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绝热变化,先举自行车打气的例子,再延伸到空气。空气上升、下降没有与周围发 生热量交换的过程称绝热过程 干绝热递减率:I℃/100m,称干绝热递减率。湿绝热递减率:0.5℃/0om。物理含义: 气块在不同高度上气温的变化 四、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 为大气稳定度 五、绘图解释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依据 第四讲 第四节气温与牧草生产的关系 三基点温度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称三基点温度。作物生长温度为5~40℃,最适发育温度 为20~30℃,维持作物生命活动的温度为-10~50℃。 二、积温 1.活动积温 1、积温的分类及计算」2.有效积温 3.正积温和负积温 2、积温在生产中的应用 (1)积温可以作为鉴定一个地区的热量的指标。 (2)积温为作物的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3)积温可用于制作作物播种期、开花期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预报。 (4)负积温可用作作物低温冷害的指标 (5)积温可以表示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 、气温与牧草生长的关系 牧草从开始生长到终止生长之间的天数称为生长季。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时,牧草 地下根系便开始活动,顶芽逐步露出地面,长到1厘米高时,便称返青期。青草期是牧草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时期 1、我国牧区年平均气温大多在8~12℃之间,而我国农区的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24℃之 、牧草和农作物一样,也有喜温、喜凉、耐寒等特性之分。一般来说牧草一生所需的热 量总量较同一特性的农作物为少。在水分满足的条件下,温度决定牧草的生长和发育。 即使喜凉牧草一般日平均气温未稳定通过0℃不能萌动返青:不稳定通过5℃,难以出 现青草期 思考题
什么叫绝热变化,先举自行车打气的例子,再延伸到空气。空气上升、下降没有与周围发 生热量交换的过程称绝热过程 。 干绝热递减率:1℃/100m,称干绝热递减率。湿绝热递减率:0.5℃/100m。物理含义:同 一气块在不同高度上气温的变化。 四、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 为大气稳定度。 五、绘图解释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依据 第 四 讲 第四节 气温与牧草生产的关系 一、三基点温度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称三基点温度。作物生长温度为 5~40℃,最适发育温度 为 20~30℃,维持作物生命活动的温度为-10~50℃。 二、积温 1.活动积温 1、 积温的分类及计算 2.有效积温 3.正积温和负积温 2、积温在生产中的应用 (1)积温可以作为鉴定一个地区的热量的指标。 (2)积温为作物的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3)积温可用于制作作物播种期、开花期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预报。 (4)负积温可用作作物低温冷害的指标。 (5)积温可以表示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 三、气温与牧草生长的关系 牧草从开始生长到终止生长之间的天数称为生长季。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时,牧草 地下根系便开始活动,顶芽逐步露出地面,长到 1 厘米高时,便称返青期。青草期是牧草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时期。 1、 我国牧区年平均气温大多在-8~12℃之间,而我国农区的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0~24℃之 间。 2、 牧草和农作物一样,也有喜温、喜凉、耐寒等特性之分。一般来说牧草一生所需的热 量总量较同一特性的农作物为少。在水分满足的条件下,温度决定牧草的生长和发育。 即使喜凉牧草一般日平均气温未稳定通过 0℃不能萌动返青;不稳定通过 5℃,难以出 现青草期。 思考题
1.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2.导热率与热容量的区别 3.地温(士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4.积温的计算 5.温度与牧草的关系 参考书 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编《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第三章水分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掌握蒸发、蒸腾、蒸散、蒸腾系数、蒸腾效率、水分有效利用率的 区别。掌握凝结条件和致雨条件的区别,降水的特性,生产上对水分的要求。掌握空气湿 度,降水,蒸发的测定。了解云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传统课堂讲授2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时(包括云图播放) 三、本章重点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成云致雨条件,降水的特性和应用 四、本章学时数3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空气湿度 水分是植物的生活因子,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大气中的水分来自江河湖海 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悬浮在大气中的水分称空气湿度,落下的水分称降水。首先对大气 湿度要有了解。 水汽压(e) 绝对湿度(a)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饱和水汽压(E) (定义、公式) 相对湿度(r) 饱和差(d 露点温度(τ) 空气的湿度变化 1.水汽压的日变化 (一)水汽压的变化 2.水汽压的年变化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 1.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2.相对湿度的年变化
1.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2.导热率与热容量的区别。 3.地温(土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4.积温的计算 5.温度与牧草的关系 参考书 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编《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 年。 第 三章 水分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掌握蒸发、蒸腾、蒸散、蒸腾系数、蒸腾效率、水分有效利用率的 区别。掌握凝结条件和致雨条件的区别,降水的特性,生产上对水分的要求。掌握空气湿 度,降水,蒸发的测定。了解云的分类和特点。 二、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课堂讲授 2 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学时(包括云图播放) 三、本章重点 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成云致雨条件,降水的特性和应用。 四、本章学时数 3 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空气湿度 水分是植物的生活因子,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大气中的水分来自江河湖海 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悬浮在大气中的水分称空气湿度,落下的水分称降水。首先对大气 湿度要有了解。 水汽压(e) 绝对湿度(a)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饱和水汽压(E) (定义、公式) 相对湿度(r) 饱和差(d) 露点温度( τ ) 二、 空气的湿度变化 1.水汽压的日变化 (一)水汽压的变化 2.水汽压的年变化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 1.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2.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