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Z110159 总学时/总学分:56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目的:(1)基本理论: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了解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 握自然地理学的特征,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动的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其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2)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气候、海洋水和陆地水、土壤、生物群落与 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采样、分析的操作方法以及地理图件的 分析判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着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 构的各要素的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 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 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大气和气候 10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学时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2学时
自然地理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二)(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Z110159 总学时/总学分:56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目的:(1)基本理论: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了解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 握自然地理学的特征,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动的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2)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气候、海洋水和陆地水、土壤、生物群落与 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采样、分析的操作方法以及地理图件的 分析判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着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 构的各要素的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 究的能力。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 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大气和气候 10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2 学时 (1) 大气的成分 (2) 大气的结构 (3) 大气的热能 (4) 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2 学时
(1)大气湿度 (2)蒸发和凝结 (3)水汽的凝结现象 (4)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2学时 (1)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2学时 (1)气候和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 (3)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2学时 (1)气候变化简 (2)气候变化的原因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实验一:风速风向的观测 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大气的结构和热能 2、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4*、主要天气系统 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6、气候带和气候型 7、气候变化的原因 2.散学要求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 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1 (1) 大气湿度 (2) 蒸发和凝结 (3) 水汽的凝结现象 (4) 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2 学时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2) 大气环流 (3) 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2 学时 (1) 气候和气候系统 (2) 气候的形成 (3)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2 学时 (1) 气候变化简 (2) 气候变化的原因 (3) 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实验一:风速风向的观测 2 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 1、 大气的结构和热能 2、 大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4*、主要天气系统 5*、海陆分布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6*、气候带和气候型 7*、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教学要求 1. 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 2. 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 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 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一气系统的 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全球的气 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气温的形成及 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等问题。 课外阅读:森林、农田、城市小气候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二章海洋和陆地水10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学时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学时 (1)海洋的起源 (2)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3)海及其分类 (4)海水的组成 (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学时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0.5学时 (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学时 (1)海洋资源 2
2 3. 熟悉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水分及其相变。掌握气温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大气 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 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全球的气 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气温的形成及 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等问题。 课外阅读:森林、农田、城市小气候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水 10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 学时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 学时 (1) 海洋的起源 (2) 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3) 海及其分类 (4) 海水的组成 (5) 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 学时 (1) 潮汐与潮流 (2) 海洋中的波浪 (3) 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0.5 学时 (1) 7 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 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 21 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0.5 学时 (1) 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2学时 (1)河流、水系和流域 (2)水情要素 (3)河川径流 (4)河流的补给 (5)流域的水量平衡 (6)河流的分类 (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学时 (1)湖泊 (2)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1学时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岩石的水理性质 (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2学时 (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 3、潮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 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清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海洋环境保护
3 (2)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2 学时 (1) 河流、水系和流域 (2) 水情要素 (3) 河川径流 (4) 河流的补给 (5) 流域的水量平衡 (6) 河流的分类 (7)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 学时 (1) 湖泊 (2) 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1 学时 (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 岩石的水理性质 (3) 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2 学时 (1)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2) 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3)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 世界大洋的划分、海水的理化性质 3、 潮汐现象和引潮力以及潮流 4*、洋流的类型、特点和主要的洋流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海洋环境保护
7、河流的水情要素 8*、区域水量平衡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 1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 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 实验二: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2学时 2.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 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 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2理解水量平衡原理,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 3.掌握据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掌握湖泊 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 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法,并将现今重要 的水资源问题作些介绍分析。 作业:让学生调查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土壤圈 10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学时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土壤形态 (4)土壤物质组成 (1)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学时 (2)成土因素学说 (3)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4 7、 河流的水情要素 8*、区域水量平衡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0、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和水文特征。 11*、地下水的运动和分类 12、成冰作用、冰川的类型 实验二: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2 学时 2. 教学要求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循环的过程,认识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 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了解历年来海平面变化情况;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径流 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2. 理解水量平衡原理,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 3. 掌握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掌握湖泊 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分类,冰川的形成 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冰川的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法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法、讨论法,并将现今重要 的水资源问题作些介绍分析。 作业:让学生调查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 土壤圈 10 学时 1.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 学时 (1)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土壤形态 (4) 土壤物质组成 (1) 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 学时 (2) 成土因素学说 (3)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