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音区音色一、音区音区作为表现手段,主要是由于高低音的不同色彩所引起的不同感觉,音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音列中相邻音的相似音色。一般来说,在使用的有效音域范围,根据相近和相似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其界限也难于明确界定,但大致感觉是:高音区音色明亮,中音区柔和圆润,低音区音色暗淡。这种色彩上的区别和变化,必然要影响到音乐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景,从而使音区这一表现手段成为音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音区具有不同的色彩,利用不同的色彩所引起的不同感觉,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情绪,这就是音区的表情作用。音区的表现作用与力度、发音体的质量、演唱(奏)法有密切关系。如在强奏时,高音区会由明亮变为尖锐刺耳;弱奏时高音区又会变得若隐若现,飘缈空旷。音区受乐器性能的制约,在不同的乐器上用同一个音区,其表现力并非一样。例如在人声和铜管乐器上,越到高音区需要气力越大,敌感觉上必然要渐强;越往低音区则感觉上必然要渐弱。可是在钢琴或一些弦乐器上,情况恰恰相反,越到高音区弦越短越细,反而感觉上必然要渐弱,越到低音区反而感觉上必然要渐强。音区与人类生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不同音区与不同事物的联系因素,这就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二、音色第音色是发音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属性,是借助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而得名。在音乐范畴二章中,是乐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在大脑中产生的听觉想象和联想。构成音色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发音体振动所产生的发音、发音方法、传播音的环境、不同音乐的音区以及音色的组合。发音色的分类也是根据发音体的质量和音的组合方式来决定的。根据发音体的质量,可分展的为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两大类。根据音的组合,可分为单一音色和复合音色两大类。要音色的艺术表现力是和音乐的其他要素结合形成的。当然,由于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重素及要意义,故对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功能0158第六节和声织体一、和声和声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具有风格特征。和声的表情作用和在形式上的组织作用,是和它的功能性和色彩性分不开的。和声的功能性是不稳定和弦对稳定和弦的倾向性,以及不协
和和弦对协和和弦的倾向性。和声的色彩性是不同结构、音区、力度、声部,和弦音的不同位置、和弦音距离疏密不同的各种和弦及不同和声进行引起的明暗、清浊、浓淡等不同色彩感觉的特性。和声语言是在符合“语法”逻辑的基础上,既要保证和声效果的良好,还要根据旋律的风格、调式、调性,选择符合的和声语言,不能把避免平行五、八度等规则作为首要的问题,不要惧怕和弦外音,因为和弦外音的使用正是风格和特征的体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特征就是和弦外音特殊的使用而形成的。和声语言也是区别不同音乐风格的首要指标。把二十四个大小调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虽然有以一个调性为主的前提,同时又体现了与其他调性互相借用、互相渗透的关系。变和弦的使用及转调的出现,是在功能的统一性与色彩的多样性兼顾的原则下,以共同因素为桥梁,形成既统一又有变化的调性关系。在和声分析中,应该通过对名作的分析,了解古典乐派(功能和声)、早期浪漫派(功能和声)、晚期浪漫派(色彩和声)、民族乐派(调式和声)、印象派(追求色彩为目的的手法原则)及皖A·016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斯波索宾等人的《和声学教程》是以古典风格(上册)和早期浪漫派风曲格(下册)作品的功能和声进行理论概述的。中国学生还必须加强五声调式和声的学习,掌握式五声调式特点与调性功能关系的结合与和声与复调犹如李生娣妹存在于音乐作品中,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复调是在和声的基作品础上进行多声部线条的组织,以横向线条为主,纵向和声为辅;和声是在声部横向进行的基础分上进行纵向结构的组织。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因为音乐流派的不同,与该时期的文化背景、析审美习惯、价值取向有其紧密关系。和声学不仅是技术,更具有理论和文化的范畴,学会准确诠释作品的知识,提升学习和运用的层面,这也是和声学的要求。就文化层面,很难确定先进与落后。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之间、梅兰芳的京剧唱腔与贝多芬的交响乐之间只存在“水平接受”与“垂直接受”的差别,但的确存在“优化选择”的社会效应。对和声学进行文化思考,就是寻求最具优化的鉴别方法,使学生最大数量的掌握“优化”的本领。二、织体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组织方式,即编织型体,是多声部音乐中横向的旋律线条与纵向的多音组所形成的层次结构。织体是多声部音乐中空间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它使音乐由单旋律的线条和多重线条组成立体的“面”,对刻画音乐形象、描绘音乐意境、表达音乐情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织体可分为单声部织体、复调织体、主调音乐的织体三种类型。(一)单声部织体单声部织体包括独唱、独奏、齐唱、齐奏和同一旋律的多重八度叠置。这种织体有时显得淳朴、自然,有时则有严肃、深沉的特征。(二)复调织体包括支声复调、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支声复调是同一旋律的不同变体的同时结合,各声部的独立性不强,常常是同一曲调的装饰、变形,是接近于单声部织体的简单多声部。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最为常见
对比复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复调织体,因此表现力也较强。对比复调使不同的音乐形象互相接近、互相融合或互相对照。由于多种不同特点、不同性质曲调的结合,在突出内容和形象塑造方面有十分鲜明的作用,甚至加强矛盾冲突。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一一两个犹太人》。模仿复调是同一旋律隔开一定的时间距离在各声部轮流出现,具有追逐的感觉。由于声部的积累和声部之间的呼应,或造成激动、紧张的气氛,或具有轻松愉快、活泼奔放的性质。(三)主调音乐的织体主调音乐的织体是由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的,有持续低音式、和弦式、分散和弦式(发展伴奏音型)等类型。特别是持续低音式和分散和弦式会造成主调音乐织体接近于对比复调,因此,有些学者把主调音乐织体命名为“复调织体与和声织体混合”类型。以上三种织体类型并非独立存在,在音乐创作中,往往是结合运用的,甚至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织体不仅具有形象意义和色彩意义,还和一定的体裁特点相联系。如赋格、卡农、创意曲多用模仿复调织体,古老的众赞歌常用和弦式织体,小夜曲、无词歌、进行曲和许多舞曲常用分散和弦式织体。织体的发展历史和乐器的发展、演奏技术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是相适用的。织体也和音乐语言中的其他要素一样,在曲式中可以起到呼应和对比的作用,复调织体的各声部此起彼伏,促使乐思不断发展。第L章音乐发展的要素及功能017
一部曲式第三章第一节概述音乐作品都具备符合逻辑的结构组织形式,无论它的结构是庞大或是短小。音乐作品的创作从最初几个音的结合开始,就以营造富于表现力的曲调与节奏为目标,直至形成一个完018整的段落。即便是大型的曲式结构,也是由这样一个个段落组成的,称为“乐段”。如果这种曲段落结构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出现时,即为“一部曲式”。式一部曲式是规模短小的音乐作品所采取的一种曲式类型,它一般短小精炼,能够表达一与作个完整而独立的乐思,采用鲜明的调式布局,是完整曲式中最小规模的结构。一部曲式属于品小型曲式结构类型,其容量有限,一般多为单主题,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也多为单一性的。分一部曲式虽然在结构形态上表现为一个乐段的形式,但不能将乐段的概念与一部曲式完析全等同起来。乐段可以作为更大规模曲式的一部分存在,是各种曲式结构形成、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乐段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曲式结构类型,它往往无法表达整部音乐作品的完整乐思,它表达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成为整个音乐表达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音乐中结构单位的长度是由它所占用的小节数来体现的。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相同的结构单位其规模可以不同,即小节数不一定完全相等。因此,视具体作品的不同情况,一部曲式或乐段结构的长度约为8~16小节,在作品分析图示中用大写字母(如A、B等)来表示。第二节乐段的内部结构一、乐段内部的组成部分乐段虽然是作为单独的完整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类型,但其内部仍可划分出多种基本组成部分,称之为“微观结构单位”。这些微观层面上的基本结构包括乐句、乐节和乐汇(或动机)。总的来说,它们与乐段之间的结构规模由小到大的关系是:乐汇(动机)→乐节→乐句→乐段。(一)乐汇与动机顾名思义,乐汇类似于语言中的词汇,其规模非常短小,但却是音乐结构所必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乐汇是含有一个强拍音,长度约为1个小节左右的音乐片段,是能够表达音乐内容、具有基本结构性质的最小单位。所有的音乐作品,无论规模如何,其微观结构
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乐汇组成的。乐汇是研究音乐结构的最基础单位。当乐汇在曲调、节奏甚至和声方面具备了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动机。动机的结构规模与乐汇相仿,但与乐汇相比,动机更包含一些音乐功能方面的特性。动机在音乐创作中往往浓缩了整部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是音乐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可以说,动机似乎就是音乐的生命胚胎,蕴含了音乐展开的基因,音乐的发生、发展直至收束都是围绕着其动机进行的。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便是一个典型的动机。例3-1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段AllegroconbrioohfrP这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所呈现的由4个音符组成的音第三乐片段,包括3个八分音符和1个二分音符,在整个音乐作品的第一乐章中不断重复、模进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听觉印象。这一短小精练,个性鲜明的音乐片段使得作品保持高度的统性,起到引领全曲和突出音乐性格特点的作用,这便是全曲的核心动机所在。部根据不同的节奏模式,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抑扬格动机、扬抑格动机、抑扬抑格动机曲式这里的“抑”代表节奏弱音,在音乐作品中也往往对应着较短节奏:而“扬”则代表节奏强音,作019品中也常对应着较长节奏。1.抑扬格动机抑扬格动机是指旋律从弱拍开始到强拍结束。这种类型的动机动力感较强。例3-2《义勇军进行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