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英国进口的一些制成品征收不超过商品价格30%的关税。 [专栏7一3】]英国的谷物法及其废除 英国的谷物法是在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充足和低价时期,为了生产 者的利益,而企图控制谷物贸易的议会法规。禁止或不鼓励进口的法规可以追溯到15世纪 但是,只是在1663年的一个法令中它才生效。然而,出口补贴开始于14世纪,并且依照 1689年制定的一个法令而变得更有系统了。然而,在1750年以前,似乎还没有经济学论文 或小册子专门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只是在19世纪,这样的法规才引起人们争论,这主要 是因为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的发展,以及由于1795年的短缺和马尔萨斯a1thus)1798 年的文章,引起了人们对食品供应的关心,特别是1815年的谷物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禁止 进口,直到国内价格达到一定水平(对小麦来说,达到每夸脱80先令)的方法,来鼓励国内 生产,但该谷物法却成为代表消费者利益的激进分子和中产阶级制造商以及出口商的猛烈攻 击的目标。实际上,没有人对1815年的谷物法满意。在某一个特殊的价格水平上,进口从 全面禁止到全面开放的突然转变是不稳定的,而且没有保证供应,因为当上述价格达到了指 定的水平时(通常是10月或1月),发出短缺信号,但波罗的海航路可能已经冰封了,使得 在这个季节的其余时间无法得到便宜的外国进口谷物。为了对付这些问题,在1828年,采 用了一种可调节的税率,在1842年降低了税率,并在7年后最终放弃了这种关税。在这期 间的1846年发生的一场重要的政治危机,使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爵士的第二届政 府垮台,且基本上分裂了保守党。虽然随着欧洲小麦供应的枯竭,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开 始,谷物法己经停止对谷物贸易制造很大的实际困难,但谷物法的废除被认为是标志着自由 贸易理论在英国的最终胜利,并且迅速获得象征性的价值。谷物法的废除没有(像大家希望 的那样)导致小麦价格的下跌,可是这样做减少了每年进口量的波动。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725页。】 在英国的推动下,各国纷纷降低关税,荷兰、比利时开始执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德 国等国家虽然没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但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保护关税,从而使自由贸易政 策成为19世纪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政策倾向。 随着西方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转变以及危机和战争的频繁爆发,各国的政策倾 向又滑向了贸易保护主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自由贸易政策才被再度提倡,从 而出现了一股新的贸易自由化浪潮。 6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6 英国进口的一些制成品征收不超过商品价格 30%的关税。 [专栏 7—3] 英国的谷物法及其废除 英国的谷物法是在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充足和低价时期,为了生产 者的利益,而企图控制谷物贸易的议会法规。禁止或不鼓励进口的法规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 但是,只是在 1663 年的一个法令中它才生效。然而,出口补贴开始于 14 世纪,并且依照 1689 年制定的一个法令而变得更有系统了。然而,在 1750 年以前,似乎还没有经济学论文 或小册子专门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只是在 19 世纪,这样的法规才引起人们争论,这主要 是因为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的发展,以及由于 1795 年的短缺和马尔萨斯(Malthus)1798 年的文章,引起了人们对食品供应的关心,特别是 1815 年的谷物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禁止 进口,直到国内价格达到一定水平(对小麦来说,达到每夸脱 80 先令)的方法,来鼓励国内 生产,但该谷物法却成为代表消费者利益的激进分子和中产阶级制造商以及出口商的猛烈攻 击的目标。实际上,没有人对 1815 年的谷物法满意。在某一个特殊的价格水平上,进口从 全面禁止到全面开放的突然转变是不稳定的,而且没有保证供应,因为当上述价格达到了指 定的水平时(通常是 10 月或 11 月),发出短缺信号,但波罗的海航路可能已经冰封了,使得 在这个季节的其余时间无法得到便宜的外国进口谷物。为了对付这些问题,在 1828 年,采 用了一种可调节的税率,在 1842 年降低了税率,并在 7 年后最终放弃了这种关税。在这期 间的 1846 年发生的一场重要的政治危机,使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爵士的第二届政 府垮台,且基本上分裂了保守党。虽然随着欧洲小麦供应的枯竭,从 19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 始,谷物法己经停止对谷物贸易制造很大的实际困难,但谷物法的废除被认为是标志着自由 贸易理论在英国的最终胜利,并且迅速获得象征性的价值。谷物法的废除没有(像大家希望 的那样)导致小麦价格的下跌,可是这样做减少了每年进口量的波动。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25 页。】 在英国的推动下,各国纷纷降低关税,荷兰、比利时开始执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德 国等国家虽然没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但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保护关税,从而使自由贸易政 策成为 19 世纪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政策倾向。 随着西方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转变以及危机和战争的频繁爆发,各国的政策倾 向又滑向了贸易保护主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自由贸易政策才被再度提倡,从 而出现了一股新的贸易自由化浪潮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是:(1)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机构。成立于 战后初期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目的即在于“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 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行使职能,从而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推广自由贸 易政策。(2)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战后以来,经过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各国大幅度地削减了关税率和贸易限制。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从战后初期的40% 左右下降到5%以下,发展中国家则从更高水平下降到13%左右。此外,发达国家还以普惠制、 洛美协定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的贸易优惠。其中普惠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 长期斗争,于1968年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一项决议。在该决议中,发达国家承 诺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商品,尤其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时给予变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 惠的优惠关税待遇。洛美协定则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现欧洲联盟)与非洲、加勒比及太平洋 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于1975年、1979年、198%年和1990年分别签订的有关协定。根据这些协 定的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对来自三个地区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大多数农产品给予关税进口 的待遇。(3)非关税壁垒有所减少。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对许多商品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限 额、进口许可证和外汇管理等措施,以保护国内经济。后米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国 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的限制。如到60年代初,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进口数量的限制已取消了90%,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则取消了工业 品进口数量的限制。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在不同程度上放宽或解除了外汇管制,恢复 了货币自由兑换,实行了外汇自由化。 [专栏7一4]贸易自由化及其影响 贸易自由化作为美国的既定政策,在冷战时期主要服务于两大战略目标:一是促进美国 与西欧、日本形成支配世界经济的紧密战略经济同盟:一是菇贸易上的自由化确保美国的会 齐优势恤位。 在五六十年代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削减关税壁垒成为美国计划中的首要重点。利 用“关贸总协定”提供的机制,美国先后发起了六轮削减关税的谈判,即1947年的日内瓦 回合:1949年的安尼(Anney).回合:1951年的托基(Torguay)回合:1956年的日内瓦回合: 1960一1961年的狄龙(Di11on)回合:1964一1967年的肯尼迪回合。在所有这些回合的谈 判中,前五轮基本是按逐项讨论的原则进行,主要供应商之间先达成关税削诚协议,然后再 通过“关贸总协定”的无歧视原则使之多边化。到第六轮谈判时,为了加快关税削诚的步 伐,则采取了一次性全面关税削减方式,除农产品贸易之外,非农产品的关税平均约削减了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7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是:(1)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机构。成立于 战后初期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目的即在于“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 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1995 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行使职能,从而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推广自由贸 易政策。(2)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战后以来,经过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各国大幅度地削减了关税率和贸易限制。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从战后初期的 40% 左右下降到 5%以下,发展中国家则从更高水平下降到 13%左右。此外,发达国家还以普惠制、 洛美协定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的贸易优惠。其中普惠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 长期斗争,于 1968 年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一项决议。在该决议中,发达国家承 诺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商品,尤其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时给予变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 惠的优惠关税待遇。洛美协定则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现欧洲联盟)与非洲、加勒比及太平洋 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于 1975 年、1979 年、1986 年和 1990 年分别签订的有关协定。根据这些协 定的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对来自三个地区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大多数农产品给予关税进口 的待遇。(3)非关税壁垒有所减少。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对许多商品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限 额、进口许可证和外汇管理等措施,以保护国内经济。后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国 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的限制。如到 60 年代初,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进口数量的限制已取消了 90%,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则取消了工业 品进口数量的限制。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在不同程度上放宽或解除了外汇管制,恢复 了货币自由兑换,实行了外汇自由化。 [专栏 7—4] 贸易自由化及其影响 贸易自由化作为美国的既定政策,在冷战时期主要服务于两大战略目标:一是促进美国 与西欧、日本形成支配世界经济的紧密战略经济同盟;一是藉贸易上的自由化确保美国的经 济优势地位。 在五六十年代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削减关税壁垒成为美国计划中的首要重点。利 用 “关贸总协定”提供的机制,美国先后发起了六轮削减关税的谈判,即 1947 年的日内瓦 回合;1949 年的安尼 (Anney)回合;1951 年的托基(Torguay)回合;1956 年的日内瓦回合; 1960 一 1961 年的狄龙(Dillon)回合;1964 一 1967 年的肯尼迪回合。在所有这些回合的谈 判中,前五轮基本是按逐项讨论的原则进行,主要供应商之间先达成关税削减协议,然后再 通过 “关贸总协定”的无歧视原则使之多边化。到第六轮谈判时,为了加快关税削减的步 伐,则采取了一次性全面关税削减方式,除农产品贸易之外,非农产品的关税平均约削减了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1/3,达到了发达国家贸易合作的顶峰。这样,经过六轮的艰苦谈判,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 关税从40年代的约40%减少到了10%左右,具体到各国的情况是:美国9.9%、欧洲经济共 同体六国8.6%、英国10.8%、日本10.7%。 关税大幅度削减,对于主要关税制减国贸易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1960年到196 年,世界贸易总额扩大一倍以上,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1963年到1973年的十年间几 乎翻了两番多,所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更由64%增加到了68%。 【选自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125 页。】 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带头推行的,因此它表现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西方 国家的特点。首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家的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根据关贸总协定等国际多边协议的规定,较大幅度地降低彼此之 间的关税水平和放宽相互之间的数量限制,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 型产品却征收较高的关税,并实行其他的进口限制措施。而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进口 所采用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则要高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不仅如 此,发达国家还常常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出口管制。其次,区域性经济集闭内部的贸易自由 化程度超过了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比如,在一般的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内部对大多 数商品取消关税和进口限制,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而在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联盟 等较高层次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则不仅在成员内部完全取消关税,实行商品、资本等生产 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还要建立统一的关税率,抵制集团外国家商品的输入。最后,不同商 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从战后实践来看,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要高于农 产品中的贸易自由化。战后,随若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其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国外市场的 依赖性日益增长。为了促进相互之间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方面的贸易,它们在工业领域 广泛地推行贸易自由化。而在农产品方面,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农场主利益,西方 发达国家则多采用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此外,西方国家在机器设各上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则 超过了工业消费等方面的贸易自由化。一些工业消费品特别是所谓“敏感性”劳动密集型产 品,如纺织品、鞋、罐头食品、皮革制品等,因与发达国家的同类行业产生竞争,因此常常 受到发达国家的进口限制,从而延缓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滞胀”的局面,因此贸易保护主 义有所抬头,战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总的来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职 能的日趋完善和作用的不断发挥,以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自由贸易政策 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8 1/3,达到了发达国家贸易合作的顶峰。这样,经过六轮的艰苦谈判,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 关税从 40 年代的约 40%减少到了 10%左右,具体到各国的情况是:美国 9.9%、欧洲经济共 同体六国 8.6%、英国 10.8%、日本 10.7%。 关税大幅度削减,对于主要关税削减国贸易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 1960 年到 1969 年,世界贸易总额扩大一倍以上,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 1963 年到 1973 年的十年间几 乎翻了两番多,所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更由 64%增加到了 68%。 【选自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4-125 页。】 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带头推行的,因此它表现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西方 国家的特点。首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家的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根据关贸总协定等国际多边协议的规定,较大幅度地降低彼此之 间的关税水平和放宽相互之间的数量限制,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 型产品却征收较高的关税,并实行其他的进口限制措施。而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进口, 所采用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则要高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不仅如 此,发达国家还常常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出口管制。其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 化程度超过了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比如,在一般的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内部对大多 数商品取消关税和进口限制,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而在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联盟 等较高层次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则不仅在成员内部完全取消关税,实行商品、资本等生产 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还要建立统一的关税率,抵制集团外国家商品的输入。最后,不同商 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从战后实践来看,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要高于农 产品中的贸易自由化。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其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国外市场的 依赖性日益增长。为了促进相互之间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方面的贸易,它们在工业领域 广泛地推行贸易自由化。而在农产品方面,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农场主利益,西方 发达国家则多采用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此外,西方国家在机器设备上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则 超过了工业消费等方面的贸易自由化。一些工业消费品特别是所谓“敏感性”劳动密集型产 品,如纺织品、鞋、罐头食品、皮革制品等,因与发达国家的同类行业产生竞争,因此常常 受到发达国家的进口限制,从而延缓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滞胀”的局面,因此贸易保护主 义有所抬头,战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总的来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职 能的日趋完善和作用的不断发挥,以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自由贸易政策 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7.2.2保护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保护贸易政策的推行历史要比自由贸易政策更为久远。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时期。这段时期在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是 保护贸易政策,以追求金银财富的国内集中,实现资本的大量积累。保护贸易政策推动了资 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形成。 [专栏7一5]1700年的法英贸易盈亏 我们停下看一看法英贸易盈亏的典型事例。关于十七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和十八世纪初 期的贸易,人们断定天平十之八九侧向法国一边。法国从其对英贸易往来中平均每年约得利 润150万英镑。 这正是1675年10月在下议院宜布的数字,暂住伦敦的热那亚商人卡洛·爽托于1676 年9月和1678年1月的信中也这么说。他甚至指出,这些数字是他从联合省大使谈话中得 来的,而大使对法国人并无好感,法国贸易出现顺差的理由之一是其制成品“在岛上的售价 比在当地制造更便宜,因为法国工匠以薄利为满足”。事情实在奇怪,这些法国产品其实被 英国政府禁止,全靠走私才偷运进来。这位热那亚人接着又用一句名言来解释,英国人更加 希望“贸易收支相抵”,他们于是强制法国人广泛使用英国的呢绒。 在此情况下,一旦战事发生,便可趁机制止法国商业的可恶入侵,驻伦敦特任大使德塔 拉尔于1699年3月18日给蓬夏特朗写信说:“英国人战前[指1689至1697年的奥格斯堡同 盟战争]从法国购买的东西,据他们的看法,其数额比我们向英国的定货高得多。他们充满 这种偏见,坚信我们的财富来自英国,因而战争一开始,便首先阻止法国葡萄酒和其他商品 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他们的国家。”为了明白该信的含意,必须提醒,在过去,交战双方并不 断绝一切商业联系。因此绝对禁止法国商品入境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国际惯例的。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为着西班牙查理二世的王位继承问题,再次发生战争(170 年)。后来,随着敌对行动的结束,必须重建商业关系,因为两国贸易往来在这次战争中受 到严重破坏。于是,1713年复,商事院派遣里昂代表阿尼松和巴黎代表费内隆以专家身份 前往伦敦。由于讨论很不顺利,旷日持久,阿尼松有闲暇查阅下议院的辩论记录和英国海关 的报表,他发现,有关两国贸易盈亏问题所说的一切却是错误百出,不由大吃一惊!比如说: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9 7.2.2 保护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保护贸易政策的推行历史要比自由贸易政策更为久远。16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时期。这段时期在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是 保护贸易政策,以追求金银财富的国内集中,实现资本的大量积累。保护贸易政策推动了资 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形成。 [专栏 7—5] 1700 年的法英贸易盈亏 我们停下看一看法英贸易盈亏的典型事例。关于十七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和十八世纪初 期的贸易,人们断定天平十之八九侧向法国一边。法国从其对英贸易往来中平均每年约得利 润 150 万英镑。 这正是 1675 年 10 月在下议院宣布的数字,暂住伦敦的热那亚商人卡洛·奥托于 1676 年 9 月和 1678 年 1 月的信中也这么说。他甚至指出,这些数字是他从联合省大使谈话中得 来的,而大使对法国人并无好感,法国贸易出现顺差的理由之一是其制成品“在岛上的售价 比在当地制造更便宜,因为法国工匠以薄利为满足”。事情实在奇怪,这些法国产品其实被 英国政府禁止,全靠走私才偷运进来。这位热那亚人接着又用一句名言来解释,英国人更加 希望“贸易收支相抵”,他们于是强制法国人广泛使用英国的呢绒。 在此情况下,一旦战事发生,便可趁机制止法国商业的可恶入侵,驻伦敦特任大使德·塔 拉尔于 1699 年 3 月 18 日给蓬夏特朗写信说:“英国人战前[指 1689 至 1697 年的奥格斯堡同 盟战争]从法国购买的东西,据他们的看法,其数额比我们向英国的定货高得多。他们充满 这种偏见,坚信我们的财富来自英国,因而战争一开始,便首先阻止法国葡萄酒和其他商品 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他们的国家。”为了明白该信的含意,必须提醒,在过去,交战双方并不 断绝一切商业联系。因此绝对禁止法国商品入境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国际惯例的。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为着西班牙查理二世的王位继承问题,再次发生战争(1701 年)。后来,随着敌对行动的结束,必须重建商业关系,因为两国贸易往来在这次战争中受 到严重破坏。于是,1713 年复,商事院派遣里昂代表阿尼松和巴黎代表费内隆以专家身份 前往伦敦。由于讨论很不顺利,旷日持久,阿尼松有闲暇查阅下议院的辩论记录和英国海关 的报表,他发现,有关两国贸易盈亏问题所说的一切却是错误百出,不由大吃一惊!比如说:
第7章对外贸易政策 “五十多年以来,英国贸易额比法国高几百万”。这里显然是说几百万图尔里佛。事情实在 太突然,太出人意外。能够相信这是事实吗?难道应该相信,官方出于虚伪,竟处心积虑地 掩盖明白记录岛国贸易顺差的有关数字?为此,似乎有必要在伦敦和在巴黎的档案中进行过 细的调查。但即使进行调查,也没有把握能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解释官方数字难免包含 些错误。商人和下级执行人员都竭力欺骗政府,政府则自欺欺人,我完全懂得,1713年的 真理到了1786年就未必是真理,反之亦然。但在艾登协定签订后不久(法英两国于1786年 订立),一封从伦敦发出的俄国信件(1787年4月10日)根据一般消息指出,数字“只能不 完全地反映法英之间贸易的性质和规模,据了解,两国间的合法贸易至多占整个贸易的三分 之一,其他三分之二都以走私形式进行,这个贸易协定正是为者两国政府的利益去解决走私 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去讨论官方数字?我们还必须额外了解有关走私贸易的盈亏。 1713年英法两国的商业谈判一波三折,旷日持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澄清,英国舆论 界议论纷纷,充分暴露了隐藏在重商主义背后的民族主义狂热。1713年6月18日,当协定 草案以194票对185票在下议院被否决时,平民中爆发的欢乐比庆祝和平更加热烈。伦敦燃 放焰火,张灯结彩,举办种种庆祝活动。考文垂的织工列队游行,一根长杆上高挑绵羊的毛 皮,另一长杆上悬挂小半瓶酒和说明文字:“不要用英国羊毛换法国简萄酒!”所有这些举动 生动地反映了民族狂热,却并不符合经济理性,因为只有互相开门才是两国的利益所在。四 十年过后,大卫·休谟用讥讽的口吻指出,“多数英国人认为,如果法国葡萄酒大量运到英 国,国家将会破产.于是我们去西班牙和葡萄牙寻找比法国向我们提供的更加昂贵却质地 不佳的葡萄酒”。 【选自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 书店1993年版,第208一211页.】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这个阶段在英国的推动下, 自由贸易政策基本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实行的基本上仍是保护贸易政 策。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业产品相 竞争,因此不得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那些起步较晚的后进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料学技术的发展普遍 提高了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市场竞争也随之愈加激烈。而1929-1933 年发生的空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则使国际市场的供求矛盾更趋白日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原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纷纷改弦易辙,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就连英国也未能例外,它 于1932年宣布彻底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全面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7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 10 “五十多年以来,英国贸易额比法国高几百万”。这里显然是说几百万图尔里佛。事情实在 太突然,太出人意外。能够相信这是事实吗?难道应该相信,官方出于虚伪,竟处心积虑地 掩盖明白记录岛国贸易顺差的有关数字?为此,似乎有必要在伦敦和在巴黎的档案中进行过 细的调查。但即使进行调查,也没有把握能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解释官方数字难免包含一 些错误。商人和下级执行人员都竭力欺骗政府,政府则自欺欺人,我完全懂得,1713 年的 真理到了 1786 年就未必是真理,反之亦然。但在艾登协定签订后不久(法英两国于 1786 年 订立),一封从伦敦发出的俄国信件(1787 年 4 月 10 日)根据一般消息指出,数字“只能不 完全地反映法英之间贸易的性质和规模,据了解,两国间的合法贸易至多占整个贸易的三分 之一,其他三分之二都以走私形式进行,这个贸易协定正是为着两国政府的利益去解决走私 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去讨论官方数字?我们还必须额外了解有关走私贸易的盈亏。 1713 年英法两国的商业谈判一波三折,旷日持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澄清,英国舆论 界议论纷纷,充分暴露了隐藏在重商主义背后的民族主义狂热。1713 年 6 月 18 日,当协定 草案以 194 票对 185 票在下议院被否决时,平民中爆发的欢乐比庆祝和平更加热烈。伦敦燃 放焰火,张灯结彩,举办种种庆祝活动。考文垂的织工列队游行,一根长杆上高挑绵羊的毛 皮,另一长杆上悬挂小半瓶酒和说明文字:“不要用英国羊毛换法国葡萄酒!”所有这些举动 生动地反映了民族狂热,却并不符合经济理性,因为只有互相开门才是两国的利益所在。四 十年过后,大卫·休谟用讥讽的口吻指出,“多数英国人认为,如果法国葡萄酒大量运到英 国,国家将会破产.于是我们去西班牙和葡萄牙寻找比法国向我们提供的更加昂贵却质地 不佳的葡萄酒”。 【选自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 书店 1993 年版,第 208—211 页。】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这个阶段在英国的推动下, 自由贸易政策基本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实行的基本上仍是保护贸易政 策。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业产品相 竞争,因此不得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 19 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那些起步较晚的后进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遍 提高了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市场竞争也随之愈加激烈。而 1929-1933 年发生的空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则使国际市场的供求矛盾更趋白日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原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纷纷改弦易辙,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就连英国也未能例外,它 于 1932 年宣布彻底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全面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7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