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冲断层的一般特点: 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一般在30度左右:逆冲断层常常显示 出强烈的挤压现象,形成角砾岩、碎粒岩和超碎裂岩等断层岩:逆冲断层的两侧岩层常常具 有强烈的变形特征, (二)逆冲断层的组合形式 1,叠瓦状构造 叠瓦状构造是由若干条产状大致相同的逆断层组成,它们各自的上盘向同一方向冲掩, 像屋瓦一样错位叠复(图7一15),常与强烈褶皱相伴生,且断层面倾向与褶轴面倾向一致 (图7一16)通常发有于地壳强烈活动区。 图7一15叠瓦状构造示意图 白岩语滚装歧中些油 和 计 图7一16四川龙门山区叠瓦状构造 关于叠瓦式逆冲断层: 当一系列产状大致相近的逆冲断层(断层面倾角较大)叠置在一起,其上盘依次向上逆 冲,在剖面上呈叠瓦状时,称叠瓦式逆冲断层(图7一17)。断层面常表现为上陡下缓,凹向 上方的弧形,各条断层向下常汇拢成一条主干断层,总体呈帚状。是逆冲断层最主要、最常 见的组合形式,常出现在构造挤压强烈的地区。 > J2-K 9250500m 图7一17叠瓦式逆冲断层
(一) 逆冲断层的一般特点: 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一般在 30 度左右;逆冲断层常常显示 出强烈的挤压现象,形成角砾岩、碎粒岩和超碎裂岩等断层岩;逆冲断层的两恻岩层常常具 有强烈的变形特征。 (二)逆冲断层的组合形式 1.叠瓦状构造 叠瓦状构造是由若干条产状大致相同的逆断层组成,它们各自的上盘向同一方向冲掩, 像屋瓦一样错位叠复(图 7—15),常与强烈褶皱相伴生,且断层面倾向与褶轴面倾向一致 (图 7—16)通常发育于地壳强烈活动区。 图 7—15 叠瓦状构造示意图 图 7—16 四川龙门山区叠瓦状构造 关于叠瓦式逆冲断层: 当一系列产状大致相近的逆冲断层(断层面倾角较大)叠置在一起,其上盘依次向上逆 冲,在剖面上呈叠瓦状时,称叠瓦式逆冲断层(图 7—17)。断层面常表现为上陡下缓,凹向 上方的弧形,各条断层向下常汇拢成一条主干断层,总体呈帚状。是逆冲断层最主要、最常 见的组合形式,常出现在构造挤压强烈的地区。 图 7—17 叠瓦式逆冲断层
2.背冲式逆冲断层 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逆冲,一 般自背斜核部向外撒开逆冲。与造山带复背斜伴生的两组逆断层,分别在两翼上产出,常常 总体呈扇形。(图7一18) H 图7一18背冲式逆冲断层 3.对冲式逆断层 是由两条相反倾斜,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小型对冲式逆断层常与背斜构造件生(图 7一19):大型对冲式逆断层产出于拗陷带边缘,自两侧隆起分别向拗陷带内逆冲。 Pim 、Py 321 593 21 图7一19四川广元月明峡背斜对冲式断层 4.楔冲式逆断层 老岩系一侧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另一侧则与新地层呈正断层接触,形成上宽下窄的楔形 断片。断层面是匀状弯曲的弧面,深部逆冲,浅部由于断层面倾向反过来了,逆冲楔状体成 了下盘,浅部表现似正断层。我国南方一些较大的红色盆地中有时出现的一些基底老岩层, 过去一殷认为是断块式上升,以地垒形式隆起于红层中。近年研究发现:这些老岩层一侧逆 冲于红层之上,而另一侧与红层呈正断层接触,成上宽下窄的楔形断片,称为楔状冲断体构 造。(图7-20)
2.背冲式逆冲断层 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逆冲,一 般自背斜核部向外撒开逆冲。与造山带复背斜伴生的两组逆断层,分别在两翼上产出,常常 总体呈扇形。(图 7—18) 图 7—18 背冲式逆冲断层 3.对冲式逆断层 是由两条相反倾斜,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小型对冲式逆断层常与背斜构造伴生(图 7—19);大型对冲式逆断层产出于拗陷带边缘,自两侧隆起分别向拗陷带内逆冲。 图 7—19 四川广元月明峡背斜对冲式断层 4.楔冲式逆断层 老岩系一侧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另一侧则与新地层呈正断层接触,形成上宽下窄的楔形 断片。断层面是勺状弯曲的弧面,深部逆冲,浅部由于断层面倾向反过来了,逆冲楔状体成 了下盘,浅部表现似正断层。我国南方一些较大的红色盆地中有时出现的一些基底老岩层, 过去一般认为是断块式上升,以地垒形式隆起于红层中。近年研究发现:这些老岩层一侧逆 冲于红层之上,而另一侧与红层呈正断层接触,成上宽下窄的楔形断片,称为楔状冲断体构 造。(图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