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 至6页,第Ⅱ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u)隽(jun)永忙不迭(die)返璞(pu)归真 B.信笺(qian)洗漱(shu)一溜(liu)烟恪(ke)守不渝 C.收敛(lian)蕴藉(jie)一刹(cha)那敷衍塞(se)责 D.整饬(chi)框( kuang)架肇(zhao)事者心无旁鹜(wu)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A项隽(jn)永--jan,B项信笺(qin)--jin,D项 心无旁鹜一一心无旁骛。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 层级为识记A。中华资*源%库 【名师点睛】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 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 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 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 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 意思辨析正误。如骛:追求。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 真与美就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的程度。 A.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Ⅰ卷 1 至 6 页,第Ⅱ卷 7 至 11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敷衍塞.(sè)责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答案】C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 层级为识记 A。中/华-资*源%库 【名师点睛】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 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 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 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 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 意思辨析正误。如骛:追求。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 真与美就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 C.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 D.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运用。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选项。结合 “人文素养中”,主要讲“美”的内涵或者内容也可以;“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可知,前面主要讲 两者的不同发展方向,可用“分道扬镳”;“达到与直”地位相当,可用“分庭抗礼”,综合D项正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 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淸所用成语的前后语 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③“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可知,前面主要讲 两者的不同发展方向;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 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 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岀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 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 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 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 境”;B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C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该是“完 成后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
B.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C.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答案】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 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 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③“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可知,前面主要讲 两者的不同发展方向;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 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 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 的增长在 15%到 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 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 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 项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 境”;B 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C 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该是“完 成后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
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本题A项搭配不当,“营造”“形 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境”。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 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 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 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 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B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注意题干的要求 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 、午、未、申、酉、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 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 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 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语考查文化常识。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x书寒易》 《礼次春秋X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诗》 《书》《礼》《易》《春秋》《乐》。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 谓《诗》、《书》、《礼》、《易》、《春秋》、《乐》。结合语境分析,《师说》中主要强调从师 学习,应该选择与书本有关的含义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 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 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 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 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
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本题 A 项搭配不当,“营造”“形 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境”。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 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 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 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 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 B 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注意题干的要求, 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 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 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 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诗》 《书》《礼》《易》《春秋》《乐》。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 谓《诗》、《书》、《礼》、《易》、《春秋》、《乐》。结合语境分析,《师说》中主要强调从师 学习,应该选择与书本有关的含义。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 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 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 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 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
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 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 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 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 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 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 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 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 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 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 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 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 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 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 然界的细膩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 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 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 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 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 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 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 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 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 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 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 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 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 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 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 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 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24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 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 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 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 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 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 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 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 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 ...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 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 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 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 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 ...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 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 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 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 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 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 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 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 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 6.C 【解析】 5.试题分析:A项““阴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 在原文第三段后半部分,由原文可知“夏历”“农历”俗称“阴历”“旧历”,是“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 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 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 “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类型, 解答时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通过与原文对比就会发现,B项对应 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的依据在原文第四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三项都 与原文内容相符:而A项则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6.试题分析:C项偷换概念,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某些历史时期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 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 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 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 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 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 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 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 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 5.A 6.C 7.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 “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类型, 解答时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通过与原文对比就会发现,B 项对应 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 项的依据在原文第四段,D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三项都 与原文内容相符;而 A 项则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6.试题分析:C 项偷换概念,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某些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