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一节概述 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 (一)注射剂的含义 注射剂(injection)俗称针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 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注射剂 由药物、附加剂、溶剂和特制的容器组成,并需要在配制过程中经过灭菌处理或采用无菌操 作等工艺,以防止变质与污染微生物、热原的一种剂型。 中药注射剂系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药材经提取、纯化后 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 的无菌制剂。 (二)注射剂的特点 注射剂由于可以从皮内、皮下、肌内、穴位、静脉和脊椎腔等部位注射给药,为临床治 疗、急救和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因药液直接注入人体的组织、器官或血管内,故吸收快,作用 迅速。尤其是静脉注射,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需经过吸收阶段,往往是注射刚结束, 血药浓度已达高峰,特别适宜于抢救危重病人或给病人提供能量。注射给药,药物不经胃肠 道,亦不受消化液及食物的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制剂某些药物受其本身理化性质的影响,不易被胃肠道吸 收,或易被消化液所破坏,或对胃肠道具有刺激性。把这些药物制成注射剂后,采用注射给 药途径可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如注射用天花粉蛋白。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临床上某些昏迷、抽搐、痉厥不能吞咽,或有其他消化 系统障碍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选择注射方式是有效的给药途径。 4.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时、定位、定向的作用包括局部注射、关节腔注射、穴位注射 等。例如用于长效避孕的炔诺酮控释注射剂,用于痔核局部定位枯痔的消痔灵注射液以及抗 癌脂质体靶向给药注射剂
1 第九章 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 (一)注射剂的含义 注射剂(injection)俗称针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 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注射剂 由药物、附加剂、溶剂和特制的容器组成,并需要在配制过程中经过灭菌处理或采用无菌操 作等工艺,以防止变质与污染微生物、热原的一种剂型。 中药注射剂系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药材经提取、纯化后 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 的无菌制剂。 (二)注射剂的特点 注射剂由于可以从皮内、皮下、肌内、穴位、静脉和脊椎腔等部位注射给药,为临床治 疗、急救和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1.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因药液直接注入人体的组织、器官或血管内,故吸收快,作用 迅速。尤其是静脉注射,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需经过吸收阶段,往往是注射刚结束, 血药浓度已达高峰,特别适宜于抢救危重病人或给病人提供能量。注射给药,药物不经胃肠 道,亦不受消化液及食物的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2.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制剂 某些药物受其本身理化性质的影响,不易被胃肠道吸 收,或易被消化液所破坏,或对胃肠道具有刺激性。把这些药物制成注射剂后,采用注射给 药途径可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如注射用天花粉蛋白。 3.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临床上某些昏迷、抽搐、痉厥不能吞咽,或有其他消化 系统障碍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选择注射方式是有效的给药途径。 4. 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时、定位、定向的作用 包括局部注射、关节腔注射、穴位注射 等。例如用于长效避孕的炔诺酮控释注射剂,用于痔核局部定位枯痔的消痔灵注射液以及抗 癌脂质体靶向给药注射剂
5.某些注射剂可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 注射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使用不便,注射疼痛。 (2)质量要求比其他剂型严格,使用不当危险性大。 (3)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设备和环境要求较高,成本较高。 二、注射剂的分类 注射剂按分散系统,一般分为四类。 1.溶液型注射剂根据溶剂种类不同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以水溶性的注射剂最为 常用。对于易溶于水,且在水中稳定的药物,或者本身溶解度不大,但经采用增溶剂、助溶 剂能增加溶解度的药物,均可制成水溶性注射液。如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有些在水中难溶或注射后希望延长药效的药物 可制成油溶性注射液。如维生素E注射液、己烷雌酚注射液等。但油溶性注射液一般仅供肌 肉注射用。 2.混悬液型注射剂对某些水难溶性药物或因在水溶液中不稳定而制成水不溶性衍生 物的药物,固体微粒可定向分布的药物或者需要延长药物疗效的药物,适宜制成水或油的混 悬液。一般仅供肌肉或关节腔内注射用,供静脉注射者,含2μm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99%以 上。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喜树碱混悬注射液等。 3.乳浊液型注射剂水不溶性的液体药物如挥发油、脂肪油等,在乳化剂和机械力的共 同作用下分散在注射用水中制成的乳浊液。一般分散相微粒大小在1~10μm范围内,供静脉 注射的乳剂,微粒大小应控制在1μm左右。如莪术油注射液、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等。 4.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系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用适宜的灭菌 溶液配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混悬液的灭菌粉状或无菌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用溶剂配制后 注射,也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注射用无菌粉末适用于稳定性差,或制成溶液后不 稳定,易变质的药物。如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茵栀黄、注射用蜂毒(冻干)等。有些蛋白 质、多肽或酶制剂及生物制品为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经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 粉针,如注射用天花粉蛋白、注射用蚓激酶、注射用ā一糜蛋白酶、注射用胎盘白蛋白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液为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将注射液改为注射用粉针。如双黄连注 射液改为注射用双黄连(冻干)、血栓通注射液改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清开灵注射液
2 5. 某些注射剂可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 如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 注射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使用不便,注射疼痛。 (2)质量要求比其他剂型严格,使用不当危险性大。 (3)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设备和环境要求较高,成本较高。 二、注射剂的分类 注射剂按分散系统,一般分为四类。 1. 溶液型注射剂 根据溶剂种类不同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以水溶性的注射剂最为 常用。对于易溶于水,且在水中稳定的药物,或者本身溶解度不大,但经采用增溶剂、助溶 剂能增加溶解度的药物,均可制成水溶性注射液。如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有些在水中难溶或注射后希望延长药效的药物 可制成油溶性注射液。如维生素 E 注射液、己烷雌酚注射液等。但油溶性注射液一般仅供肌 肉注射用。 2. 混悬液型注射剂 对某些水难溶性药物或因在水溶液中不稳定而制成水不溶性衍生 物的药物,固体微粒可定向分布的药物或者需要延长药物疗效的药物,适宜制成水或油的混 悬液。一般仅供肌肉或关节腔内注射用,供静脉注射者,含 2μm 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 99%以 上。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喜树碱混悬注射液等。 3. 乳浊液型注射剂 水不溶性的液体药物如挥发油、脂肪油等,在乳化剂和机械力的共 同作用下分散在注射用水中制成的乳浊液。一般分散相微粒大小在 1~10μm 范围内,供静脉 注射的乳剂,微粒大小应控制在 1μm 左右。如莪术油注射液、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等。 4. 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系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用适宜的灭菌 溶液配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混悬液的灭菌粉状或无菌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用溶剂配制后 注射,也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注射用无菌粉末适用于稳定性差,或制成溶液后不 稳定,易变质的药物。如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茵栀黄、注射用蜂毒(冻干)等。有些蛋白 质、多肽或酶制剂及生物制品为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经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 粉针,如注射用天花粉蛋白、注射用蚓激酶、注射用 α-糜蛋白酶、注射用胎盘白蛋白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液为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将注射液改为注射用粉针。如双黄连注 射液改为注射用双黄连(冻干)、血栓通注射液改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清开灵注射液
改为注射用清开灵等。 三、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体内,故在其生产、贮藏以及使用过程中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质量要求。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一般有: 1.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按照《中国药典》中无菌检查法项下 的方法检查,应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2.无热原或无细菌内毒素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对注射量大的,特别是供 静脉及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尤其是注射用水,均需进行无菌或无细菌内毒素检查,应符合 《中国药典》规定。 3.可见异物注射液在规定的条件下检查,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色泽较深的 品种,可根据其色泽的深浅程度提高检查光源的强度,也可采用注射剂异物检查仪进行检查。 大体积注射剂对可见异物的要求更严格。 4.不溶性微粒溶液型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用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 液,均需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5.pH值注射剂的H值要求与血液相等或相近,因血液的H值为7.4,故注射剂一般 应控制在pH4~9范围内,且同一品种的pH值允许差异范围不超过1.0。偏酸偏碱都会产生疼 痛或组织坏死等副作用。 6.渗透压和等张性注射剂的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供静脉注射量 大的注射剂,则要求具有与血液相同的等张性。对于某些虽然达到等渗,但仍然有可能发生 不同程度溶血现象的注射剂,可调节成等张溶液来解决。 7.安全性注射剂必须经局部刺激性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试验、一 般药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对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符合规定后方可 应用于临床。 8.稳定性注射剂多系水溶液,而且从生产到使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稳定性问题比其 他剂型更为突出。故要求注射剂具有必要的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确保 产品在贮存期间安全有效。 9.降压物质有些注射液,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其降压物质必须符合规定,以保证用 药安全
3 改为注射用清开灵等。 三、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体内,故在其生产、贮藏以及使用过程中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质量要求。 按照《中国药典》2005 年版要求,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一般有: 1. 无菌 注射剂成品中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按照《中国药典》中无菌检查法项下 的方法检查,应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2. 无热原或无细菌内毒素 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对注射量大的,特别是供 静脉及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尤其是注射用水,均需进行无菌或无细菌内毒素检查,应符合 《中国药典》规定。 3. 可见异物 注射液在规定的条件下检查,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色泽较深的 品种,可根据其色泽的深浅程度提高检查光源的强度,也可采用注射剂异物检查仪进行检查。 大体积注射剂对可见异物的要求更严格。 4. 不溶性微粒 溶液型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用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 液,均需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5. pH 值 注射剂的 pH 值要求与血液相等或相近,因血液的 pH 值为 7.4,故注射剂一般 应控制在 pH4~9 范围内,且同一品种的 pH 值允许差异范围不超过 1.0。偏酸偏碱都会产生疼 痛或组织坏死等副作用。 6. 渗透压和等张性 注射剂的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供静脉注射量 大的注射剂,则要求具有与血液相同的等张性。对于某些虽然达到等渗,但仍然有可能发生 不同程度溶血现象的注射剂,可调节成等张溶液来解决。 7. 安全性 注射剂必须经局部刺激性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试验、一 般药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对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符合规定后方可 应用于临床。 8. 稳定性 注射剂多系水溶液,而且从生产到使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稳定性问题比其 他剂型更为突出。故要求注射剂具有必要的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确保 产品在贮存期间安全有效。 9. 降压物质 有些注射液,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其降压物质必须符合规定,以保证用 药安全
10.有关物质检查 系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注射剂后,残留在注射剂中可能含 有并需要控制的物质,一般应检查蛋白质、鞣质、树脂、草酸盐、钾离子、重金属、砷盐和 炽灼残渣等。 11.含量测定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和附加剂的不同,一般应测定总固体量、单一成 分含量、有效部位含量。对于含有剧毒药药味时,必须制定该有毒成分的限量。 四、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根据医疗上的需要,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 注射、脊椎腔注射、穴位注射和局部病灶注射七种。给药途径和给药部位不同,药物的吸收 方式和作用特点也不一样。 1.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前者用量小,一般5~50l,后者用 量大,可多至数千毫升,大剂量称“输液剂”,多为水溶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 直接注入血液中,无吸收过程,一般可视为完全吸收,注射后1~2分钟就能以高浓度分布到 靶器官及组织中,起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提供营养之用。静脉注射剂多为水溶液、 OW乳剂或粒径较小的混悬型注射液,而一般混悬型注射液和油溶液不能采用静脉注射方式。 静脉注射的药液应调节pH及渗透压,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物,均不宜静 脉给药。静脉注射剂一般不得添加抑菌剂。 近年来,一些供静脉注射给药的OW乳剂、微粒型混悬液等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己开始应 用于临床。由于淋巴系统转运的特殊性,内相液滴大小为1μm左右的乳剂和粒径小于2μm 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能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吞噬,并贮留在网状 内皮系统丰富的肝、肺、脾等脏器内,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获得高浓度而达到定向分布的作用。 故能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疗效提高,剂量减小,毒副作用降低。目前将一些营养性物质、 脂溶性化学药物、中药挥发油甚至脂肪油制成供静脉注射的O/W乳剂在临床上己得到普遍应 用。如蛋白质脂肪乳剂、氨基酸脂肪乳剂、脂溶性维生素乳剂、中药鸦胆子油静脉乳剂等。 供一般注射的混悬注射液,颗粒应小于15μm,而供静脉注射用的混悬注射液,则要求2μm 以下的颗粒不得低于99%,否则易引起静脉栓塞。如喜树碱混悬注射液。 2.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大都在臀肌或上臂三角肌。一次剂量一般 为1~5ml。肌肉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肌注后,药物从注射 部位的扩散及向血流的转运是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向结缔组织内扩散,透过毛细血管壁向
4 10. 有关物质检查 系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注射剂后,残留在注射剂中可能含 有并需要控制的物质,一般应检查蛋白质、鞣质、树脂、草酸盐、钾离子、重金属、砷盐和 炽灼残渣等。 11. 含量测定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和附加剂的不同,一般应测定总固体量、单一成 分含量、有效部位含量。对于含有剧毒药药味时,必须制定该有毒成分的限量。 四、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根据医疗上的需要,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 注射、脊椎腔注射、穴位注射和局部病灶注射七种。给药途径和给药部位不同,药物的吸收 方式和作用特点也不一样。 1.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前者用量小,一般 5~50ml,后者用 量大,可多至数千毫升,大剂量称“输液剂”,多为水溶液,如 0.9%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 直接注入血液中,无吸收过程,一般可视为完全吸收,注射后 1~2 分钟就能以高浓度分布到 靶器官及组织中,起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提供营养之用。静脉注射剂多为水溶液、 O/W 乳剂或粒径较小的混悬型注射液,而一般混悬型注射液和油溶液不能采用静脉注射方式。 静脉注射的药液应调节 pH 及渗透压,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物,均不宜静 脉给药。静脉注射剂一般不得添加抑菌剂。 近年来,一些供静脉注射给药的 O/W 乳剂、微粒型混悬液等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已开始应 用于临床。由于淋巴系统转运的特殊性,内相液滴大小为 lμm 左右的乳剂和粒径小于 2μm 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能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吞噬,并贮留在网状 内皮系统丰富的肝、肺、脾等脏器内,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获得高浓度而达到定向分布的作用。 故能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疗效提高,剂量减小,毒副作用降低。目前将一些营养性物质、 脂溶性化学药物、中药挥发油甚至脂肪油制成供静脉注射的 O/W 乳剂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 用。如蛋白质脂肪乳剂、氨基酸脂肪乳剂、脂溶性维生素乳剂、中药鸦胆子油静脉乳剂等。 供一般注射的混悬注射液,颗粒应小于 15μm,而供静脉注射用的混悬注射液,则要求 2μm 以下的颗粒不得低于 99%,否则易引起静脉栓塞。如喜树碱混悬注射液。 2. 肌内注射 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大都在臀肌或上臂三角肌。一次剂量一般 为 l~5ml。肌肉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肌注后,药物从注射 部位的扩散及向血流的转运是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向结缔组织内扩散,透过毛细血管壁向
血中运行,其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扩散的有效总面积和注射部位血管的分布, 通常注射液的分布愈广,吸收愈快。药物水溶液肌注后可在10~30分钟内吸收,而油性溶剂 对组织的亲和力比水性溶剂小,所以油注射液在给药部位的扩散分布慢而少,可形成贮库延 缓药物的吸收,起延效作用。亲脂性药物由于直接透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因此,吸收 速度快于主要靠穿过内皮细胞膜上的膜孔扩散入毛细血管的非脂溶性药物。 3.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大多在上臂外侧。一次 剂量一般为1~21。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但药物的吸收速度稍慢于肌内注射,因为肌 肉组织的血管比皮下组织多。影响皮下注射吸收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注射液的总表面积,故按 摩、热敷可增加吸收速度。人的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故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油溶液或水的 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 4.皮内注射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一次注射剂量在0.2l以 下。常用作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等。 5.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腔内。由于脊椎间神经分布比较稠密,且脊椎液 缓冲容量小、循环较慢,故注入剂量一次不得超过10ml,注入时应缓慢。脊椎腔注射的药液 必须是最纯净的水溶液,pH应与脊椎液相一致,在5.0~8.0之间,渗透压亦应与脊椎液相等 渗,且不得含有微粒。对脊椎腔注射剂的制备须严格更求,应用需慎重,否则很快会使被注 射者出现头痛、呕吐,甚至危及生命等不良后果。 6.穴位注射中药注射液小剂量的穴位注射,兼有针灸的基本特点。如复方当归注射液 小剂量注射,对各种急慢性劳损、关节疼痛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草乌注射液、地龙注射液、 复方白芷注射液等也可穴位注射。 7.局部病灶注射将中药注射剂直接注射于肿瘤、痔核等部位,使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 疗效较好。如莪术注射液注入病灶组织或基底层,治疗宫颈癌:银黄注射液注射于眼球结膜 下,治疗病毒性结膜炎有效。 五、中药注射剂发展概况 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没有注射剂这一剂型,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发展是对传统中药给药途 径的突破,是依据注射剂独特的剂型优点和中医急症、重症用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 注射剂可直接注射入人体,进入组织或血液,短期内可达到较高血药浓度,具有吸收快、作 用迅速的特点,是一种治疗各种急症、重症病人较好的剂型
5 血中运行,其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扩散的有效总面积和注射部位血管的分布, 通常注射液的分布愈广,吸收愈快。药物水溶液肌注后可在 10~30 分钟内吸收,而油性溶剂 对组织的亲和力比水性溶剂小,所以油注射液在给药部位的扩散分布慢而少,可形成贮库延 缓药物的吸收,起延效作用。亲脂性药物由于直接透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因此,吸收 速度快于主要靠穿过内皮细胞膜上的膜孔扩散入毛细血管的非脂溶性药物。 3. 皮下注射 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大多在上臂外侧。一次 剂量一般为 1~2m1。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但药物的吸收速度稍慢于肌内注射,因为肌 肉组织的血管比皮下组织多。影响皮下注射吸收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注射液的总表面积,故按 摩、热敷可增加吸收速度。人的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故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油溶液或水的 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 4. 皮内注射 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一次注射剂量在 0.2ml 以 下。常用作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等。 5. 脊椎腔注射 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腔内。由于脊椎间神经分布比较稠密,且脊椎液 缓冲容量小、循环较慢,故注入剂量一次不得超过 10ml,注入时应缓慢。脊椎腔注射的药液 必须是最纯净的水溶液,pH 应与脊椎液相一致,在 5.0~8.0 之间,渗透压亦应与脊椎液相等 渗,且不得含有微粒。对脊椎腔注射剂的制备须严格更求,应用需慎重,否则很快会使被注 射者出现头痛、呕吐,甚至危及生命等不良后果。 6. 穴位注射 中药注射液小剂量的穴位注射,兼有针灸的基本特点。如复方当归注射液 小剂量注射,对各种急慢性劳损、关节疼痛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草乌注射液、地龙注射液、 复方白芷注射液等也可穴位注射。 7. 局部病灶注射 将中药注射剂直接注射于肿瘤、痔核等部位,使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 疗效较好。如莪术注射液注入病灶组织或基底层,治疗宫颈癌;银黄注射液注射于眼球结膜 下,治疗病毒性结膜炎有效。 五、中药注射剂发展概况 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没有注射剂这一剂型,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发展是对传统中药给药途 径的突破,是依据注射剂独特的剂型优点和中医急症、重症用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 注射剂可直接注射入人体,进入组织或血液,短期内可达到较高血药浓度,具有吸收快、作 用迅速的特点,是一种治疗各种急症、重症病人较好的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