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 任课班级:资环2010-1班 任课教师:自然地理课程组 师范学院地理系资环教研室 2010一2011学年第一学期
地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 任课班级:资环 2010-1 班 任课教师:自然地理课程组 师范学院 地理系 资环教研室 2010 — 2011 学年 第一学期
姓名 高素芳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48+8 使用教材 伍光和主编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并适当介 程 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 础知识。 目 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 的 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章次 章名 学时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学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2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2 第五节 气候变化 2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05 第五节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第六节 河流 2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1 第八节 地下水 1 第九节 冰川 2 2
2 姓名 高素芳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48+8 使用教材 伍光和 主编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并适当介 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 础知识。 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 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学 时 分 配 章 次 章 名 学时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2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2 第五节 气候变化 2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0.5 第五节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第六节 河流 2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1 第八节 地下水 1 第九节 冰川 2
第三章 土壤圈 10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1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2 时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20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2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 第六节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第五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 第三节 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研究 1
3 学 时 分 配 第三章 土壤圈 10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2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20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2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2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2 第四节 生态系统 2 第五节 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1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第五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 第三节 自然区划 1 土地类型研究 1
人地关系研究 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大气的热能来源 督蓄 2.掌握能量在地-气系统中运行情况,掌握气温的分布情况 1.大气的成分一一干洁空气、水汽 2.大气的结构一一质量、压力、分层 3.大气的热能 教学内容 (1)太阳辐射 (2)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 (3)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情况 [重点]:大气的热辐射特征:气温的形成、分布及变化特征 教学重、 [难点]:大气的热量平衡特征 难点及 教学方法 [仿法:1.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讨论与作业 2.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思考题]:1.何谓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各项收 支情况在气候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 忠考趣 [作业题]: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性质如 阅读材料 何? 2.大气获得热能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素?
4 人地关系研究 1 教学 目的 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大气的热能来源 2.掌握能量在地-气系统中运行情况,掌握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 学 内 容 1. 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 2. 大气的结构——质量、压力、分层 3. 大气的热能 (1)太阳辐射 (2)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 (3)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 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情况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大气的热辐射特征;气温的形成、分布及变化特征 [难点]:大气的热量平衡特征 [方法]:1. 教学过程设计中运用应用讨论与作业 2. 利用课件动画深入浅出展示上述内容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何谓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各项收 支情况在气候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题]:1.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性质如 何? 2.大气获得热能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素?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题后记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 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年月日 教学 1.了解大气的水分特征和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 目的 2.掌握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1.大气湿度 (1)湿度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 学 (2)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2.蒸发和凝结 容 3.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2)降水的类型: (3)降水的时间变化:(4)降水的地理分布: [重点: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 [难点]:大气降水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分布规律 难点及 教学方法 方法:1.讲述法与图示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利用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思考题]: 1.空气湿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与 作业 区别? 思考题 2.当云中冰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时,哪些云滴会蒸发?哪 阅读材料 些云滴会凝结? [作业题]:1.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5
5 题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2010 年 月 日 教学 目的 1. 了解大气的水分特征和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 学 内 容 1. 大气湿度 (1)湿度概念及表示方法 (2)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2. 蒸发和凝结 3. 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 (2)降水的类型; (3)降水的时间变化; (4)降水的地理分布; 教学重、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大气降水的变化规律 [难点]:大气降水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分布规律 [方法]:1. 讲述法与图示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 利用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1. 空气湿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2.当云中冰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时,哪些云滴会蒸发?哪 些云滴会凝结? [作业题]: 1. 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