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 2017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但 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 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 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四裔”并无自大、歧视 “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中国正史都不乏对 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 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 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 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 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 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 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 观点看世界。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 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 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 地位。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 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 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 步。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 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 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 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 封闭和孤立的。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 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 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 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 正扼杀过。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 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 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绝密★启用 2017 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 10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但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 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 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四裔”并无自大、歧视 “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中国正史都不乏对 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 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 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 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 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 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 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 观点看世界。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 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 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 地位。20 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 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 6000 年前;彩 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 步。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 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 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 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 封闭和孤立的。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 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 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 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 正扼杀过。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 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 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 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 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 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 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 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 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 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 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 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这 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 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 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 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 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 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 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 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 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 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 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 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 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 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 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 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 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 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 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 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 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 6000 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 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 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 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这 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 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4-6 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 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 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 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 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 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 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 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 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 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 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 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 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 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
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 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 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 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 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 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 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 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 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 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 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 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 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 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 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 ˉ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 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 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 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 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 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 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 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 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 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 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 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 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 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 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 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 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 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 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 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 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 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 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 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 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 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 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 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 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 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 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 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 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 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 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 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 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 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 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 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 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 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 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 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冋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 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 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 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 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 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 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 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 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 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 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 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 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 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 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 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 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 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3 分)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 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 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 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 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 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 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 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 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 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 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 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 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 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 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 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 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 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 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 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 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 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 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 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 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 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 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 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 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 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 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 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 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 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 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 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 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 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 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 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 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 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 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 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 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 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 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 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 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 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 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 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 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 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 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 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 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 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 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 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 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 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 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 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 年 4 月 10 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 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 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 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 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 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