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 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 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 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 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 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 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 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 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 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 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 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徳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 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 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奧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 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 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一开始: “甫”读作p 意思是“刚刚” B.告罄 “罄”读作qi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j 意思是“路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 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 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 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 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 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 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 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 8.1 厘米、厚只有 0.3 厘米、憨态可掬.的 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 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 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 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 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 工业用齿轮;1929 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 1500℃的 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 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 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甫.一开始: “甫”读作 pǔ 意思是“刚刚” B.告罄.: “罄”读作 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 “津”读作 jīn 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 “掬”读作j 意思是“令人喜爱” 【答案】 2.B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提到“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并没有分 析以前文物展览参观人少的具体原因。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句为“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 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 “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为“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 发”。故答案应为A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北京卷论述类文本必考内容。这类题 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 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 转换。分辨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 A项就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字义的能力。A项字音错,“甫”应读作f。C项加点字 的解释错误,“津”的意思是“渡口”,“乏人问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过问。D项加点 字的解释错误,“掬”的意思是“用两手捧”。“憨态可掬”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 以用手捧住一样,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故本题应选B项。【考 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名师点睛】将字音、字义渗透到现代文阅读中考査是北京卷近几年的常见题型。一般字音 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 如本题中“甫”是统读字,“掬”是形声字,都属于易误读的字。对这类题目,备考时 可采用音义结合法、联想法、推断法、记少不记多法,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 合。对于词义的辨析,则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语素的意思来辨识: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望文生义等错误类型,如本题B 项对“津”的解释忽略了加点字的本来意思,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材料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 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 字技术,打破了层层璧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 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
D.憨态可掬.: “掬”读作 jū 意思是“令人喜爱” 【答案】 1.A 2.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北京卷论述类文本必考内容。这类题 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 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 转换。分辨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 A 项就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字义的能力。A 项字音错,“甫”应读作 fǔ。C 项加点字 的解释错误,“津”的意思是“渡口”,“乏人问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过问。D 项加点 字的解释错误,“掬”的意思是“用两手捧”。“憨态可掬”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 以用手捧住一样,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故本题应选 B 项。【考 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将字音、字义渗透到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是北京卷近几年的常见题型。一般字音 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 如本题中“甫”是统读字,“掬”是形声字,都属于易误读的字。对这类题目,备考时 可采用音义结合法、联想法、推断法、记少不记多法,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 合。对于词义的辨析,则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语素的意思来辨识;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望文生义等错误类型,如本题 B 项对“津”的解释忽略了加点字的本来意思,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 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 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 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
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 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 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 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 “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 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 《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 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 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煕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 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 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 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 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 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 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 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 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虛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 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 坑外观看,有了Ⅴ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 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 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 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
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 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 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 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 “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 在 1981 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 《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 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 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 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 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 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 魅力。此 APP 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 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 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 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 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 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 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 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 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 坑外观看,有了 VR 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 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 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 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 VR 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 分) A.身不由己 B.感同身受 C.设身处地 D.身临其境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 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 3.B 【解析】 3.试题分析:B项“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文中没有依据。A项由材料二第一段“感谢数字技术…… 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筼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可概括岀;C 项由材料二第二段“‘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可橛括岀;D项由材料二第二段“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扈,看到了敦煌壁画”,第三段“在 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第四段“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 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等句子可概括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理解,不正确的 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 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C、D三项 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而B项却属于无中生有。 4.试题分析: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感同身受:原 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 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 别人的处境着想。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材料二最 后一段说“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 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然后以游客观看兵马俑为例,说明VR技术可以使游客 仿佛自己化作了兵马俑,置身其中得到真实的感受,用“身临其境”恰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又考查正确使用及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这种 将语知渗透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査的方式是北京卷常见的题型。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依据原 文总结出Ⅴ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然后辨析所给成语的含义,找到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 句来描述这一现 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 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 3.B 4.D 5.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 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 A、C、D 三项 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而 B 项却属于无中生有。 4.试题分析: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感同身受:原指 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 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 别人的处境着想。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材料二最 后一段说“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 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然后以游客观看兵马俑为例,说明 VR 技术可以使游客 仿佛自己化作了兵马俑,置身其中得到真实的感受,用“身临其境”恰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又考查正确使用及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这种 将语知渗透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方式是北京卷常见的题型。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依据原 文总结出 VR 技术带给人的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然后辨析所给成语的含义,找到
答案。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 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 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 的对象等。本题所给四个成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其中“身不由己”强调自己不能做主, “感同身受”强调未亲身经历却像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强调为他人着想,“身 临其境”强调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答案应为D项。 5.试题分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意 思是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可以用来描述“文物原来只为少 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自唐代 诗人杜甫的《赠花卿》,意思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强调 的是稀少,与“走近大众”不符。“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元末诗人 高明的《琵琶记》,意思是科举时代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 但一旦考上,皇帝封官赐爵,天下人就都知道了,与文物从“专家”到“大众”的过程 不相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意思是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表达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对未来的 期许,与题干要求不一致。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査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从 原文出发,理解题干所说的“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的 含意,然后分析所给诗句的含意,仔细对比,找出答案。分析诗句时既要理解诗句的表 层含意,又要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文物原来只为少 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意思是说文物以前只是专家学者研究赏玩之物 现在文物普遍得到大众的认识,走进了普通人家。所给四组诗句中,能体现出这一含意 的应为D项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 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 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 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 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 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 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 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
答案。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 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 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 的对象等。本题所给四个成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其中“身不由己”强调自己不能做主, “感同身受”强调未亲身经历却像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强调为他人着想,“身 临其境”强调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答案应为 D 项。 5.试题分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意 思是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可以用来描述“文物原来只为少 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自唐代 诗人杜甫的《赠花卿》,意思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强调 的是稀少,与“走近大众”不符。“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元末诗人 高明的《琵琶记》,意思是科举时代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 但一旦考上,皇帝封官赐爵,天下人就都知道了,与文物从“专家”到“大众”的过程 不相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意思是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表达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对未来的 期许,与题干要求不一致。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从 原文出发,理解题干所说的“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的 含意,然后分析所给诗句的含意,仔细对比,找出答案。分析诗句时既要理解诗句的表 层含意,又要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文物原来只为少 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意思是说文物以前只是专家学者研究赏玩之物, 现在文物普遍得到大众的认识,走进了普通人家。所给四组诗句中,能体现出这一含意 的应为 D 项。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 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 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 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 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 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 最大的隐患。2003 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 30 多万人次,2014 年已增长到 81 万人次。 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 3000 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