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伟大的中国革命 年都得及时筑堤,但筑堤的结果却使河床越来越高,以 致高出两岸的陆面,河堤随之加高,终于决口为患。因 而黄河人海,有时在山东半岛以北,有时在半岛以南。 它从来不是一条大的运输河道。 和早期中国的内陆封闭状态相对比,地中海盆地的 各族文化就不同了,如辨尼基的海上商人,克里特岛和 伯罗奔尼撒的希腊人以及他们在海对面和小亚细亚的敌 对者,还有罗马人和他们在迦太基的敌对者,都不一 样。西欧的大西洋文明,当它开花结果成长为民族国家 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以及斯堪的 纳维亚各国人有幸迅速地从通到海洋的半岛或大小岛屿 上走出来,自然地变为海上从业者。在水上经商成了民 族成长的引擎,直到后来欧洲一个个民族都漂洋过海, 在近代建立起殖民地和帝国。 当欧洲各民族这样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人却用稠 密的人口填充他们美丽的国家。因为古代中国人没有什 么海外的去处,没有强大的对手和她进行贸易交往,也 不怕遭受外敌的人侵。 中国内向爆炸的办法是用稻米喂养中国本土范围内 不断增长的人口。在一定的地块上,靠稻子和灌溉生产 出的粮食总比早地上种的谷子和小麦要多些,所要的就 是许多靠大米过活的手脚利落的工人而已,不过每个人 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很低。种稻子就意味着中国农民用锄 头和水牛把水田犁好,把稻谷撒下,然后用手插秧、收 割。这种种稻方法从来都是以劳力为主的。中国南方都 是以稻米为主粮,其他作物比起稻子来都是次要的。这 种生产方式的结果是政府、地主和农民各自束缚于自己
了解中国的革命 7 皇帝围猎图。猎手为满清皇帝逐鹿,使鹿易于皇帝猎杀。朝臣在旁观看
8 伟大的中国革命 担当的角色,分出阶层,难于改变。耕作只能是小规模 的,不容许机械化,经济尺度不容更动。小小的技术改 进和改良稻种能够增加产量和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是不 能改变耕种者同地主和收税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 在干早的华北和欧洲,农业是比较艰苦些,容易遭受自 然灾害,但同时却易于耕作多样化,进行集中管理和大 规模经营。不仅如此,在人口较少的欧洲,大面积早地 耕作早就开始用马了,它为后来机械化开辟了道路。所 有这些,都为社会结构和实体向更高的水平改变做了 准备。 中国人口的密集产生了各种社会影响。农业按各家 各户进行,都得由家长说了算。在不实行长子继承制的 社会里,所有的儿子们都分享家长制的权利。中国家庭 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家庭集体的一部分,一般都不能出 走海上,既不能单独去发财,也不至于死于杂疾百病。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 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 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 进自己家里来。妇女是从属的成员。虽说这些区别只是 程度不同,主管全家的家长和不幸的儿媳妇在别的社会 也是有的,可是在中国社会,由于在一块土地上聚集着 许许多多家庭,就发展起来一些特异的制度。 在这些制度中,中国这个国家有其最特异之处。在 最古老的有记载的时代,国家的统治者是一个最有权威 的家系头头。他和他的亲人、帮手们变成了治国的能 手。后来这个统治者就不再是一个凡人,而能同他的祖 先和其他看不见的自然力量互通音讯。他借助于杀性祭
了解中国的革命 9 祀,代表人民就商于已故的祖先,正如甲骨文的下辞所 显示的那样。中国文字首先出现在甲骨上记录的卜辞, 卜辞记载了统治者的祥符吉光和从祖先那里获得的诰 命。这样,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和宗教信仰体系和文字书 写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形成起来的国家权 力就包容和利用了文化。在政府里辅助治理的缙绅们通 常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中国内向爆炸的结果,简而言 之,是国家、社会和文化三者异常超绝的统一体。孔子 以及其他诸子百家试图向统治者进言,建议怎样治国平 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已经在想着,社会团结在一个 统治者之下是保持和平最好的办法。西方多头制的类型 在中国没有多少机会出现。没有任何教会能独立于国家 之外,各个边远省份也不能成为单独的国家。 这种形势产生了两个重大的歧异。第一是古代的中 华帝国必须建立官僚政府的各种职能。汉代朝廷派遣官 吏在一定时期内管理一定的地区,由朝廷发给薪俸,而 额定的租税测通过一种通信制度,在中央政府监督之下 汇给朝廷。官僚制度允许中央集权,但需要训练有素的 士绅充当官吏。在七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时代,中国的中 央政府创造了考试制度:想应试做官的人必须刻苦学 习,熟读经书,并且证明自己是忠于君国儒家的原则。 同时,他们学会了通过制定一种互相担保从而互相监督 的“法家”体系来控制居民。 中国内向爆炸的第二个结果是:艺术和文明技艺较 早地繁荣昌盛。农业官僚社会从全国人才库中选拔出一 群士大夫,他们成为史家、艺术家、鉴定家、哲学家和 幕僚官佐。从7世纪到2世纪,唐宋两朝蓬勃而起的
10 伟大的中国革命 中国文明,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证据不仅是宋 代的山水画及朱熹等人的理学,还有那一长系列的“中 国第一”的科技发明。正如弗朗西斯·培根很早就提出 的,塑造欧洲近代史的三大技术业绩是印刷术、航海的 指南针和火药。这三件东西都是在中国首先出现的。当 代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12卷《中国科技史》中详细论 述了中国在科技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结果是中国在文 化上达到了比东亚所有其他地区都更优越的地位,它的 影响至今仍然可以感到。中国人民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 化优越感。当然,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现代落后状态中 受到的耻辱感觉,也就格外强烈。 总而言之,中国要现代化不得不比多数国家走得更 远些,改变得更多些,就是因为它停滞不前为时太长 了。结果是有一种强大的惰性扼制力,使中国的革命性 变革有痉挛性,有时内部抑止住了,有时还带有破坏 性。如果现代化事业能从当代经验中—臂如在美 国一实行起来,人们就不儒要那么费劲,用不着废弃 圣母玛丽亚和基督教圣父,用不着否定自己祖先的价值 和接受外国模式。 当然,“现代化”从来不能孤立地进行。如果说现 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那就总是和本 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这就意味着: 现代科学技术有其国际影响,各国人民都不能不受到同 样的刺邀,因此现代化总是使一切国家达成某种程度的 共识,但在另一方面,每一国的人必定是依据他们自己 承袭下来的境况、制度和价值观,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 对待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革命已经在一种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