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PC的概念与组成。 7.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8.黏附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9.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七章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2.掌握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熟悉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 4.熟悉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 5.熟悉免疫应答的主要分类方式。 6.熟悉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与规律。 7.熟悉免疫耐受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特点)。 2.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活化的“双信号”学说、效 应T细胞的作用方式)。 3.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TI抗原的识别、TD、TI抗原介导的活化过程、抗 体的抗原清除机制)。 4.免疫应答的主要分类方式(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概念、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 点与规律、正向应答与负向应答的概念)。 5.免疫应答的结局(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免疫耐受现象)。 6.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八章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了解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124·
·124· 6.APC 的概念与组成。 7.白细胞分化抗原(CD 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8.黏附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9.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七章 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2.掌握 T、B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熟悉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 4.熟悉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 5.熟悉免疫应答的主要分类方式。 6.熟悉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与规律。 7.熟悉免疫耐受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特点)。 2.T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活化的“双信号”学说、效 应 T 细胞的作用方式)。 3.B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TI 抗原的识别、TD、TI 抗原介导的活化过程、抗 体的抗原清除机制)。 4.免疫应答的主要分类方式(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概念、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 点与规律、正向应答与负向应答的概念)。 5.免疫应答的结局(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免疫耐受现象)。 6.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八章 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了解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定义、分型原则、Coombs&Ge11分型)。 2.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成分和细胞、发生过程、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作 用机制)。 3.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4.I工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细胞抗原的类型、靶细胞破坏机制)。 5.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6.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清除机制、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 的因素、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制)。 7,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8.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CD4+T细胞与CD8+T细胞介导免疫损伤的机制与特点)。 9.IV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免疫预防与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 3.掌握免疫诊断的基本概念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4.熟悉常用生物制品的应用原则与计划免疫的概念。 5.熟悉凝集、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6.了解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7.了解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 1,免疫学应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免疫诊断的概念)。 2.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的基本概念。 3.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常用生物制剂(疫苗、类毒素)应用原则。 4.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常用生物制剂(免疫球蛋白、抗血清)应用原则。 5.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6.凝集反应的类型、原理。 7.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8.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荧光抗体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 9.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花环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细胞毒试验)。 ·125·
·125·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定义、分型原则、Coombs & Gell 分型)。 2.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成分和细胞、发生过程、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作 用机制)。 3.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4.I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细胞抗原的类型、靶细胞破坏机制)。 5.I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6.II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清除机制、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 的因素、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制)。 7.II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8.IV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CD4+T 细胞与 CD8+T 细胞介导免疫损伤的机制与特点)。 9.IV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免疫预防与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 3.掌握免疫诊断的基本概念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4.熟悉常用生物制品的应用原则与计划免疫的概念。 5.熟悉凝集、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6.了解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7.了解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 1.免疫学应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免疫诊断的概念)。 2.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的基本概念。 3.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常用生物制剂(疫苗、类毒素)应用原则。 4.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常用生物制剂(免疫球蛋白、抗血清)应用原则。 5.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6.凝集反应的类型、原理。 7.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8.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荧光抗体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 9.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花环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细胞毒试验)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类型与分布状况(自然界分布、人体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的概念。 3.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3.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分类及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典型形态与非典型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结构、功能、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细胞膜(结构、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组成、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核质(基因组DNA)。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化学组成、功能、形成条件、染色特点):鞭毛(化学组 成、功能分类意义):菌毛(化学组成、类别与功能):芽胞(结构、功能、形成条件)。 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5.细菌的分类及命名规则。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二章细菌的生理与培养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营养要求与生长方式。 ·126-
·126·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类型与分布状况(自然界分布、人体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的概念。 3.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3.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分类及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典型形态与非典型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结构、功能、G+菌与 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细胞膜(结构、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组成、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核质(基因组 DNA)。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化学组成、功能、形成条件、染色特点);鞭毛(化学组 成、功能分类意义);菌毛(化学组成、类别与功能);芽胞(结构、功能、形成条件)。 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5.细菌的分类及命名规则。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二章 细菌的生理与培养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营养要求与生长方式
2.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及人工培养状态下的生长状态与生长规律。 3.熟悉细菌主要的合成代谢产物。 4.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过程及其鉴别意义。 5.了解细菌基本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状。 【教学内容】 1.细菌基本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状。 2.细菌的基本营养要求与生长条件(环境因素、营养要求、营养类型、营养摄取方式)。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 4.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细菌各类生化鉴定的反应基础与意义)。 5.细菌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 生素)。 6.细菌的生长方式与人工培养(生长方式、生长速度、人工培养下的生长曲线)。 7.细菌培养基(人工培养基的类型、人工培养基的使用、人工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 3.熟悉噬菌体的结构、生物学作用及分类。 4.熟悉细菌变异的类型。 5.了解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变异的现象与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变异)。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组DNA、质粒的类型与特点、转座子、噬菌体)。 3.噬菌体的结构、生物学作用与分类(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的概念)。 4.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转 化的概念与机制)。 5.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及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概念。 ·127·
·127· 2.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及人工培养状态下的生长状态与生长规律。 3.熟悉细菌主要的合成代谢产物。 4.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过程及其鉴别意义。 5.了解细菌基本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状。 【教学内容】 1.细菌基本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状。 2.细菌的基本营养要求与生长条件(环境因素、营养要求、营养类型、营养摄取方式)。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 4.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细菌各类生化鉴定的反应基础与意义)。 5.细菌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 生素)。 6.细菌的生长方式与人工培养(生长方式、生长速度、人工培养下的生长曲线)。 7.细菌培养基(人工培养基的类型、人工培养基的使用、人工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 3.熟悉噬菌体的结构、生物学作用及分类。 4.熟悉细菌变异的类型。 5.了解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变异的现象与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变异)。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组 DNA、质粒的类型与特点、转座子、噬菌体)。 3.噬菌体的结构、生物学作用与分类(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的概念)。 4.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转 化的概念与机制)。 5.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及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概念
2.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以及毒力概念。 3.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4.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与类型。 5.熟悉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 6.熟悉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7.了解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其作用原理。 【教学内容】 1.感染的概念。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致病性、毒力、侵袭性的概念、外毒素、内毒素的概念与 作用机制)。 4.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的概念)。 5.细菌性感染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创口、接触、叮咬传播)。 6.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败血症、 毒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7.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先天性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作用、获得性抗细菌免疫的 组成与作用)。 8.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9.消毒灭菌的主要方法(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五章常见致病细菌(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致病性球菌的概念、类型。 2.掌握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掌握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4.掌握肠道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各主要代表菌种的致病性。 5.掌握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6.熟悉沙门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7.了解志贺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致病性球菌的概念、类型(G+球菌、G-球菌)。 2.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3.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28·
·128· 2.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以及毒力概念。 3.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4.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与类型。 5.熟悉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 6.熟悉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7.了解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其作用原理。 【教学内容】 1.感染的概念。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致病性、毒力、侵袭性的概念、外毒素、内毒素的概念与 作用机制)。 4.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的概念)。 5.细菌性感染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创口、接触、叮咬传播)。 6.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败血症、 毒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7.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先天性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作用、获得性抗细菌免疫的 组成与作用)。 8.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9.消毒灭菌的主要方法(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五章 常见致病细菌(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致病性球菌的概念、类型。 2.掌握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掌握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4.掌握肠道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各主要代表菌种的致病性。 5.掌握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6.熟悉沙门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7.了解志贺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致病性球菌的概念、类型(G+球菌、G-球菌)。 2.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3.葡萄球菌的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