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和病理】 。 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上呼吸道 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如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及IgA分泌 等。 增殖后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发生病毒血症,播 散入不同器官,如腮腺、中枢神经系统等。 在这些器官中病毒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循环, 散布至第一次未曾侵入的其他器官,引起炎症, 临床呈现不同器官相继出现病变的症状
【发病机制和病理】 • 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上呼吸道 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如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及IgA分泌 等。 • 增殖后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发生病毒血症,播 散入不同器官,如腮腺、中枢神经系统等。 • 在这些器官中病毒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循环, 散布至第一次未曾侵入的其他器官,引起炎症, 临床呈现不同器官相继出现病变的症状
病理变化特征是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 包括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 润和腺泡坏死等 因腺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腺管中充 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而常致阻塞,唾液 淀粉酶排出受阻而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 加。 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等亦可发生类似 的病理改变
• 病理变化特征是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 包括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 润和腺泡坏死等。 • 因腺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腺管中充 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而常致阻塞,唾液 淀粉酶排出受阻而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 加。 • 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等亦可发生类似 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本病前驱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 度增高,头痛、肌痛等 。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一 10天。 ·a常一侧先肿2一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 肿大 ·b有时肿胀仅为单侧。 ·c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d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临床表现】 • 本病前驱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 度增高,头痛、肌痛等。 •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 10天。 • a 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 肿大 • b有时肿胀仅为单侧。 • c 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 d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 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 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 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肿痛在3一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及软腭可有肿胀, 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 亦可出现水肿。 ·腮腺肿大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持续 5一7天后消退。 ·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寻麻疹
• 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 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 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 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 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 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及软腭可有肿胀, 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 亦可出现水肿。 • 腮腺肿大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持续 5—7天后消退。 • 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寻麻疹
【并发症】 (一)脑膜脑炎 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男性较女性多3一5倍,发病机制: ①神经元为原发感染,腮腺炎与脑炎同时发生; ②感染后脑炎伴有脱髓鞘病变,此型脑炎常在 腮腺肿大后10天左右发生 腮腺炎脑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膜炎不易鉴别, 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脑脊液 蛋白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大多<500×106/L, 亦有>1000×10/L者,以淋巴细胞为主。疾病 早期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 腮腺炎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 脑炎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有报道 腮腺炎感染后引起大脑导水管阻塞和脑积水
【并发症】 • (一)脑膜脑炎 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男性较女性多3—5倍,发病机制: • ①神经元为原发感染,腮腺炎与脑炎同时发生; • ②感染后脑炎伴有脱髓鞘病变,此型脑炎常在 腮腺肿大后10天左右发生。 • 腮腺炎脑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膜炎不易鉴别, 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脑脊液 蛋白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大多<500×106/L, 亦有>1000×106/L者,以淋巴细胞为主。疾病 早期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 腮腺炎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 • 脑炎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有报道 腮腺炎感染后引起大脑导水管阻塞和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