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到一格 目录 第一讲文以载道喻华章 第二讲博察多知炼文才 第三讲文似看山喜不平 第四讲通晓心志才识文 第五讲好学多问才情高 第六讲曲尽人意情为本 第七讲写竹先得胸有竹 第八讲词格高妙透幽微 第九讲百炼成钢千练文 121 第十讲文达心声传千载 第十一讲情景相辉巧匠心… 第十二讲大千世界多新采 第十三讲好文全凭痴锤炼 第十四讲形神兼备语意远 198 第十五讲生活深处觅诗文 215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 到一格 目 录 第一讲 文以载道喻华章 .......................................................................................................... 4 第二讲 博察多知炼文才 ........................................................................................................ 21 第三讲 文似看山喜不平 ........................................................................................................ 37 第四讲 通晓心志才识文 ........................................................................................................ 52 第五讲 好学多问才情高 ........................................................................................................ 66 第六讲 曲尽人意情为本 ........................................................................................................ 83 第七讲 写竹先得胸有竹 ........................................................................................................ 95 第八讲 词格高妙透幽微 ...................................................................................................... 108 第九讲 百炼成钢千练文 ...................................................................................................... 121 第十讲 文达心声传千载 ...................................................................................................... 139 第十一讲 情景相辉巧匠心 .................................................................................................. 155 第十二讲 大千世界多新采 .................................................................................................. 168 第十三讲 好文全凭痴锤炼 .................................................................................................. 182 第十四讲 形神兼备语意远 .................................................................................................. 198 第十五讲 生活深处觅诗文 .................................................................................................. 215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到一格 阅读经典之思」 (师) 为什么读经典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 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 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 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 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 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 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査,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 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 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 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 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 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 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 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 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 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 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 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 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 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己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 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 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 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 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 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 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竞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 到一格 『阅读经典之思』 (师): 为什么读经典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 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 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 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 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 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 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 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 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 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 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 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 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 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 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 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 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 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 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 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 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 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 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 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 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 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到一格 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 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 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 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 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一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 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 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 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 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 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 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 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 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 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 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 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 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 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 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 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 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 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 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 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 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 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 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 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 深了解的作品?”和“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 到一格 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 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 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 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 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 掉。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 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 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 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 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 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 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 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 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 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 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 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 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 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 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 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 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 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 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 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 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 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 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 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 深了解的作品?”和“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 了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到一格 第一讲文以载道喻华章 传统文化“经典”积累 《说文解字》中说:易是由“日、月”二字组成,因而日代表阳,月代表阴,以象征“易”的阴阳二 元论的哲学。 《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相传为伏羲氏和周文王所贡献, 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原意是为易经做注的,称为“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 的合作结果,《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 易(归藏八卦)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记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 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乾三连,坤 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 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孔子时期,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删《诗》、《书》,订《礼》、《乐》,唯独对于《易经》用 的是“赞”。他也不光是赞美,还亲自作了一本书《十翼》。《十翼》是对《易经》的注,就犹如为《易 经》添上了翅膀,让《易经》飞起来,易于更多人的理解。孔子的《易经》,又称《易传》,《易经》和 《易传》合起来,也可以称作《周易》。至此,《易经》的形式便固定下来了,千百年未变。 1上九,亢龙有悔 《易经·乾卦》 上九天,龙飞的过高,必将造成后悔之事。“九天”是数量词,九天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 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九天是指天有极多极多重。亦指天之极高处。“亢龙”是指飞到 天边无法飞回来的龙。古人早就知道做事要有度,也许这正是中国人中庸思想的渊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乾卦》《易经·坤卦》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 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乾”“坤”相对相生,皆为八卦 之一。坤属阴,指山川土地,在此做“辽远、广阔”之讲。顺势而为,积极进取,心胸宽广,这是我们民 族香火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传·系辞》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运用仁义来行事。这是教我们 怎样做人:我们应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积极讨论,待人宜宽,待人以诚,行事仁义。 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坤》 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团体,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多更多的祸殃。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 到一格 第一讲 文以载道喻华章 一、传统文化“经典”积累 《说文解字》中说:易是由“日、月”二字组成,因而日代表阳,月代表阴,以象征“易”的阴阳二 元论的哲学。 《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相传为伏羲氏和周文王所贡献, 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原意是为易经做注的,称为“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 的合作结果,《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 易(归藏八卦)。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记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 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乾三连,坤 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 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孔子时期,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删《诗》、《书》,订《礼》、《乐》,唯独对于《易经》用 的是“赞”。他也不光是赞美,还亲自作了一本书《十翼》。《十翼》是对《易经》的注,就犹如为《易 经》添上了翅膀,让《易经》飞起来,易于更多人的理解。孔子的《易经》,又称《易传》,《易经》和 《易传》合起来,也可以称作《周易》。至此,《易经》的形式便固定下来了,千百年未变。 1.上九,亢龙有悔。——《易经·乾卦》 上九天,龙飞的过高,必将造成后悔之事。“九天”是数量词,九天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 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九天是指天有极多极多重。亦指天之极高处。“亢龙”是指飞到 天边无法飞回来的龙。古人早就知道做事要有度,也许这正是中国人中庸思想的渊源。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乾卦》《易经·坤卦》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 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乾”“坤”相对相生,皆为八卦 之一。坤属阴,指山川土地,在此做“辽远、广阔”之讲。顺势而为,积极进取,心胸宽广,这是我们民 族香火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传·系辞》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运用仁义来行事。这是教我们 怎样做人:我们应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积极讨论,待人宜宽,待人以诚,行事仁义。 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言·坤》 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团体,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多更多的祸殃。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到一格 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 后果十分严重。 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 不坚持不懈地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而一个落得身败名裂、自我毁灭 的人,是他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三国时期刘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 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善恶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 以酿大祸。不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不作长期地点点滴滴的积累,是难以成名成家的。没 有平时的为非作歹,怙恶不悛,也不至于导致杀身之祸。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人们吸取的 、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 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 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 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 “您”。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1.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今死矣,子速去!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荀巨伯的这一举动可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 3.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②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 2.舍生取义 3.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译文】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盜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 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 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 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 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三、古诗词鉴赏
“一格语文”暑假班教材 学语文 到一格 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 后果十分严重。 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 不坚持不懈地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而一个落得身败名裂、自我毁灭 的人,是他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三国时期刘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 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善恶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 以酿大祸。不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不作长期地点点滴滴的积累,是难以成名成家的。没 有平时的为非作歹,怙恶不悛,也不至于导致杀身之祸。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人们吸取的。 二、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 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 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 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②。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 “您”。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1.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今死矣,子速去!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荀巨伯的这一举动可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 3.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②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 2.舍生取义 3.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译文】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 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 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 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 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三、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