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乐句由三个乐汇构成,每个乐汇均包含一个后附点节奏。这样的节奏模式属于抑扬格动机,旋律层层高升,给人以情绪逐渐高涨的听觉感受。例3-3《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片段JC这一乐句共有两个乐汇,第1小节和第2小节各为一个乐汇。乐汇必须含有一个强拍音,在复拍子旋律中,一个小节不只含有一个强拍音。在这句旋律中,一个小节的乐汇由强拍开始到最后的弱拍结束,属于扬抑格动机,旋律坚定、有力。2.抑扬抑格动机抑扬抑格动机是指旋律从弱拍开始经过强拍再到弱拍结束。这种类型的动机起伏性较强。例3-4《怒吼吧!黄河》片段6020曲P式与作这一乐句由两个乐汇构成,起音到强拍的音程以跳进为特点,进行到弱拍结束,属于抑扬品抑格动机,突出了旋律的起伏性。分析(二)乐节乐节是大于动机的结构,因此可以将动机称作是乐节的“次级结构单位”。乐节是在曲调、节奏上较为清晰,结构上能够与相邻的部分划分开的较为独立的音乐片段,一般情况下长度约为两个小节左右。乐节可由两个乐汇组成,也可以是不可分的两小节左右的旋律。由于规模较小,乐节可以不要求和声终止形式。例3-5河北民歌《正月里是新年》片段+福1正月里是新年间头天,在这一旋律中,第1、2小节合为一个乐节,第3、4小节合为一个乐节,每个乐节由2个小节构成,旋律连贯又相对独立,可以和相邻的片段划分开来。(三)乐句乐句是大于乐节的结构,乐句的次级结构单位就是乐节。乐句是一个完整句法的度量单位,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乐句往往能够表达一个单独的乐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句在旋律上具有相对稳定的停顿感和呼吸感,起音与收尾明确,在和声上有明确的终止形式。一般情况下,乐句的长度约为4个小节,常由2个乐节组成。而在复拍子的情况下也可能有2个小节的长度。当然,在速度较快或单节拍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由8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的情况。在作品分析的结构图示中,乐句常用小写字母(如a、b等)表示。若两个乐句完全相同,可以使用同一字母来表示;若某一乐句是由另一乐句发展变化而来,也可以使用同一字母,但后面要加“1”、“2”等标示予以区分
例3-6舒曼《梦幻曲》片段Red2Re米Ce崇这个例子的结构划分非常明显。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乐汇,每两个乐汇组成一个乐节,两个乐节组成了一个乐句。第4小节乐句结尾处有一个明确的和声半终止。第I当然,乐汇、乐节、乐句的长度(小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鉴于不同音乐作品的情绪、章速度、节拍节奏等因素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层次结构的组成情况也会扩大或缩小。例如贝多芬的《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一个乐汇即以2个小节构成,一个乐节则由4部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达到8个小节的长度,在第8个小节(即乐句结束处)有一个完全终止。曲式021二、乐段内部的划分方法由于乐段是由乐汇(动机)、乐节和乐句等微观结构单位组成,根据这些组成部分各自所具备的特点来进行乐段内部结构的划分,由乐段划分出乐句,乐句划分出乐节,而乐节再划分出乐汇(动机)
例3-7《信天游》片段根据乐汇、乐节、乐句的不同特点,此乐段的内部结构的划分法为:第1小节为乐汇、第2小节为乐汇、第3小节和第4小节合为乐节,第5~8小节的结构与第1~4小节相同。因此,此乐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每个乐句的长度为4个小节。采用扬抑格动机形式,每一乐句均由两个乐汇和一个乐节构成。结构图示如下:022号曲式例3-8《芦花》片段与作品分析此乐段的内部结构划分法为:第1小节和第2小节合为乐节、第3小节和第4小节合为乐节,第5~8小节合为乐句,第9~12小节合为乐句,第13~16小节合为乐句。因此,此乐段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结构图示如下:1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乐段都可以划分出明确的乐句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乐段可以看作只由一个乐句构成)。同样的,乐句内部有时也会出现划分不出乐节与乐汇的情况。因此可以认为,不是所有的乐段和乐句都能划分出乐节和乐汇来。例3-9《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片段LargamenteAADAA一P2OLLDA招TePoOlLAf10人A>1Pesante这是陈培勋将广东音乐《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水仙花》结合创作而成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开始部分主题。不难发现,由于曲调与和声的连续进行使得这一乐句成为不可分割
的整体,而同时这一部分音乐又完整表达了基本乐思,完全终止式明确,所以它也是一个完整的乐段结构。第三节乐段的类型划分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是多样而复杂的,乐段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本节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乐段进行分类:根据乐段所包含的乐句数量、根据乐段结构的方整或非方整、根据乐段内部乐句之间的关系、根据乐段的终止式形式。一、根据组成乐段的乐句数量划分乐段可以分为由一句、二句、三句、四句甚至更多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无论是由多少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考虑到音乐语言的统一性,同一乐段内部的乐句之间往往呈现出某些方面的关联。(一)由一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这种乐段类型如上节的例3-9《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其内部的旋律创作是一气呵成的,无法划分出多个乐句。例3-10贝多芬《32首变奏曲》主题Allegretto2第三章部曲式023这也是由一个乐句构成乐段的情况。整个主题以乐曲开头两个小节的动机作为核心材料展开,音乐力量不停积累,不存在和声终止式,使得整个乐句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内部不可再划分其他更小型结构单位。第6小节旋律达到高潮后突然收束。由此可见,由一个乐句构成乐段的情况往往常见于采用衍展手法创作的音乐中,其旋律连绵发展,内部结构一气呵成,不可再分
例3-11肖邦《E大调夜曲》Op.62No.2片段0002曲式与作品分析上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由于第4、5小节是对第2、3小节音乐材料的自由模进,在音乐发展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无法明确划分出两个独立的乐句。(二)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在音乐作品中,由两个乐句构成乐段的情况要更加常见一些,这可以算作是典型结构的乐段所具备的特征之一。一般而言,典型的乐段由两个或者四个乐句组成,而乐句之间常构成某种呼应的关系,如属一主呼应、起一承一转一合的呼应等。若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则两句之间大多为属一主呼应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呼应”并不等同于“重复”,原样重复的两个乐句并不能构成呼应。呼应意味着乐句之间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差异之上又保持着某种关联。例3-12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片段Allegro trang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