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和平 朱荫贵 校 欧阳菲译 日滨下武志著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王庆成虞和平主编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为基点,运用国际经济 圈的理论,分析论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近代亚洲经济圈的状 况,兼及亚洲经济圈与西欧美国经济圈的关系,开创了新的 研究领域。并对以往的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化中所采用 的“西方冲击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中国和亚洲内部的 传统因素中寻找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及其影响,从 而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书中所论述的商品 流通渠道、货币汇兑渠道、香港在亚洲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中国和日本传统经济中的某些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 对近代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的影响等问题,都颇有新意。该 书还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探讨了这些近代以前的传统经济 因素和经济圈对当前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问题。书中采用了大 量宝贵的外文资料,如英国议会文书等,对国内的研究者是 不可多得的。因此,该书对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无论在 研究视野、理论方法和资料采用上都有较大的启发和参考价 值,也对当前中国与亚太经济圈和世界市场关系的发展方向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序 言 王庆成 滨下武志教授的著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的中 译本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之一,即将由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出版了。滨下教授早年在东京大学专攻东祥史,历 在东洋文库、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东祥文化研究所任研究 员、教授,1996一1998年担任这个著名的研究所的所长。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1989)、 (香港-亚洲的网络都市)(1996)、《朝贡体系与近代亚 州》(1997)等以及与其他学者合著合编的著作多种。《近代 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原出版于1990年,富有理论性和开 创性,堪称他的代表作。我们选择这本书介绍给读者,相信 必能对我国学术界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国际契机”一词,作者用以指国际环境。近代中国开 始之时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滨下武志教授提出了别开生面 的见解。他认为,历史上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 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形成了“亚洲经济圈”, 这就是“前近代亚洲市场”。他认为,欧洲接触亚洲,不仅 是欧洲对亚洲的“冲击”,而且也是欧洲面对来自亚洲的 1
“神击”,即欧洲州必须面对一个以整个亚洲为规模的按自身规 律运行且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欧洲虽然将这一亚洲 市场纳人了世界市场,但后者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相应的位 置,并保留和继承了自已的历史延续性。作者在前言中说, 本书是从广阔对应的地域关系的角度,揭示近代中国在发展 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国际契机,这就是一方面探讨以中国为中 心的潮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所形成的亚洲内部的各种关 系,另一方面又根据这种既有的关系,对历史上的中国以及 亚洲同欧洲的关系从新的角度作重新理解,即从欧洲州如何 人到亚洲既有的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从亚洲所看到的对欧关 系。作者的这些探讨,是非常富有新意的,在日本学术界引 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相信也必能启发我国学者的思考, 大有锄于促进我国近代史的研究。 本书主要是从经济贸易方面阐释近代中国史,但也有不 少篇幅讨论思想认识历史方面的问题,还提出从现代史及现 代中国的动向出发,来打开近代史研究的视角。这些篇章必 定也会吸引我国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不同意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中西关系归结为“西方 冲击”论。他说,1839一1842年的鸦片战争在清朝政府看 来只是地方事件,它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当然起点和历史 分期标志。他认为,如把经济关系的国际化作为近代标志的 话,中国的近代应回溯到19世纪初;如着眼于中国国内旧 制度的解体和新制度的萌生,则中国的近代似应开端于19 世纪后半期。作者关于中国近代之开始的这些看法也很值得 重视。当然,重大事件之成为重大事件并不以当时人们对它 的认识为转移,它之影响于历史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从社会 2
历史的发搂来着。中菌近代时期所逐渐发生的变化及其原 因,应该是客观世界历史过程的一部分。 滨下武志教授是中国许多学者的朋友,我认识他已有多 年,还几次一起在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知道他是一位极勤 奋的学者,在中国和欧美都享有声誉。我很高兴把他的著作 的中译本介绍给我国读者。我们这套丛书在创议时就曾注意 要同时介绍日本和欧洲学者的著作。在如何介绍日本学者的 著作方面,我要感谢小岛晋治教授当时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 助,我们也着手做过一些事,但后来由于经费等原因,那些 工作迄今未能实现。滨下教授的著作是这套丛书中第一本原 文为日文的书。我希望以后还有可能继续介绍日本和欧美学 者研究近代中国的成果。 这套丛书在创办之初有若干位学者参加了编委会,商讨 决定选题等重要问题。编委们对工作的开展起了指导作用。 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和我们商定以新的方式继续出版 这套丛书,由我和虞和平同志任主编。在这里,谨向原编委 会的各位朋友致谢,并希望今后仍能得到他们的指导。 1998年9月 3