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共价键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掌握共价键的特点; 认识各类共价键。 教学过程 [新课引出]研究共价键的理论很多,例如:价键理论和 分子轨道理论。本教材仅对价键理论作初步介绍 「板]一、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 以氢气的形成叙述共价键的形成。图见课本 [结论]所谓共价键是指原子间由于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 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2.价键理论要点 价键理论(俗称电子配对法)的基本要点是: (1)两原子接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价电子 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 (2)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如能重叠越多,所形成的共 价键就越牢固—最大重叠原理。 二、共价键的特征
§2-1 共价键理论 一、 教学目的: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掌握共价键的特点; 认识各类共价键。 二、 教学过程: [新课引出]研究共价键的理论很多,例如:价键理论和 分子轨道理论。本教材仅对价键理论作初步介绍。 [板]一、价键理论 1.共价键的形成 以氢气的形成叙述共价键的形成。图见课本 [结论] 所谓共价键是指原子间由于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 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2.价键理论要点 价键理论(俗称电子配对法)的基本要点是: (1)两原子接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价电子 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 (2)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如能重叠越多,所形成的共 价键就越牢固——最大重叠原理。 二、共价键的特征
1.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讲课要点根据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 性 三、共价键的类型 [讲课要点]简单介绍共价键的分类类型。 共价键若按是否有极性,可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 价键两大类型: 强极性键:如H2O,HCl中的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 弱极性键:如H2S,H中的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如H2,Cl2,N2中的共价键 在此,我们着重根据原子轨道重叠部分所具有的对称性进行分类: 若原子轨道的重叠部分,对键轴(两原子的核间连线) 具有圆柱型对称性的,所成的键就称为G键 即“头碰头”的方式 2.π键 若原子轨道的重叠部分,对键轴所在的某一特定平面 具有反对称性的,所成的键就称为π键。 即“肩并肩”的方式
1.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讲课要点]根据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 性。 三、共价键的类型 [讲课要点]简单介绍共价键的分类类型。 共价键若按是否有极性,可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 价键两大类型: 在此,我们着重根据原子轨道重叠部分所具有的对称性进行分类: 1、σ 键 若原子轨道的重叠部分,对键轴(两原子的核间连线) 具有圆柱型对称性的,所成的键就称为 σ 键。 即“头碰头”的方式。 2.π 键 若原子轨道的重叠部分,对键轴所在的某一特定平面 具有反对称性的,所成的键就称为 π 键。 即“肩并肩”的方式
3.配位共价键 凡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而形成的共价 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或配价键 形成配位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个原子其价层 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又称孤电子对):(2)另一个原子其价层 有空轨道。 §2-2键参数 教学目的:了解键的常用参数 二、教学过程: [板]一、键长(1) 分子中成键的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即核间距,称为键 长或键距,常用单位为pm(皮米)。见表2-1 一般情况下,键合原子的半径越小,成键的电子对越 多,其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就越牢固。 二、键能(E) 在一定温度和标准压力下,断裂气态分子的单位物质的 量的化学键即6022×1023个化学键),使它变成气态原子 或原子团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键能,用符号E表示
3.配位共价键 凡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而形成的共价 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或配价键。 形成配位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一个原子其价层 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又称孤电子对);(2)另一个原子其价层 有空轨道。 §2-2 键参数 一、 教学目的:了解键的常用参数。 二、 教学过程: [板] 一、键长( l ) 分子中成键的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即核间距),称为键 长或键距,常用单位为 pm(皮米)。见表 2-1 一般情况下,键合原子的半径越小,成键的电子对越 多,其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就越牢固。 二、键能(E) 在一定温度和标准压力下,断裂气态分子的单位物质的 量的化学键(即 6.022×1023个化学键),使它变成气态原子 或原子团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键能,用符号 E 表示
其SI的单位为kJmo1 键能越大,表明该键越牢固,断裂该键所需要的能量越 大 三、键角(a) 在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见表2-2 §2-3分子间力和氢键 、教学目的:了解分子间极性,掌握分子间作用力。 二、教学过程: [板]一、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课题引出]以氯气、氯化氢为例说明极性和非极性分子 [板]1.分子的极性 如果两个电荷中心重合,分子就无极性,称为非极性分子。 如果两个电荷中心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即形成偶极,这样的分 子就有极性,称为极性分子。 注意]1l对于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和化学键的极性是一 致的。 例如H2,O,N2,C12等分子都是由非极性共价键相结合的,它 们都是非极性分子 2、对于不对称分子来说,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 分子
其 SI 的单位为 kJ·mol-1。 键能越大,表明该键越牢固,断裂该键所需要的能量越 大。 三、键角(α) 在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见表 2-2 §2-3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一、 教学目的:了解分子间极性,掌握分子间作用力。 二、 教学过程: [板] 一、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课题引出]以氯气、氯化氢为例说明极性和非极性分子。 [板] 1.分子的极性 如果两个电荷中心重合,分子就无极性,称为非极性分子。 如果两个电荷中心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即形成偶极,这样的分 子就有极性,称为极性分子。 [注意] 1、对于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和化学键的极性是一 致的。 [例如]H2,O2,N2,C12 等分子都是由非极性共价键相结合的,它 们都是非极性分子; 2、对于不对称分子来说,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 分子
[例如]HF,HCl,HBr,H 3、对于结构对称来说,两边键的极性相互抵消,整个分 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故分子却是非极性分子。 [例如]CO2分子 [引深]分子极性的大小通常用偶极矩来衡量。 偶极矩(μ)定义为分子中正电荷中心或负电荷中心上的荷 电量(q)与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d的乘积: q·d 见表2-3 [结论]表中=0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0的分子为极 性分子。μ值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强 [板]2.分子的变形性 课题引出]上面所讨论的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是在没 有外界影响下分子本身的属性。如果分子受到外加电场 的作用,分子内部电荷的分布因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 作用而发生相对位移。 (1)对非极性分子 [叙]非极性分子在未受电场的作用前,正、负电荷
[例如] HF,HCl,HBr,HI 3、对于结构对称来说,两边键的极性相互抵消,整个分 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故分子却是非极性分子。 [例如] CO2分子 [引深] 分子极性的大小通常用偶极矩来衡量。 偶极矩(μ)定义为分子中正电荷中心或负电荷中心上的荷 电量(q)与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d)的乘积: 见表 2-3 [结论] 表中 μ=0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μ≠0 的分子为极 性分子。μ 值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强。 [板] 2.分子的变形性 [课题引出] 上面所讨论的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是在没 有外界影响下分子本身的属性。如果分子受到外加电场 的作用,分子内部电荷的分布因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 作用而发生相对位移。 (1)对非极性分子 [叙] 非极性分子在未受电场的作用前,正、负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