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家性质 第一节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本章涉及国家性质及其决定因素,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 学习的特点在于:一是要掌握与国家性质相关的各项制度,如政党制度、人民政协、 经济制度等:二是要了解宪法的相关规定,如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精神文明建 设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国家性质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国家性质的概念。 国家性质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体现和制约一国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第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第三,社会的精神文明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于以下的因素: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宪法表现国家性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我国革命和政 权建设的传统和特点。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有极其广泛的阶级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结合。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的功能 主要表现为: 第一,民意综合功能; 第二,政治指引功能; 第三,政治协调功能 第四,政治稳定功能 2、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法制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形式有 第一,在宪法中对组织政党的权利作出专门的规定 第二,在宪法中对政党的政治功能和政党的组成与活动作出专门的规定 第三,对政党制度和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作出原则规定 第四,制定专门的政党法
1 第三章 国家性质 第一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本章涉及国家性质及其决定因素,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 学习的特点在于:一是要掌握与国家性质相关的各项制度,如政党制度、人民政协、 经济制度等;二是要了解宪法的相关规定,如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精神文明建 设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一、国家性质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国家性质的概念。 国家性质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体现和制约一国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第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第三,社会的精神文明。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于以下的因素: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宪法表现国家性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我国革命和政 权建设的传统和特点。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有极其广泛的阶级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结合。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的功能 主要表现为: 第一,民意综合功能; 第二,政治指引功能; 第三,政治协调功能; 第四,政治稳定功能。 2、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法制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形式有: 第一,在宪法中对组织政党的权利作出专门的规定; 第二,在宪法中对政党的政治功能和政党的组成与活动作出专门的规定; 第三,对政党制度和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作出原则规定; 第四,制定专门的政党法
四、多党合作制度的地位及其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具体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 共同参政,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居于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政权工作,是社会主义的参政党 第三,各民主党派在宪法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平等。 第四,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和机构。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 第一,政治协商 第二,民主监督 第三,参政议政。指除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以外的其他形式、途径参与国家事务。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的概念 宪法上的经济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宪法所确立的调整基本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原则、规 则与政策的总和。它是客观的经济制度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它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 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原则等的规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各种经济形式。 宪法关于各种经济形式地位和政策的规定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宪法的基本规定,包括 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企业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和民主管理 (1)实行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实行企业的民主管理
2 四、多党合作制度的地位及其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具体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 共同参政,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居于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政权工作,是社会主义的参政党。 第三,各民主党派在宪法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平等。 第四,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和机构。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 第一,政治协商; 第二,民主监督; 第三,参政议政。指除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以外的其他形式、途径参与国家事务。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的概念 宪法上的经济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宪法所确立的调整基本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原则、规 则与政策的总和。它是客观的经济制度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它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 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原则等的规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各种经济形式。 宪法关于各种经济形式地位和政策的规定。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宪法的基本规定,包括: 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企业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和民主管理; (1)实行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实行企业的民主管理
第三节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的概念 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二、现行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定 第一,宪法序言确认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国家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 第二,宪法总纲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有关条款中,系统地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 基本内容和措施; 第三,宪法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确认,为全面建设精神文明提供了经济 和政治的保证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宪法第19~23条,具体规定了文化建设的各项内容,以及方针政策和途径。 2.思想道德建设 宪法序言和总纲第24条的规定,集中反映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它的主 要内容包括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第二,普及理想教育,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 第三,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 第五,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四章国家形式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形式涉及国家权力的配置及其运行,是宪法理论与宪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学习要求:应重点掌握有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的基本原理与各项具体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广义的政体,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体制。 狭义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组成 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 近现代立宪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两大类: 1.君主立宪制 (1)二元君主立宪制 (2)议会君主立宪制
3 第三节 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精神文明的概念 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二、现行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定 第一,宪法序言确认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国家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 第二,宪法总纲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有关条款中,系统地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 基本内容和措施; 第三,宪法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确认,为全面建设精神文明提供了经济 和政治的保证。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宪法第 19~23 条,具体规定了文化建设的各项内容,以及方针政策和途径。 2.思想道德建设 宪法序言和总纲第 24 条的规定,集中反映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它的主 要内容包括: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第二,普及理想教育,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 第三,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 第五,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四章 国家形式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形式涉及国家权力的配置及其运行,是宪法理论与宪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学习要求:应重点掌握有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的基本原理与各项具体制度。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广义的政体,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体制。 狭义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组成 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 近现代立宪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两大类: 1.君主立宪制 (1)二元君主立宪制 (2)议会君主立宪制
2.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制 兼有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法国)。 (3)委员会制 3.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代表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第三,全国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对人大负责,向人 大报告工作 第五,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基础上,确立权力的分工与监督机制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也不是不受任何制约的。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坚持体现在这一制度中的,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 程中所形成的、并在改革与开放的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充实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质的原则和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要坚持和改善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第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职权 第三,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 第四,提高代表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第五,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强化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能力 第二节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分类 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联邦制、邦联 2、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主要区别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第一,从形式上看,单一制国家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国家机关体系,一种国籍 联邦制国家有两套宪法、法律和政权机关体系,公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又有成员国的国籍
4 2.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制 兼有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法国)。 (3)委员会制 3.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代表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第三,全国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对人大负责,向人 大报告工作; 第五,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基础上,确立权力的分工与监督机制。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也不是不受任何制约的。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坚持体现在这一制度中的,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 程中所形成的、并在改革与开放的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充实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质的原则和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要坚持和改善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第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职权; 第三,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 第四,提高代表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第五,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强化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能力。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分类 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联邦制、邦联。 2、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主要区别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第一,从形式上看,单一制国家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国家机关体系,一种国籍; 联邦制国家有两套宪法、法律和政权机关体系,公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又有成员国的国籍
第二,从权力的划分看,在单一制国家,地方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的权力由 中央政府授予;在联邦制国家,由联邦宪法划分联邦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权力,双方都不能 单方面任意变更。 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宪法的规定表明,我国在国家结构形式上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形式 我国之所以采用单一制形式,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历史和民 族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第一,实行单一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第二,实行单一制符合我国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具体特点 第三,单一制适应了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四,单一制反映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的客观要求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区划的概念 我国行政区划的原则主要是: 第一,有利于发展经济,即经济原则 第二,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即民族原则 第三,有利于行政管理,即行政原则; 第四,尊重历史传统,即历史原则 (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 依据现行宪法第30、31条规定的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我国的行政区划的特点 第一,行政区划的层次是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主要是三级制 第二,三种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域同时并存 第三,三级市建置并存 第四,虚实结合制 (三)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 行政区划的变更,包括建置和区域划分两个方面的变更 全国人大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 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经国务院授 权,决定县、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而其它重大变更仍需经国务院批准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它的主要特征有
5 第二,从权力的划分看,在单一制国家,地方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的权力由 中央政府授予;在联邦制国家,由联邦宪法划分联邦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权力,双方都不能 单方面任意变更。 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宪法的规定表明,我国在国家结构形式上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形式。 我国之所以采用单一制形式,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历史和民 族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第一,实行单一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第二,实行单一制符合我国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具体特点; 第三,单一制适应了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四,单一制反映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的客观要求。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区划的概念。 我国行政区划的原则主要是: 第一,有利于发展经济,即经济原则; 第二,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即民族原则; 第三,有利于行政管理,即行政原则; 第四,尊重历史传统,即历史原则。 (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 依据现行宪法第 30、31 条规定的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我国的行政区划的特点: 第一,行政区划的层次是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主要是三级制; 第二,三种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域同时并存; 第三,三级市建置并存; 第四,虚实结合制。 (三)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 行政区划的变更,包括建置和区域划分两个方面的变更。 全国人大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 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经国务院授 权,决定县、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而其它重大变更仍需经国务院批准。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它的主要特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