全力采用新技术、向数字化、互联网进军 二、当前世界媒体态势所带来的影响 1、政治秩序 2、经济秩序 3、宗教信仰、道德水准 4、国家内部传播秩序 三、媒介集团化的背景: 1、是政府加强党报经济实力的手段 2、是治理媒介无序竞争的方法 3、是顺应国际湖流的趋势 四、媒介品牌竞争 349/381
349 / 381 ④注重将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积极的力量来表现 ⑤对妇女进行社会性别教育、媒介素养 教育,提高妇女传播性别平等文化的能力 ※媒介教育:从家长制(Paternalism)到 赋权(Empowerment):通过媒介教育授予受教育者分析判断媒介的能力。 媒介教育的意义: 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 2、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 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 4、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㈢、大众传媒中出现的第三类女性报道:——强化女性独有的存在形式,突破以往激进女性主义 的局限 英国研究者用数量不足(scarcity)、模式化(stereotype)、色情(pornography)、暴力 (violence)总结了全球媒体的女性报道的共同特点 基布逊姑娘(Gibson Girl) 五、赋权与维权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 2、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 3、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edia) 4、性别化的信息和传播技术 第四章、世界媒体的发展态势: 课时:3 周,共 6 课时 一、世界媒体的发展态势 1、 一批媒介超级大公司独霸了媒介世界 2、 巨型媒介大公司实行跨行业经营 3、 媒介巨头的跨国经营 4、 媒介巨头全力采用新技术、向数字化、互联网进军 二、当前世界媒体态势所带来的影响: 1、政治秩序 2、经济秩序 3、宗教信仰、道德水准 4、国家内部传播秩序 三、媒介集团化的背景: 1、是政府加强党报经济实力的手段 2、是治理媒介无序竞争的方法 3、是顺应国际潮流的趋势 四、媒介品牌竞争
1、自身宜传广告 A、本台播放推 B、跨频道推广 C、跨媒体推广 D、行业组织的宣传推广“电视宣传行销联合会”(“Promax”),在全球拥有近3000会员。 http:/mw,promax.tv。 “电视网设计联合会”(BDA)http:/ww,bda.tv。 2、广告媒介VS新闻姓介 3、特殊事件对新闻/广告的影响 4、提高服务意识 五、新闻频道节目构成 整点(以栏目内插播为主,压缩广告时段,保障广告的有效收视率,栏目间用于节目宜传、公益 广告) 分类(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强化广告与节目的关联性 直播(对新闻事件同步报道,对重大事件广告资源实行预售制/广告价格双轨制 专题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和观点阐述,塑造栏目品牌,提高影响力,有助于企业塑造品牌,创造 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新闻频道的三大亮点 女现场直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 ☆深度报道 ☆主持人 ★从频道专业化看收视率和满意度 ★新闻频道的广告环境及商业价值 ★新闻频道广告设置基本原则 节目广告传播价值=到达千人×忠诚度×目标观众人均收入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 比, 到达率:特定时间段内,收看过某一频道(或节目)的不重复的观众人数占观众总数的百分比 ★另类视角看新闻频道 第五章:媒体奇观 课时:2周,共4课时 一、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 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 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吉登斯) 二、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以及对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 的“征服”。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群体情感的一种宜泄。媒介事件具有对日常生活及 常规的干扰、对消费主义(如广告)的某种抵制、对以往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化解或搁置(尽 350/381
350 / 381 1、自身宣传广告 A、本台播放推广 B、跨频道推广 C、跨媒体 推广 D、行业组织的宣传推广“电视宣传行销联合会”(“Promax”),在全球拥有近 3000 会员。 http://www.promax.tv。 “电视网设计联合会”(BDA) http://www.bda.tv。 2、广告媒介 VS 新闻媒介 3、特殊事件对新闻/广告的影响 4、提高服务意识 五、新闻频道节目构成 整点 (以栏目内插播为主,压缩广告时段,保障广告的有效收视率,栏目间用于节目宣传、公益 广告 ) 分类 (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强化广告与节目的关 联性 直播(对新闻事件同步报道,对重大事件广告资源实行预售制/广告价格双轨制 专题 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和观点阐述,塑造栏目品牌,提高影响力,有助于企业塑造品牌,创造 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新闻频道的三大亮点 ☆现场直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 ☆深度报道 ☆主持人 ★从频道专业化看收视率和满意度 ★新闻频道的广告环境及商业价值 ★新闻频道广告设置基本原则 节目广告传播价值=到达千人×忠诚度×目标观众人均收入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 比, 到达率:特定时间段内,收看过某一频道(或节目)的不重复的观众人数占观众总数的百分比 ★另类视角看新闻频道 第五章:媒体奇观 课时:2 周,共 4 课时 一、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 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 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吉登斯) 二、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以及对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 的“征服”。是 “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群体情感的一种宣泄。媒介事件具有对日常生活及 常规的干扰、对消费主义(如广告)的某种抵制、对以往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化解或搁置(尽
管可能是暂时的),还表现出“垄断性”即“霸权性”。媒介事件通常“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 广告宣传”,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凯茨认为,媒介事件 可分为:“竞赛”(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征服”(如字航员登月或一次具有挑战性的 出访)和“加冕”(如皇室婚礼、就职与颁奖典礼)。 三、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 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介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 事件。那些用“突发新闻”的标签来吸引受众的事件。 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象时,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催眠和麻癖的作用十分有效。奇观 成为一种趋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中介物认识世界。(盖·德堡) 第六章、危机事件与媒体报道 课时:3周,共6课时 一、危机(Crisis),源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的原始含义是游离于生死之间状态。 1、灾难说一一危机就是灾难性事件。 2、关口说一一强调危机是事件处于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 3、状态说—一危机是由于各种压力和不确定因素所导致的危难或迷失状态。 4、挑战说 一强调危机是危机事件对个人、组织和社会所形成的挑战,并无法按照常规的方式解 决。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 二、危机传播: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 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 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四类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四、我国的危机形态特点 1、危机涉及的重点领域突出 2、突发公共事件呈现较高频次、较大规模 3、危机的社会影响增大、全球化程度加深 五、危机、突发公共事件与中国媒体报道的推动因素: 1、改革开放的推进 2、全球化的推动 3、互联网的作用 六、危机报道的功能 1、潜伏期的预警功能。 2、爆发期的告知功能, 3、扩散期的协调功能 4、消退期的反思功能。 351/381
351 / 381 管可能是暂时的),还表现出 “垄断性”即“霸权性”。媒介事件通常 “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 广告宣传”,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凯茨认为,媒介事件 可分为: “竞赛”(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征服”(如宇航员登月或一次具有挑战性的 出访)和“加冕”(如皇室婚礼、就职与颁奖典礼)。 三、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 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介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 事件。那些用“突发新闻”的标签来吸引受众的事件。 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象时,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催眠和麻痹的作用十分有效。奇观 成为一种趋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中介物认识世界。(盖·德堡) 第六章、危机事件与媒体报道 课时:3 周,共 6 课时 一、危机(Crisis),源于希腊语中的 Krinein,的原始含义是游离于生死之间状态。 1、灾难说——危机就是灾难性事件。 2、关口说——强调危机是事件处于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 3、状态说——危机是由于各种压力和不确定因素所导致的危难或迷失状态。 4、挑战说——强调危机是危机事件对个人、组织和社会所形成的挑战,并无法按照常规的方式解 决。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 二、危机传播: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 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 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四类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四、我国的危机形态特点 1、危机涉及的重点领域突出 2、突发公共事件呈现较高频次、较大规模 3、危机的社会影响增大、全球化程度加深 五、 危机、突发公共事件与中国媒体报道的推动因素: 1、改革开放的推进 2、全球化的推动 3、互联网的作用 六、危机报道的功能: 1、潜伏期的预警功能。 2、爆发期的告知功能。 3、扩散期的协调功能 4、消退期的反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