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相应,贸易自 由化思潮复兴,贸易保护主义则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遮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则居高不下。 在此情形下,为了增加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西方各国又普遍推行了保护贸易的政策。 由于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故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专栏7一6]经济“滞胀” 到20世纪0年代初为止,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关系。失业 率愈高、生产能力过剩愈大,工资率和价格膨胀率就愈低。由于低水平的经济活动在导致生 立能力过剩的同时,也隆低了利润率,因此,较低的投洛率和较低的生产率描长率就同较低 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向下顿斜的菲利普斯(Phs)曲线意在把握这个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事件动摇了失业率和生产率增长率与膨胀率之间 存在反向关系的信念。差不多是从1974年开始,与日益上升的失业率相伴随的,即使不是 加速的也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而生产率的增长却急剧地下降了。 表中显示出某些有关的事实,即提供了1963·1973年和1974一1979年两个时期7 个最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的生产率增长率和通货膨张率,以及这两个时期 内的平均失业率。在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上升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从世界范围的衰退 来临前10年到第二次石油冲击前5年这段时间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日益加速的通货膨胀 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即停滞同时出现,导致经济学流行一个新的术语, 即“滞胀”。 平均失业率 (% (%) 加拿 19741979 法 1963 1973 1974-1979 4.5 意大利 1072 10741070 10 10 963—1973 5.3 3.0 1979 0. 5 0741070 联邦德国 31073 1974-1979 47 3.2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11 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相应,贸易自 由化思潮复兴,贸易保护主义则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进入 7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则居高不下。 在此情形下,为了增加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西方各国又普遍推行了保护贸易的政策。 由于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故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专栏 7—6] 经济“滞胀”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为止,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关系。失业 率愈高、生产能力过剩愈大,工资率和价格膨胀率就愈低。由于低水平的经济活动在导致生 产能力过剩的同时,也降低了利润率,因此,较低的投资率和较低的生产率增长率就同较低 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Phillips)曲线意在把握这个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初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事件动摇了失业率和生产率增长率与膨胀率之间 存在反向关系的信念。差不多是从 1974 年开始,与日益上升的失业率相伴随的,即使不是 加速的也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而生产率的增长却急剧地下降了。 表中显示出某些有关的事实,即提供了 1963 一 1973 年和 1974 一 1979 年两个时期 7 个最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的生产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这两个时期 内的平均失业率。在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上升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从世界范围的衰退 来临前 10 年到第二次石油冲击前 5 年这段时间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日益加速的通货膨胀 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即停滞同时出现,导致经济学流行一个新的术语, 即“滞胀”。 生产率增长 率(%) 通货膨胀率 (%) 平均失业率 (%) 加拿大 1963—1973 2.4 4.6 4.8 1974—1979 0.1 9.2 7.2 法国 1963—1973 4.6 4.7 2.0 1974—1979 2.7 10.7 4.5 意大利 1963—1973 5.4 4.0 5.2 1974—1979 1.4 16.1 6.6 日本 1963—1973 8.7 6.2 1.2 1974—1979 3.3 10.2 1.9 英国 1963—1973 3.0 5.3 3.0 1974—1979 0.8 15.7 5.3 美国 1963—1973 1.9 3.6 4.5 1974—1979 -0.1 8.6 6.7 联邦德国 1963—1973 4.6 3.6 0.8 1974—1979 2.9 4.7 3.2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1965_1973年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507页】 战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 垒。战后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关贸总协定的制约,以提高关税水平来实现贸易保护己不现实。 因此各国转而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商品进口,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在60年代只有800 多种,到90年代则已发展到上千种。在这个过程中,非关税措施的歧视性不断增强。发达 国家往往根据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采取不同的非关税措施,甚至将非关税措施作为 手段,对某些特定的国家进行“报复”,以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的。(2)对商品实施保护的 范围从传统产品和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如受保护程度较深的产品不仅有纺 织品、鞋、化工产品、钢铁、汽车、食品和家用电器等,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到卫星、计算机 数控机床、民用飞机等新兴行业。另外,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国家也在签证申请、投资条 例、收入汇回等方面作出了保护性限制措施。(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 出口。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 强,对国外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这时如仍主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与其它国 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别国的报复。因此许多国家便把奖出限入的 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了鼓励出口方面。如在经济上,实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商品倾销、 外汇倾销、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措施:在立法上,通过制定各种法规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持,以 法律为武器强制外国开放市场:在组织上,各国纷纷建立商业情报网络,设立有权威的综合 协调机构,为扩大商品出口服务:在精神上,则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加大对有关先进企业和 个人的宣传力度,来调动企业及个人的出口创造积极性。(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 易壁垒。世界经济区域集闭化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世界范用内的多数 国家都已不同程度地加入了某个或某几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集团 具有排他性,即在对内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排挤和打击集团以外 的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的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取代国家性的贸易壁垒,在新贸易保 护主义的潮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推行,虽然在缓和西方国家的国内经济危机、减少财政赤字、 平衡国际收支及抑制通货膨张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给广大消费者和其它国家及 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提高了贸易保护程度,延缓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下, 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协调、双边和区域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行,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和非他 性,使以关贸总协定一一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自由开放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和削 弱。 12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12 *1965—1973 年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 4 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507 页。】 战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 垒。战后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关贸总协定的制约,以提高关税水平来实现贸易保护已不现实, 因此各国转而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商品进口。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在 60 年代只有 800 多种,到 90 年代则已发展到上千种。在这个过程中,非关税措施的歧视性不断增强。发达 国家往往根据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采取不同的非关税措施,甚至将非关税措施作为 手段,对某些特定的国家进行“报复”,以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的。(2)对商品实施保护的 范围从传统产品和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如受保护程度较深的产品不仅有纺 织品、鞋、化工产品、钢铁、汽车、食品和家用电器等,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到卫星、计算机、 数控机床、民用飞机等新兴行业。另外,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国家也在签证申请、投资条 例、收入汇回等方面作出了保护性限制措施。(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 出口。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 强,对国外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这时如仍主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与其它国 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别国的报复。因此许多国家便把奖出限入的 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了鼓励出口方面。如在经济上,实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商品倾销、 外汇倾销、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措施;在立法上,通过制定各种法规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持,以 法律为武器强制外国开放市场;在组织上,各国纷纷建立商业情报网络,设立有权威的综合 协调机构,为扩大商品出口服务;在精神上,则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加大对有关先进企业和 个人的宣传力度,来调动企业及个人的出口创造积极性。(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 易壁垒。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 国家都已不同程度地加入了某个或某几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集团 具有排他性,即在对内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排挤和打击集团以外 的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的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取代国家性的贸易壁垒,在新贸易保 护主义的潮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推行,虽然在缓和西方国家的国内经济危机、减少财政赤字、 平衡国际收支及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给广大消费者和其它国家及 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提高了贸易保护程度,延缓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下, 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协调、双边和区域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行,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和非他 性,使以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自由开放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和削 弱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扭曲了贸易流向,纺碍了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关税措施的广泛使用,影响了 商品贸易的性质,改变了商品贸易的地理方向,从而人为地阻止了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进入 保护了国内较落后的生产者,造成了世界资源的浪费。 第三,增加了价格上涨的压力,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据关贸总协定秘书处1993年8 月份报告中的分析,日本由于拒绝开放大米市场,结果使日本的米价比美国高出4一5倍: 由于对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4口之家每年要为此 多花费200400美元:而由于对日本汽车进口实行自动限制,使日本车价在法国提高了 3%,西欧消费者仅此一项每年就要多承付70亿美元的代价。 第四,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 的出口商品受到的非关税措施限制程度普遍要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受限程度,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凭借其经济优势和现存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规则,压低初级产品价格, 提高制成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从而延缓了其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拉 大了南北之间的差距。 第五,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 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强,引起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日渐增 多。例如,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对象商品己由低级加工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同时,由单项商品和政策制度的摩擦扩展和延伸到全面摩擦。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正常发展 7.2.3协调管理贸易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协调管理贸易(Managed Trade),即“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它是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碰商谈判为 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体制。因此 管理贸易既有别于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同时也不同于完全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目的在 于既争取本国对外贸易的有效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他国利益,达成双方或多方均能接 受的贸易折衷方案,以限制贸易战及其破坏程度,共同担负起维护国际经贸关系的相对稳定 和发展的贵任。 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是: 1.各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向合法化和制度化发展。在这个过程 中,一些发达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已由过去单行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外贸法为中心,与 其他方面国内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这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明显。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 易改革法》,是一部自由贸易条款与限制性条款相混合的立法,它首次确定了各种关税壁垒 如例外条款、反倾销、反补贴条款等在法律上的地位,并在“301条款”中授权美国总统给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13 第二,扭曲了贸易流向,妨碍了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关税措施的广泛使用,影响了 商品贸易的性质,改变了商品贸易的地理方向,从而人为地阻止了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进入, 保护了国内较落后的生产者,造成了世界资源的浪费。 第三,增加了价格上涨的压力,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据关贸总协定秘书处 1993 年 8 月份报告中的分析,日本由于拒绝开放大米市场,结果使日本的米价比美国高出 4—5 倍; 由于对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 4 口之家每年要为此 多花费 200—400 美元;而由于对日本汽车进口实行自动限制,使日本车价在法国提高了 33%,西欧消费者仅此一项每年就要多承付 70 亿美元的代价。 第四,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 的出口商品受到的非关税措施限制程度普遍要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受限程度,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凭借其经济优势和现存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规则,压低初级产品价格, 提高制成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从而延缓了其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拉 大了南北之间的差距。 第五,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各 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强,引起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日渐增 多。例如,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对象商品已由低级加工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同时,由单项商品和政策制度的摩擦扩展和延伸到全面摩擦。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正常发展。 7.2.3 协调管理贸易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协调管理贸易(Managed Trade),即“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它是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 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体制。因此, 管理贸易既有别于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同时也不同于完全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目的在 于既争取本国对外贸易的有效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他国利益,达成双方或多方均能接 受的贸易折衷方案,以限制贸易战及其破坏程度,共同担负起维护国际经贸关系的相对稳定 和发展的责任。 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是: 1.各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向合法化和制度化发展。在这个过程 中,一些发达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已由过去单行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外贸法为中心,与 其他方面国内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这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明显。1974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 易改革法》,是一部自由贸易条款与限制性条款相混合的立法,它首次确定了各种关税壁垒 如例外条款、反倾销、反补贴条款等在法律上的地位,并在“301 条款”中授权美国总统给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对美国出口施予不公平待遇的国家进行报复。1979年通过的《贸易协定》则增加了反倾销、 反补贴专章,并将与多边贸易谈判有关的政府采购协定付诸实施,还规定了司法审查及其程 序。1984年通过的《贸易与关税法》重点修改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中的某些条款,如 普惠制的延长与取消,降低劳务贸易、高技术产品和直接投资壁垒的国际协定等。而1988 年通过的《综合贸易法》作为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法律标志,除了保留上述贸易立法 中有关非关税限制条款外,还从多方面强化了保护主义措施,如制定了有名的“超级301 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其中前者要求政府对公平贸易做得不好的国家进行谈判或报复 后者则要求政府对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做得不够好的国家进行谈判或报复。应该提到的是,这 些贸易立法还强化了贸易保护机构,如进一步扩大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权限并加强美国贸 易代表授权,完善贸易保护程序,使贸易立法的贯彻有了组织上和程序上的保证。 2.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调日益加强,并与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相交织。由于关贸 总协定一一世界贸易组织所构建的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的影响力已受到一定削弱,各国更 多地借助双边贸易谈判,实行“公平贸易”政策。所谓“公平贸易”,就是要求公平、互惠 与机会均等。如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执政后,就曾明确指出,美国要实行真正的公平贸易, 就应坚持三项原则:(1)在欢迎范围广泛的产品和贸易伙伴进入美国市场的同时,也应该让 美国商品全面进入外国市场:(2)在欢迎外国在美国企业中进行投资的同时,也应该让美国 商品全面进入外国市场:(3)在欢迎外国公司在美国设公司的同时,也应要求它们交纳与美 国公司相同的所得税。在双边贸易协调日益加强的同时,区域集团内部的多边协调管理也随 若贸易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跨国公司逐渐成为管理贸易的主体。作为适应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管理贸易,其内容 非常丰富,它融政治与经济于一体,运用贸易、金融方面的技术,综合开展各种有形和无形 的国际贸易,以获取最大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而最能适应这种管理贸易的是在世界经济中 占居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目前,全球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与投资活动都是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的,它们断了全球货物贸易额的90%左右。因此,各国都通过跨 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来贯彻其对外投资贸易的战略和政策,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争夺国 际市场和获取管理贸易利益的主要力量。 管理贸易政策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目前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在联合国贸易与 发展会议安排下,通过商品综合方案和各种长、短期合同所进行的贸易:在国际组织协调 下,通过国际商品协定、国际纺织品协定及多种纤维协定所进行的贸易:欧洲联盟在欧洲 煤钢共同体和共同农业政策管理下所进行的贸易: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产量限制与价格协 议所进行的石油出口贸易:~各种双边贸易与对等贸易:一各种自愿出口限制安排下的贸易: 一各种有秩序销售安排下的贸易:西方发达国家进出口管制下的贸易:等等。 管理贸易政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首先,新贸易保护主义的 莓延和扩张,产生了系列负面连锁影响,一国如果过名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反过来将会费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14 对美国出口施予不公平待遇的国家进行报复。1979 年通过的《贸易协定》则增加了反倾销、 反补贴专章,并将与多边贸易谈判有关的政府采购协定付诸实施,还规定了司法审查及其程 序。1984 年通过的《贸易与关税法》重点修改了 1974 年《贸易改革法》中的某些条款,如 普惠制的延长与取消,降低劳务贸易、高技术产品和直接投资壁垒的国际协定等。而 1988 年通过的《综合贸易法》作为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法律标志,除了保留上述贸易立法 中有关非关税限制条款外,还从多方面强化了保护主义措施,如制定了有名的“超级 301 条款”和“特别 301 条款”,其中前者要求政府对公平贸易做得不好的国家进行谈判或报复, 后者则要求政府对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做得不够好的国家进行谈判或报复。应该提到的是,这 些贸易立法还强化了贸易保护机构,如进一步扩大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权限并加强美国贸 易代表授权,完善贸易保护程序,使贸易立法的贯彻有了组织上和程序上的保证。 2.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调日益加强,并与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相交织。由于关贸 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所构建的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的影响力已受到一定削弱,各国更 多地借助双边贸易谈判,实行“公平贸易”政策。所谓“公平贸易”,就是要求公平、互惠 与机会均等。如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执政后,就曾明确指出,美国要实行真正的公平贸易, 就应坚持三项原则:(1)在欢迎范围广泛的产品和贸易伙伴进入美国市场的同时,也应该让 美国商品全面进入外国市场;(2)在欢迎外国在美国企业中进行投资的同时,也应该让美国 商品全面进入外国市场;(3)在欢迎外国公司在美国设公司的同时,也应要求它们交纳与美 国公司相同的所得税。在双边贸易协调日益加强的同时,区域集团内部的多边协调管理也随 着贸易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跨国公司逐渐成为管理贸易的主体。作为适应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管理贸易,其内容 非常丰富,它融政治与经济于一体,运用贸易、金融方面的技术,综合开展各种有形和无形 的国际贸易,以获取最大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而最能适应这种管理贸易的是在世界经济中 占居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目前,全球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与投资活动都是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的,它们垄断了全球货物贸易额的 90%左右。因此,各国都通过跨 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来贯彻其对外投资贸易的战略和政策,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争夺国 际市场和获取管理贸易利益的主要力量。 管理贸易政策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目前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在联合国贸易与 发展会议安排下,通过商品综合方案和各种长、短期合同所进行的贸易;在国际组织协调 下,通过国际商品协定、国际纺织品协定及多种纤维协定所进行的贸易;欧洲联盟在欧洲 煤钢共同体和共同农业政策管理下所进行的贸易; 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产量限制与价格协 议所进行的石油出口贸易;各种双边贸易与对等贸易;各种自愿出口限制安排下的贸易; 各种有秩序销售安排下的贸易; 西方发达国家进出口管制下的贸易;等等。 管理贸易政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首先,新贸易保护主义的 蔓延和扩张,产生了系列负面连锁影响,一国如果过多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反过来将会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