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12月联考测试 高三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28中胡波40中杨洋李赞军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 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 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 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 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晢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 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 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 家教百科全书了。 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 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 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 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 “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 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 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 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 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 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 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 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 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 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 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 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 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 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2017 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 12 月联考测试 高三语文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命题人: 28 中胡波 40 中 杨 洋 李赞军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 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 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 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 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 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 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 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 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 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 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 “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 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 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 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 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 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 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 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 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 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 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 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 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 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 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 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C.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 的《诏太子发》 D.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 《颜氏家训》。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 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但仅用于声望显赫的人家, B.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 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C.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中关于学习方 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D.“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 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 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励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 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C.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 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 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 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 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 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髙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 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 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 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 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 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 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 核理论组”。当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 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 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C.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 的《诏太子发》。 D.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 《颜氏家训》。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 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但仅用于声望显赫的人家。 B.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 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C.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中关于学习方 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D.“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 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 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励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 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C.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 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 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 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 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 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 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 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 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 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 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1951 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 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 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 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 核理论组”。当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
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 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 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 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 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一套从 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当氢弹 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 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 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 试验准备工作。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 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 论预估的完全一样!”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 试验。爆炸成功后,氢弹须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于敏接着对氢 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 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 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 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 几个‘父亲’”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 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 验进程。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 禁核试条约签署。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因此,于敏又 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 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女儿总算找到了 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 人说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 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 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 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因 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 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陈海波叶乐峰《2014年 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他一生只有两 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 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百度百科)
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 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 年到 1965 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 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 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 年 9 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 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 J501 计算机完成了一套从 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当氢弹 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 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 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 试验准备工作。次年 12 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 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 论预估的完全一样!”1967 年 6 月 17 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 试验。爆炸成功后,氢弹须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于敏接着对氢 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 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 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 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 几个‘父亲’”他说。 1986 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 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 验进程。果不其然,1992 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 年,全面 禁核试条约签署。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 10 年的热核试验时间。因此,于敏又 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 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女儿总算找到了 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 人说 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 “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 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 年 1 月 10 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因 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 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陈海波叶乐峰《2014 年 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他一生只有两 次公开露面,一次是 1999 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 2015 年 1 月 9 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百度百科)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晩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 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感动中国颁奖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 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于敏毕其一生“献宏谋”,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 下,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多年的付出,却并不为了赢得 荣耀和赞誉。 C.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 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D.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都是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的原因 5.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于敏毕生信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淡泊”“宁静”体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 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 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 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 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 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 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 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 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 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 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 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 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 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 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感动中国颁奖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 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于敏毕其一生“献宏谋”, 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 下,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多年的付出,却并不为了赢得 荣耀和赞誉。 C.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 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D.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都是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的原因。 5.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6.于敏毕生信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淡泊”“宁静”体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 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 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 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 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 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 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 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 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 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 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 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 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 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
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 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 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 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 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 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 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 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 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 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 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 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 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 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 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 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 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 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张叔和张婶的亲家一一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 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 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8.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夏赵元吴且叛, 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 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土,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 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
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 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 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 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 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 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 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 是给你的,10001 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 元,咱老 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 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 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 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 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 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 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 年第 11 期)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 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 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 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 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 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8.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夏赵元昊且叛, 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 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 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