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中酒的意象0 推荐¥10.5抓取文件 购物车 [页数]:11 [字数]6914 [目录] 绪论 生于乱世,空怀远大抱负“有志不获聘”(《杂诗·二》),出仕失败最终弃官归隐:借酒 销愁 二、以饮酒田园的生活来求得心灵的解脱,表达美好的社会理想:寄酒为迹。 三、以平淡风格的田园酒诗描绘出悠闲、和谐、自然的饮酒田园的生活,达到了物我两忘、 物我一体的境界:寓意于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摘要]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十四》),酒,这种使人忘忧、销愁、沉醉的琼浆被陶 渊明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和发自肺腑的独特感悟融入了田园诗当中。他一生创作的饮酒诗非常 之多,饮酒诗二十首被看作是陶诗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酒作为陶诗中最重要的意象的 具体体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诗人以酒销愁、以酒寄怀呢?本文将就以下三方面来论述诗 人嗜酒的原因,酒作为诗中的重要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酒对田园诗意境的重要作 用 1、生于乱世,空怀远大抱负“有志不获聘”(《杂诗·二》),出仕失败最终弃官归隐:借酒销 愁 2、以饮酒田园的生活来求得心灵的解脱,表达美好的社会理想:寄酒为迹 3、以平淡风格的田园酒诗描绘出悠闲、和谐、自然的饮酒田园的生活,达到了物我两忘、 物我一体的境界:寓意于酒。 陶渊明田园酒诗第一次确立了酒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诗人诗风影响深远。酒在 他的诗中被寄寓了很多复杂而深刻的含义,酒不只是陶诗的引子,而且是他抒发胸怀的重要 意象 正文 绪 论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他第一个将酒诗完美结合并发挥到前所未 有之高度,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在他现存的142首诗歌中,涉及到酒的就达 56篇,约占总数的2/5。酒在陶渊明生活中是须臾不可离的随身之物,以至于成为他生命标 志性的一部分。陶渊明53岁写的《饮酒二十首》诗代表了田园诗的最高成就,是饮誉千古 的代表作,这些诗作都是陶渊明酒后所题。就探究《饮酒》诗主旨而言,他以“醉人”的语 态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反映仕途的险恶,影射易代的事实,表现诗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中酒的意象 0 推荐¥10.5 抓取文件 购物车 [页数]:11 [字数]:6914 [目录] 绪 论 一、生于乱世,空怀远大抱负“有志不获聘”(《杂诗•二》),出仕失败最终弃官归隐:借酒 销愁。 二、以饮酒田园的生活来求得心灵的解脱,表达美好的社会理想:寄酒为迹。 三、以平淡风格的田园酒诗描绘出悠闲、和谐、自然的饮酒田园的生活,达到了物我两忘、 物我一体的境界:寓意于酒。 结 论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摘要]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十四》),酒,这种使人忘忧、销愁、沉醉的琼浆被陶 渊明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和发自肺腑的独特感悟融入了田园诗当中。他一生创作的饮酒诗非常 之多,饮酒诗二十首被看作是陶诗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酒作为陶诗中最重要的意象的 具体体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诗人以酒销愁、以酒寄怀呢?本文将就以下三方面来论述诗 人嗜酒的原因,酒作为诗中的重要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酒对田园诗意境的重要作 用: 1、生于乱世,空怀远大抱负“有志不获聘”(《杂诗•二》),出仕失败最终弃官归隐:借酒销 愁。 2、以饮酒田园的生活来求得心灵的解脱,表达美好的社会理想:寄酒为迹。 3、以平淡风格的田园酒诗描绘出悠闲、和谐、自然的饮酒田园的生活,达到了物我两忘、 物我一体的境界:寓意于酒。 陶渊明田园酒诗第一次确立了酒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诗人诗风影响深远。酒在 他的诗中被寄寓了很多复杂而深刻的含义,酒不只是陶诗的引子,而且是他抒发胸怀的重要 意象。 [正文] 绪 论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他第一个将酒诗完美结合并发挥到前所未 有之高度,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在他现存的 142 首诗歌中,涉及到酒的就达 56 篇,约占总数的 2/5。酒在陶渊明生活中是须臾不可离的随身之物,以至于成为他生命标 志性的一部分。陶渊明 53 岁写的《饮酒二十首》诗代表了田园诗的最高成就,是饮誉千古 的代表作,这些诗作都是陶渊明酒后所题。就探究《饮酒》诗主旨而言,他以“醉人”的语 态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反映仕途的险恶, 影射易代的事实,表现诗
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及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总之,这完全归旨于陶渊明的 政治态度和思想品格。《饮酒》诗涉及了陶渊明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反映了他从事文学创作 的志愿和肯定自身诗文价值的旨趣 杯酒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可以说:酒已经成为陶渊明生活和文学的标志之一 是陶诗最重要的意象。陶渊明酒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点?酒在陶诗中具有怎样的 意义?这里尝试论之。 、生于乱世,空怀远大抱负“有志不获聘”(《杂诗·二》),出仕失败最终弃官归隐:借酒 销愁 陶渊明八岁就失去父亲,但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他用功读书希望有所作为、并 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求自己,以求得治国平天下大济苍生雄心壮志的实现。“少年罕人 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陶渊明是爱酒之人,这也有受外祖父影响的原因。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 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诗林诗话》卷下有宋人评《饮酒》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俱祸,惟托 于醉,可以粗远世故。”鸟与菊花一一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发表评论】【查看留言】【查看本频道留言】【有错你来纠】【论坛】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 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 之于“皓月美酒”,说起陶渊明,无疑鸟、 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征词,作 者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这优美的 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
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及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总之,这完全归旨于陶渊明的 政治态度和思想品格。《饮酒》诗涉及了陶渊明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反映了他从事文学创作 的志愿和肯定自身诗文价值的旨趣。 一杯酒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可以说:酒已经成为陶渊明生活和文学的标志之一, 是陶诗最重要的意象。陶渊明酒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点?酒在陶诗中具有怎样的 意义?这里尝试论之。 一、生于乱世,空怀远大抱负“有志不获聘”(《杂诗•二》),出仕失败最终弃官归隐:借酒 销愁。 陶渊明八岁就失去父亲,但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他用功读书希望有所作为、并 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求自己,以求得治国平天下大济苍生雄心壮志的实现。“少年罕人 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陶渊明是爱酒之人,这也有受外祖父影响的原因。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 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诗林诗话》卷下有宋人评《饮酒》: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俱祸,惟托 于醉,可以粗远世故。”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查看本频道留言】 【有错你来纠】 【论坛】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 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 之于“皓月美酒”,说起陶渊明,无疑鸟、 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征词,作 者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这优美的 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 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 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 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 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 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 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望云惭髙鸟,临水愧游鱼”(《始 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 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其一》)“悲风爱 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 无际无涯,而鸟儿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地方,没有任何 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翅一起飞翔,突破 现世的坎坷和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逍遥游》中 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 翔的渴求却无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 首》之一)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 的艰辛,但这又怎么可以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在此我们从反面感受到了生 命自由的珍贵。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却为了生存,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 锁,时时感到压抑和拘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见的就是归鸟的意象,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 陶的《归鸟》有四首:“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 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 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 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 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 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 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 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 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 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 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 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 其一》)“悲风爱 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 无际无涯,而鸟儿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地方,没有任何 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翅一起飞翔,突破 现世的坎坷和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逍遥游》中 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 翔的渴求却无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 首》之一)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 的艰辛,但这又怎么可以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在此我们从反面感受到了生 命自由的珍贵。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却为了生存,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 锁,时时感到压抑和拘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见的就是归鸟的意象,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 陶的《归鸟》有四首:“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 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 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 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
日暮西山之际,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矰缴。明笔 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渴望离弃红尘,高蹈世外, 游心与天地自然的思绪。写归鸟的诗句还有下面这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气遂严 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於王 抚军座送客》)“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在对倦鸟知还的反复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 和热爱,煎熬漂泊的心灵就此有了依止之处,回到了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故乡,从 此可以酣然入眠,无忧无虑。 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 为这样的样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 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一提到陶 渊明,我们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无疑是在说陶渊明。陶后有大量的诗词 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渊明。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菊花》)以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篱东菊径深,折得自 孤吟。”(《折菊》)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元好问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由人写到菊, 对人对菊都不能忘怀,虽千年而情依旧。郑燮:“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开 墩。”(《菊花》)这里把菊花人格化,认为其有陶渊明的性情,故烂熳开放,人和 菊已融为一体。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 卉绝句》之四)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却为了采菊而折腰,菊花当然深得其 心,这里也是把菊花和陶渊明并提。关于陶渊明与菊花,还流传有一段趣话。据《舌 华录》载,明代奸相严嵩过生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 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陶渊明。’”陆平泉 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于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渊明的象征。《红楼梦》里 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 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 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 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 菊花见于我国典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 菊有黄花”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则始于稍后的战国时期,屈原曾写道:“朝饮木兰之 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后就有大量文人以 菊花为题材吟诗作赋,主要是用来象征有德
日暮西山之际,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矰缴。明笔 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渴望离弃红尘,高蹈世外, 游心与天地自然的思绪。写归鸟的诗句还有下面这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气遂严, 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於王 抚军座送客》)“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在对倦鸟知还的反复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 和热爱,煎熬漂泊的心灵就此有了依止之处,回到了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故乡,从 此可以酣然入眠,无忧无虑。 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 为这样的样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 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一提到陶 渊明,我们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无疑是在说陶渊明。陶后有大量的诗词 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渊明。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菊花》)以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篱东菊径深,折得自 孤吟。”(《折菊》)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元好问: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由人写到菊, 对人对菊都不能忘怀,虽千年而情依旧。郑燮:“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开一 墩。”(《菊花》)这里把菊花人格化,认为其有陶渊明的性情,故烂熳开放,人和 菊已融为一体。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 卉绝句》之四)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却为了采菊而折腰,菊花当然深得其 心,这里也是把菊花和陶渊明并提。关于陶渊明与菊花,还流传有一段趣话。据《舌 华录》载,明代奸相严嵩过生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 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陶渊明。’”陆平泉 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于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渊明的象征。《红楼梦》里 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 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 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 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 菊花见于我国典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 菊有黄花”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则始于稍后的战国时期,屈原曾写道:“朝饮木兰之 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后就有大量文人以 菊花为题材吟诗作赋,主要是用来象征有德
君子洁身自好,飘然出尘。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 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孑,其说以为岁华委婉,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傲 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 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和郭主簿》 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读山海经》 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 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 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 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 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而不是其他的歌咏者构成这种紧密的关联呢?一是 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联想: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 落,万木凋零,“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 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 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 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 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 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 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 而二的关 系 当然,造成陶渊明诗文整体风貌的关键意象不只有这两个,酒、琴、书、园、 松、山、柳等都可以进行认真的探讨,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略而不论。正 是这些典型化意象叠合、交织、纠缠而成的神奇意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恬静 淡远美不胜收的宋元水墨画,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性和神韵
君子洁身自好,飘然出尘。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 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为岁华委婉,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傲 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 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和郭主簿》 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读山海经》 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 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 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 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 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而不是其他的歌咏者构成这种紧密的关联呢?一是 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联想: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 落,万木凋零,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 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 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 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 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 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 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 系。 当然,造成陶渊明诗文整体风貌的关键意象不只有这两个,酒、琴、书、园、 松、山、柳等都可以进行认真的探讨,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略而不论。正 是这些典型化意象叠合、交织、纠缠而成的神奇意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恬静 淡远美不胜收的宋元水墨画,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性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